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言
今天我要讨论两门高深的学科,和他们之间的关联,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指导意义。懂行的同学已经知道我要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了,不知道的同学估计还有点蒙圈。那我先科普一下这两门伟大的学科吧!
1 两大学科的简介
其实这两门学科都是经典科幻小说里虚构出来的学科,因为小说本身非常伟大,再加上这俩学科也有一定的逻辑自洽,所以一直被科幻迷们津津乐道。如果从学科的诞生时间的早晚来衡量,我们先从心理史学开始。
2.1 心理史学(Psychohistory)
心理史学诞生于伟大的美籍俄裔犹太科幻小说大师阿西莫夫(Asimov)的作品《基地三部曲》。小说中的主人公,数学家谢顿研发出了一套预测人类社会未来趋势的数学方法。阿西莫夫借鉴了热力学的理论:在多粒子系统中,单个粒子的运动无法描述,但是大量粒子的运动是可以很精确的描述的。阿西莫夫将这个概念应用到了银河帝国(基地三部曲的故事背景是整银河系被人类占据)上,其人口以百兆计,达到了统计学的数量级。预测一个人或者少数人的未来是没有可能的,但是对于如此数量级的人类社会动向就完全可以通过统计科学的计算而预知到,可知道未来的各国经济、国界、兵力、人口数、事件、科技、资源、人的思考。在小说中,主人公谢顿(Harry Seldon)提出了两个假定前提:
- 作为研究对象的人类,总数必须达到足以用统计的方法来加以处理;
- 研究对象中必须没有人知晓本身已是心理史学的分析样本。即须保证研究对象的随机性和自发性;
在小说世界中,这种数学工具应该计算未来时间里各种事件的概率。即使在小说里,这门学科的应用及其有限,故事情节里银河帝国后来的实际情况与主人公预测的有很大偏差,因此哈利谢顿早就安排另一支神秘组织来弥补这个偏差带来的负面效果。
另外同样名字的这个学科还有其现实世界的分身,即研究在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里,背后所引起的心理激励作用的研究,这个就不是本文探讨的话题了。
2.2 宇宙社会学(Cosmic Sociology)
宇宙社会学是诞生于中国伟大的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三体2--黑暗森林》,虽然宇宙社会学的严谨性没有心理史学这种量化科学强,但是也有两个基本假设前提也算是公理:
- 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 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
然后作者又引入了两个概念,即猜疑链和技术爆炸。猜疑链是指宇宙间的两个文明狭路相逢,假设文明a和文明b,最开始可能双方都没有恶意,文明a虽然没有恶意,但是a不能保证b也没有恶意,以防被b攻击或者被干掉,只能主动出击。所以本来毫无恶意的双方,为了自保只能尽全力摧毁对方,或者一直隐藏自己。技术爆炸是从我们人类的社会发展历程中抽象出来的概念,即一个文明发展历程中会出现一个技术进步极其快速的阶段,比如人类从工业文明过渡到信息文明只用了几十年,这几十年内人类获得的知识远大于前几万年的总和。
基于两个公理加上两个概念,空旷的宇宙就变成了各个文明的猎场,他们在其中或隐藏,或毁灭,或艰难的生存,刘慈欣给这种模型起了个名字叫做黑暗森林。虽然这种设定很冷血,很黑暗,但其实也是源于人类对自身的反省与思考。
3 两个学科的联系与区别
这两个学科都是在宇宙空间的框架下,都是为了给人类未来出现的困难或危机提供战略性的智力支撑。但是不一样的是,宇宙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更广泛,即包括宇宙中所有的智慧生命的总和,研究对象的颗粒略微粗大,即一种智慧生命建立的文明。心理史学的范围仅限于散布更广阔的人类社会。宇宙社会学只是提供了一种战略思维,并没有数据上的结论,而心理史学则通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精确的预测了未来,但是结果肯定会有比较大的偏差,毕竟人类社会并不是简单的基本粒子在运动。
4 对于现实的影响与意义
4.1 宇宙社会学引发的世界本质讨论
作为一个科幻迷,我一直对世界的本质有一定的猜想和思考。曾经的我以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观是真理,共产主义必将实现。再后来,又了解到了西方普世价值观,觉得这应该是人类应该共同追求的东西。到现在,经过大刘的黑暗森林的洗礼,以及看多了现时世界各种争端,阴谋论偶尔占据我的大脑。但是其实世界远不可能被一两个概念或者模型所解释,人类社会可能本来就没有什么本质可以被求索,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就会得到不同的猜想模型。但也或许我这种斗升小民是永远看不到世界的本质,老大哥们看得更清楚。
4.2 心理史学更靠谱
比起宇宙社会学这种不着边际的大开脑洞,心理史学更接地气一些。他其实在现实中有好几个分身,即控制理论,经济学,系统科学以及复杂性科学。这几种学科看似不一样,其实他们之间有点相互关联。控制理论是20世纪初被美国数学家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发明的,主要用来控制和优化机械系统,和电子系统,比如电机,飞机,导弹等,钱学森在美国软禁期间也写过《工程控制论》。后来抽象出系统的概念,即将具体的实物系统抽象出纯粹的数学上的系统,形成系统科学。如果将系统科学的研究对象对准人类社会,就很像心理史学了,现实中经济学,尤其是宏观经济学和心理史学做的事情比较像。这里有个实例,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曾在受奖时表示:“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基地》系列?书中有一个学科叫‘心理史学’,我当时看了之后就想当个心理史学家。后来选学科时发现,经济学是最接近心理史学的……”。
尾声
综上,虽然刘慈欣的三体将中国的科幻小说水平拉到世界水平,但是作为理工男的我更喜欢阿西莫夫的心理史学,不仅仅是他的数理特性,更因为他对现实世界的科学研究有着深远的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