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预告片挺好看的,去电影院时并不愿意错过,但如果有一部电影是我很期待的,那在能亲自看到它之前,我会尽量看trailor不看简介不看别人评论,要是不幸看到了,就尽量等忘的差不多再去看电影。你觉得我只是不能被剧透的偏执狂?nonono,这么做是有科学道理的好嘛~
从前有个很讲科学道理的爸爸,他家两个小孩儿老是玩着玩着就打起来了。两个宝贝都说是对方先打自己,老爸觉得他们两个都不会撒谎,所以就设计了一个试验,最后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不,最后一句是骗人的。
他用一个杆杠链接两个受力面,熊孩子A点击一个受力面,熊孩子B就能在另一边的受力面上感受到这个力。然后熊孩子B就被要求以同样的力度点回去。另有一个仪器用来记录这些力的大小。
经过多次在不同性别、年龄测试组之间的数据表明,虽然人们都认为自己施加的力度就是自己感受到的力度,但其实这个力在随着来回次数变的越来越大。
其实这个问题挺容易理解的,这跟你自己挠自己不痒是一个道理。
因为预判。
我们都知道根据牛顿第某大定理,每个力都会产生一个相反的力。所以其实我打你一下,也会受到这么多力,那么为什么我感受到力比你感受到的力小呢 (当然我们要排除有些比较抗打,痛感迟钝之类的个人差距因素,数据是建立在多试验结果上的,可以一定程度上消除个人差距),因为有预判,我知道要用身体的那个地方接(d)触(a)你,所以我有准备。于是这个准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对这个力大小的判断。你可能也有准备这个地方要挨打,但对于接触时间,力度,具体位置等等,你的准备肯定没有我详尽准确。
触觉是五感之一,这事其实细思极恐,预判可以影响感觉?对,没错,就是这样,而且不止触觉,你的其他四感也会受到这种影响,第六感就更不用说了。没错,你终于明白笛卡尔的担忧了吗?你的感觉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方法可以让你确定自己的感觉是真实准确的。这世界如此不可靠,你回火星也没用。
大脑是大脑,但其实全身都是大脑。你的大脑是在比较集中的区域在处理各种数据、下达指令,而全身上下里外都在配合大脑收集数据、执行指令(或者执行失败)。所以其实思维的运作方式是双向的,bottom up同时top down。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对我们来说很简单的动作,研制机器人的科学家们动轧就要花上十来年,这个系统其实非常的复杂。我也讲不清楚。
啊对,我还知道一个,就是你的大脑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其实你是不知道的,你只是知道你想要拿杯子,然后拿到了一个杯子;你轻轻的拍了一下你女朋友,然后她生气了。
虽然我也不太确定自己刚刚说些了什么,但相信一定你那么聪明,一定已经明白为什么看好电影不看trailor了吧。
并且还有栗子奉上,好多年前,Will Smith还是个勤劳的演员,他演了一部不怎么看得到僵尸的僵尸片叫 I am the Legend(我是传奇), 非常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Leicester Square的大广场上有一家电影院把海报大大的贴出来,是一个穿了一身末日装备背影带着儿子,这样。没多久之后,他又演了另外一部电影叫Seven Pound(七磅),海报大大的贴在了隔壁的另外一家电影院,是他正面半身,都是白色背景。
然后一直用生命在卖萌的我。。。抱着看好莱坞动作大片的心情进了电影院,然后哭成马,电影放完,走出门了,还忍不住抱着当时的男朋友哭了会儿。对我曾经也是有过男朋友的。。。我再去哭一会儿。。。
另外一次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看woody allen的midnight paris,想都想不通翻译怎么会这么天兵!几年前,他有过另外一部戏,叫Vicky Christina Barcelona,就是两个女人名字加巴塞罗那,中译名叫午夜巴塞罗那。所以翻译所大概是那个时候就知道会有一出午夜巴黎?或者也可能是Allen的华裔养女/老婆告诉他的?
对,然后我又抱着看另类文艺爱情片的心情去看了午夜巴黎。。。给我感动的啊。。。差点就申请转学欧洲文学史了。后遗症十分严重,老半夜在特拉法加广场附近瞎晃,只希望也来一辆马车接我去黄金年代。
还有本来想去看before midnight(爱在午夜降临前)结果不小心跑错厅看了The act of killing(杀戮演绎)也是一样震惊的不行。Btw 非常推荐大家去看这部纪录片)
大概就是这样,总觉得自己因为抱着相反的预判,而更深刻的收到影片的震动。虽然这种情节可遇而不可求,需要满足诸多触发条件。但一旦触发,这部电影就会变成对你有特别意义的一个节点。而单薄的人生也因此又稍微丰富了一丢丢。
当然,这只针对那种,比较有意义,有潜力为你完善价值观世界观添砖加瓦的电影。像复仇者联盟,宿醉这种只是单纯的好看,轻松的选手就没那么强求了。
说来说去也不知道自己说了啥,反正今天的写作任务是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