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未曾听过歌,倒也不是说从未听过,只是没有特意的去听歌。第一次真正听歌说起来是到初中时。在此之前没有条件去听歌,那时年纪小,听同龄的小伙伴唱歌说来就来,在心底挺羡慕会唱歌,不过也不曾想过会把听歌作为喜好。
后来,有了第一台手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手机里从未缺少过歌曲。
现在从不缺少听歌的软件,歌曲数量多而全,各种分类细致。从以前我手机上存在过的咪咕、虾米、酷我、酷狗,到现在的网易云音乐。可能还有些不出名的小软件,为了下载一些免费的歌曲到处找来的资源。
以前没有WiFi,没有4G,甚至3G都还没有,听歌不像现在点击就能听,能下载(虽然有些要付费)。曾经拿着数据线到网吧开一台机子就为了下载想听的歌曲。
那是一个纯洁的年代……
在学校里禁止用手机就偷偷的,各种打游击,搞地下工作一样。后来还买了个mp3假装下载英语听力,然而实际上是满满的歌曲。后来有人鸟枪换炮,mp4、mp5,功能也不再仅限于听歌。
歌曲是一种语言,它和我们汉语不同,和英语也不同,它不同于任何一个地域国家的语言。歌曲是音乐的一种,它有和所有音乐一样的特质。
歌曲用技巧加上我们的说话的语言,用一种独特的充满感染力的形式表达出来。和它类似的还有戏曲,我们祖先结合自身生存环境、生活习俗等等的特性所创造。
相信大家一定记得《新白娘子传奇》,反正我是印象深刻,当时看觉得好奇怪,为啥不好好说话,说着说着就唱起来了。每次一听到唱起来,总感觉全身一哆嗦,都是鸡皮疙瘩。后来才恍然有些明白,这是一种独特的语言。
我一直认为,歌曲迷人之处,最不能忽视的就是它的词。
“如果天黑之前来的及,我要忘了你的眼睛。”
“如果所有土地连在一起,走上一生只为拥抱你。”
“十七岁那一年
捉住那只蝉
以为能捉住夏天
十七岁那年
吻过他的脸
就以为和他能永远”
……
我以前从未想过,这些吸引我沉迷的歌词是一首歌的什么,现在我去想着用什么词来形容它,却发现找不出合适的词,或许它和曲调一起孕育成歌曲的灵魂。我不知道这样形容是否过重了,但至少我的想法里,它很重要。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语言,也有了自己独特的歌曲。一本著作,没有经过翻译前,其他国家只有少数人可以阅读,而一首歌曲,即使传遍世界,人人都可以听,可以感受。或许我们听不懂泰坦尼克号电影中歌曲《my heart will go on》的歌词意思,但可以感受那缠绵悱恻的爱情。可能我们听不懂《hero》的所有歌词,但我们可以感受到它的力量,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
一名歌手,无论是创作一首歌,还是演唱一首歌。如果只是为了创造而创作,为了表演而演唱,那他只是会唱了,而不是懂了,只是用嘴在唱,而不是用心在唱。我不知道这样说对不对,毕竟我不是。有时候我觉得,唱的最“好”的人可能不是创造它的人或者原唱。而是游走于红尘中听歌的人,声音或许不是最美的,但情感却是最真的。
歌曲它在历史中到处留下脚步,它就像旅人,到一个地方便在那与人们混熟了,把人们写成一本笔记。
中国古代的诗歌,为何叫诗歌,不就是因为它能唱嘛。虽然现在古人的唱法多早已不为人知,但其诗所表达的不就是歌所想表现嘛。当然也可能有差,但它却是记录那时人们的笔记。虽然没有了古时的唱法,但它们同样在现代被人们赋予新的曲调,同样那般迷人。
听了这么多年的歌说来从未曾想过为什么它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从初中到高中结束,手机里从未少过《高飞》、《着魔》这两首歌曲,即使中途手机换了。现在听来,这两首歌已经少了当初的感觉。那时的自己青涩,懵懂,心中所想只有一个,为了爸妈外婆,考上好高中,考上好大学。即使感觉自己在苦,压力再大,听着这两首歌曲,总是能感受到血在燃,相信自己无所畏惧。
那是一个只要努力就必定会有回报的阶段,而歌曲就是我的支撑。
后来手机里的曲库变了,苏打绿的《我好想你》、陈奕迅的《让我留在你身边》、林宥嘉的《全世界谁倾听你》,现在常听的《自然之然》、《直到世界尽头》、《生如夏花》。
我会听不同的歌,却不会不听歌。
一首歌就在那不会变,不同的人听会有不同的体会与感触,不同时间会对它有不同的评价。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一首歌曲下面,会有成千上万的评论,可能不是每一个听了的人都留下什么。但在那些评论里你可以发现那些属于不知身在何处的陌生人的故事,而他们都在这首歌里听到了自己。
看了下最近在听的网易云中《生如夏花》的评论,我记下了两条:
“十年前你说生如夏花般绚烂,十年后你说平凡才是唯一答案。”
“很多人25的时候就已经死了,只不过是到了75岁才埋罢了!当一个人开始一点一点鄙视自己的时候,那么他也在一步一步的告别自己。曾经那些有志少年,有为青年,曾经年少时说过不会为五斗米折腰的小伙,那些经历在目的言辞,都将拜倒在人民币和权力的石榴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