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看到李尚龙新发表的一篇文章《打破人设,或许能看到更大的人生》,看完后我更加深入理解所谓的“人设”。感慨之余,结合自己的经历,我也想浅谈自己的人生。
今天我突然想,或许在我心里,就藏着一个“李尚龙”,只是在遇见李尚龙之前,我没有外显罢了。
认识李尚龙,还得从头说起。这几年来,我首先是从《人民日报》和《人民网》等国家主流自媒体,看到许多好文章。其中,有一个人的文章多次入选精华的文章,要么是【深度好文】,要么是【荐读】,要么是【夜读】。一次次的遇见,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顺藤摸瓜,找到了作者的公众号,这就是【李尚龙】。同时,在好奇心和阅读欲望驱使下,我买了第一本书《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之后,我又买第二本《你所谓的稳定,不过是在浪费生命》,第三本《你要么出众,要么出局》,之后还买了一本他的作品集《大学不迷茫》。去年又买了《你的努力,要配得上你的野心》。文章很多,我选读了部分。但每一篇都让我得到某种收获,获得力量。
此外,他转型写了两部小说,第一部是《刺》,我还没买没看,第二部是今年3月18日刚刚发布的《人设》,抽空我再拜读。
李尚龙算得上高产的作家,不过仅仅从数量上看,并不足为奇,质量才是最重要的。他的作品,销量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影响力巨大,在年轻的群体中有一大批粉丝。像我这种,算不算铁粉呢?我想应该算吧。
言归正传,现在谈一谈我的人设是怎么突破的。
第一次人设,是从出生到小学四年级。由于家教严格,加上我生来比较安静,在大人们的眼中,我是听话的好孩子。后来去上学,成绩名列前茅,受到老师的关照。但那时候因为胆小怕事,还一度被同学欺负。我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老实且成绩优异,一直到小学四年级。第一次人设对我影响很深,深到我的总体性格还没变。虽然离开家乡二十年了,家乡的亲人们喜欢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我。
小学四年级时,因为一次机遇,我考取了县里民族班,就转到县城读书了。这成为了我的第二次人设。
那时候我真没想到,从全县各乡镇考取过去的学生中,我居然是我们班成绩最好的学生,于是老师就让我当了学习委员。因为学习成绩拔尖,加之当了两年的学习委员,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眼中,我就是那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学习委员。得益于成绩优秀,我人缘也特别好。时隔二十年,前不久老同学微信群建立后,大家对我的印象依然如此。
后来上了初中,我在保持成绩优秀的情况下,在初二初三那两年,又当了班长。那时候就不仅仅是成绩优秀了,也有班长的威严。虽然威严是被逼出来的,但这就是成长的经历。
我第一次突破自己的人设,是在初中升高中的阶段。那时候,由于家境比较困难,我大伯他们给我规划的路线就是花钱少的路,比如那时候初中毕业直升县城本校高中,可以减免学费,还有奖学金。可我却不甘心选择小地方,在填写志愿的时候,选择了市里的重点高中。好在天随人愿,我如愿被市里重点高中录取了。从此走了一条经济上艰苦,学业起点高的求学之路。那是我第一次做了人生中的重大选择。那时候,就是一个成绩好,但也敢于对自己人生负责的半成年人了。
后来高中毕业,考上大学后,深造了四年,接着又考研成功,再深入三年。这期间其实没有多大的人设变化。毕业那时候,和大部分人想的一样,找份稳定的工作是正道。于是我先后去了两个机关单位,后来又去了某高校。每一次都在向上提升,但我走的是别人眼中的好路子。
直到2015年春天,我因为不喜欢原来工作的样子,决定往企业路线走。几经选择,最后锁定了现在的东家——中信保诚人寿。
这一次改变,被我自称为我人生中的一大转折。是的,一个全日制研究生,一个可以在机关单位做公务员,或者在高校担任老师的我,去做保险了。这样的突破,最初连我自己都有点不相信自己。
面对周边各种人的眼光,我承受了许多压力,特别是社会地位的变化。从那个人见人夸的人,到有人避而不见,我真的看到了人情世故的冷暖。不过我的选择好不好,我最清楚。所以我默默地坚持着,直到今天。也慢慢得到身边人的认可。
直到现在,很多人第一次认识我,都不相信我会选择做保险。他们眼中的我,是大材小用了,浪费人才了。其实,这就是可怕的人设。如果我只是一个大专毕业生,估计就不会这样子。
但我心里清楚,我的人生我做主,管他呢。每个人都有很多可能,凭什么学什么就做什么?凭什么非得在体制里呢?
我高中的时候看到一句话,深刻影响我至今。这句话是“最好的工作,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从中赚到钱。”
这就是我突破自己人设的一些过程,我在一次次突破人设中逐渐找到了自我。
朋友,你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