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朋友在朋友圈发动态抱怨说,在晋升无望的公司过着混吃等死的人生。朋友抱怨完,很多人纷纷在下面评论说别干了,可是在这众说纷纭的评论里,有一条显得特别扎眼。竟然有个朋友说了一句“习惯就好。”
看完这条评论,我一开始无感,但是后来忍不住手贱的我来回翻动朋友圈,越看越觉得这句话有些扎眼。
习惯正确的解释是指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对于词义来说尚无褒贬之意,但用在此语境我感觉难免有些消极贬义。
我想习惯一个消极的环境,也就意味着要面对消极的人生吧。有时候我们往往是因为不习惯才迸发出想要改变的勇气。
阿才前几天给我发消息问我,最近过的怎么样,对于许久不和他联系的我来说第一反应以为他要和我借钱,当我想好要拒绝的理由的时候,发现人家根本就没有借钱的意思,随着聊天的深入,我竟感觉有一丝作为小人的惭愧。
阿才是我的高中同学,在高三我们是舍友,又是前后桌,关系不远不近刚刚好。
当时在高三我们班里尖子生突出,当时我被排挤的一无是处,在我身后的阿才更是惨烈,他的排名在班里每次就近乎倒数。但是作为倒数的他,在高三似乎没有放弃努力的动力,在高三下学期的冲刺阶段,他疯了似的去买各种题,问老师问题,和同学请教问题,不知道是他脑子不太灵光还是基础太差的原因,他的努力似乎从来没有过成效,成绩依旧在倒数徘徊,当然高考他也没有创造奇迹,成绩也是如平时一般。
在高考完之后,阿才没有和我们本科落榜的人一样去上个大专,而是去上了电校,这个电校在传统意义来说,应该算是个中专,当时我也非常不理解他的这一做法,以为他的脑子是不是瓦特了。
在一年之后,看他发的朋友圈我知道原来他这是按部就班的实施着自己的计划。
阿才当年落榜后,去上了所谓的电校,而那个电校当年正好可以参加春季高考,阿才在电校报了名,参加了当时的春季高考,考上了作为专科里排名前几的学校。
在和阿才的聊天中我问他:“你明年也该去实习了吧?”
阿才说,“我明年要参加专升本,当时春季高考就差几分就考上本科了,我不服气,我想再试试考一次。”
我说,“真好!祝你实现你的目标。不过说实话,当时你去了电校,我都有点猜不透你的意向。”
阿才说,“当时我去了电校,本来没有想参加春季高考的,家里人想的是在那里上一年可以直接分配到电厂上班。可是当时我一去那个学习,我实在是习惯不了那里的那种混吃等死的氛围和那毫无选择的人生模式,所以当时我看到这个能拯救我的机会,我就报名了,如今看来我的选择是对的。”
说到这里,我不禁有些感慨,原来我们所看到的别人的那些柳暗花明和绝处逢生都是在一次次的煎熬和不甘心中迸发去改变的勇气萌发出相信未来的希望。
回到开头,我想“习惯就好”是个极不负责任的安慰词,当你真的在消极的生活中习惯了之后,你还有会去改变的勇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