整体解释
——陈嘉映《哲学 科学 常识》读书笔记(50)
王晓春
……理论的系统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减少原理的数目,把定理和原理联系起来。理论用这个整体的道理对世界做出整体解释,而整体解释把我们带到对世界的更深层面更高层面的识见。
所谓整体解释,就是同一个原理既揭示了反常现象,也解释了正常现象。……理论消弥了正常与非正常。
(陈嘉映:《哲学 科学 常识》东方出版社2007年2月第一版 207页)
“整体解释,就是同一个原理既揭示了反常现象,也解释了正常现象。” 这个观点很重要,很深刻,值得我们细细体会。
日食月食是反常现象,然而天文学理论却告诉我们,日食月食之时,太阳地球月亮仍然正常地在它们既定的轨道上运行,只不过它们恰巧走在了一条线上。
地震是反常现象,然而地质学却告诉我们,地壳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只不过地震时运动特别剧烈而已。
理论就这样消弥了正常与不正常。可是,当人们没有这些理论知识的时候,正常与反常完全是两回事,月食只能解释成成天狗吃月亮,地震则是上天对人类的惩罚。由此可见,少见多怪往往是由于缺乏理论知识,站不高,看不深,于是见到点新鲜事就觉得“不正常”。
我们在网上看教师的发言,经常会见到教师用“不可思议”、“匪夷所思”“不可理喻”、“令人震惊”来形容学生的某些行为。恕我直言,这正说明这些教师缺乏理论水平,不了解学生心理。正常与不正常,在这些教师的心目中是完全对立的两回事。如果他们有一些心理学理论知识,他们恐怕就不会这样大惊小怪了。其实,好学生和问题生的外部表现虽然常常截然相反,却很可能遵循着同样的逻辑。好学生从教师的表扬中得到了“被人关注”的满足,问题生则在教师的批评中同样得到了“被人关注”的满足,好学生在学业中实现了自我价值,问题生则在网吧实现着自我价值。问题生的很多“反常”行为其实是“正常”的。
教师的认识上升到这个“整体解释”的层面,至少有两大好处。一个是,他就不爱生气了;第二个是,他反而更有办法引导问题生了。我们总是说对学生要引导啊,引导,可是往往很难做到。为什么?因为引导需要教师有引导的心态,有引导的心理基础。引导的前提是不生气,不厌恶,但也不能太“爱”。人们对所厌恶的东西,其心态往往是必欲除之而后快,人们对太爱的东西,则往往“恨铁不成钢”,结果都导致某种“战斗”的姿态,不是引导的心态。那几乎必然遭到学生的反抗,使教育受挫。了解人才能引导人,心态平和才有智慧,大彻大悟才能大慈大悲。一个学生如果上课真听不懂,则他不注意听讲就完全是正常的心理反应,这时候强迫他注意听讲和强迫好学生不要注意听讲同样荒谬。理论(整体解释)让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清楚,大彻大悟,从而增加智慧,避免大惊小怪,少做很多蠢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