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恋爱关系中产生的“迷恋”?如何指导自己理性对待“迷恋”?
作为人必存在“弱点”,在恋爱关系中产生的“迷恋”是其中之一。
这里引用书中观点:对于所有人而言,恋爱都是童年关系的一次轮回。有两层含义:*重温童年的美好,修正童年的错误。*修炼你的心。
“恋爱关系是我们童年时与父母及其他重要亲人的关系模式的再现”
在爱情中充满“迷恋”,“迷恋者”把“被迷恋者”当作“客体”即“他者”,“客体”原型即父母,“被迷恋者”即符合“现实父母”原型也符合“想象父母”,迷恋产生。
出现两种情况:“迷恋”程度过大。选择性沟通及主观忽视“被迷恋者”的真相。对应A,主观转换A为A1,产生与A沟通“障碍”,和“真相”产生误差。处于“迷恋者”状态是人无意识中屡屡产生的错误,自身应有意矫正,面对A这个真实的人时,正视人是“有血有肉有优点有缺点的具体的人”,认识到我是在投射一个幻象在“被迷恋者”身上,并以此达到“迷恋”的“目的”。
这里说“目的”参考于文中第五页引用著名哲学家马丁•布伯的观点;他认为关系分两种:我与它,我与你。当我们将一个人当作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时,那么,无论这目标看起来多么崇高、伟大和迷人,这种关系都是“我与它”的关系。在这种关系里,“我”是唯一的主体,而“它”则是“我”为了实现自己目标所需要的客体。或者,用存在主义哲学的话说,我是主体,而对方成了“他者”。
如书中所写:我们为什么那么容易迷恋?
下为摘抄
迷恋,源自爱的缺失
解答迷恋这个外在的关系,要回到我们内心的一个关系上,即我们的理想异性与现实异性的关系。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理想异性的模型。同时,我们还有大量的关于现实异性的信息。现实异性主要来自异性父母或重要的异性抚养者。理想异性,则源自缺失和幻想。
所谓缺失就是异性抚养者让我们不满,我们势必用幻想勾勒出一个理想异性的模型。
这就导致一个结果:理想异性父母与现实异性父母差异。
这种差异是迷恋的根源,理想异性与现实异性父母的差异越大,就越容易沉溺于迷恋中。
譬如:一个男孩,如果他的妈妈对他的爱有巨大缺失,那么这个男孩在心中勾勒一个完美女性形象。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理想妈妈的假想,就会幻化为他对理想女性的渴求。
一旦遇到符合心中理想女性形象的女子,迷恋被激发。将心中理想女性模式投射到那个女子身上,他迷恋的是那个女子身上的幻象。他将看到那个被他严重理想化的幻象,而看不到他的迷恋对象的真实存在。
和狂热的迷恋者在一起,被迷恋者只会感觉孤独。
然而对于人类来说“情绪”也是弱点之一,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情绪是迷人的,快乐、忧郁、痛苦都是一样迷人的。
“当你看到一个坠入深渊的人时,不要以为,他只是一个受害者,相反,他可能正在享受着这个深渊。甚至,这个深渊,还是他自己制造的。意识上,我们都在追求快乐和幸福,并且一定有相应的人生哲学;但潜意识上,我们都在追求自己所习惯的情绪或情感,这是致命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