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的发起
海洋是富含宝藏的地方,里面既有丰富的海洋动物,也有不少矿产物质。中班的《神奇的海洋动物》主题正红红火火地进行着,孩子们每天都兴致勃勃地谈论着各种海洋动物。但孩子们的话题几乎没有涉及到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海。海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盐度高,所以在中二班的科学区,我以盐为主要材料,和孩子们一起进行了一系列活动。本次活动整合了科学(活动三)、技术(活动二)和艺术(活动一)这三个学科的内容,让孩子们在与材料的互动中探究盐,是一次以科学为主导的STEM教育活动。
活动一 大海的颜色
(1)盐和水彩
这周的核心经验是“我喜欢的海洋动物”。琳和朵朵用水彩画了她们喜欢的海洋动物-鲨鱼。画完后,她们发现了和水彩放在一起的盐:“老师,这些盐是用来干什么的?”“如果我们把盐洒在画上,它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我问。两个孩子对视了一会后一起摇头说:“不知道”。“那我们来试一试吧。”我提议。然后我们在梦琳的水彩画上撒了盐。活动区结束时,画还没有干。“这张画上有很多泡泡的。”“还有很多盐。”“这些泡泡不是画上去的。”午饭后孩子们围在画的周围你一言,我一语。
(2)盐、白胶和水彩
硕对投放的白胶和盐很感兴趣,他把这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发现白胶能把盐粘住。硕用这种方法做了他最喜欢的水母。坤和小花发现了硕做的白色水母,他们俩更喜欢彩色的水母,所以他们为硕的水母添上了颜色。“水母变成了变色龙”美齐哈哈大笑起来。“是一条变色龙”,坤连连点头。
这两个活动主要是让孩子们在主题背景下,在水彩画、盐画的制作过程中,初步感知盐溶解于水、颜色混合、盐遇水形成水合物等幼儿园教育科学领域的核心概念和关键经验。但我们不可能把这些原理直接告诉孩子,而是要寻找幼儿经验(表现)与科学原理之间的连接点,孩子可能表述的语句有:泡泡周围由很多盐;那些颜色躲进盐里了等。如何抓取幼儿语言背后的原理进行转化,这既要求教师拥有充足的专业知识储备,还需要充分耐心地聆听幼儿的话语。
活动二 大海的味道
1.晒盐
“老师,我们用来画画的盐是从哪里来的?”琳在用盐和水彩作画时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在活动区里,我提供了提前做好的食盐晶体,并和孩子们分享了绘本《多彩的海鱼》里面关于海水中含盐量的部分。琳和朵朵认为把海水放在窗台上就能得到盐。两个小姑娘努力把我晒好的盐又溶进了水里,并把盐溶液放到了窗台上,等它们变干。两个孩子在操作的过程中,把一些盐水溅了出来。第二天早上,孩子们就围在了桌子边。“这是什么?”“你尝尝”。“抠一块吧”。“这是盐。”
2.腌制苹果和胡萝卜
在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了《和奶奶一起腌梅干》后,孩子们被梅干馋住了。所以我们一起用盐腌了苹果和胡萝卜。第二天,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品尝了自己的手艺。孩子们的符号表征丰富多彩,味觉的刺激极大地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两个活动主要是让孩子们通过多种感官感知蒸发、结晶、分离、渗透等核心概念。根据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个体对客观知识的吸收和内化需要人际交往的过程,有效学习需要有意义的社会协商,比如晒盐时溅出的盐水为孩子们提供了人际交往的场所和内容。再现具体形象的科学探究情景能帮助孩子梳理和深化经验,所以在活动中我非常鼓励儿童结合操作过程口头表述和用符号表征自己的探究学习过程,并积极地分析和评判自己和他人的科学活动。
活动三 大海的力量
“我要使劲搅,这样鸡蛋就能浮起来了。”坤想把沉下去的鸡蛋浮在水面上,因为他发现科学区有一颗鸡蛋是浮在水面上的。失败之后,他又试图用小风扇制成龙卷风把鸡蛋刮到水面上来。在我的引导下,他们发现了原来杯子里的水有咸淡之分。坤和在自己的杯子里猛倒盐,不一会鸡蛋就浮了起来。“哇,怪不得鲸鱼那么大还不沉到海底,原来咸水的浮力变大了。”我并没有和他们再讨论鱼在水里的游泳的方式,这是下周将要探究的内容。坤在做的时候还提了两个小问号“为什么放上鸡蛋被子里的水就变多了,拿出鸡蛋来水就变少了呢?” 这两个活动主要涉及的是浮力的概念,为进一步探究海洋动物的运动方式提供触发点。
科学活动的内涵
《科学大众·STEM》2017年6月刊登的文章《科学活动的内涵》中认为把握科学活动的内涵要抓住“科学”与“活动”两个要点。科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学知识,二是科学思维;而“活动”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主体性,即幼儿有问题意识,能从自己的问题出发,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实验操作,积极主动地寻求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次活动的设计以艺术活动(活动一)激发幼儿对盐这种物质的兴趣,围绕盐的制作工艺(活动二)、盐对人的意义(活动二)和盐对海洋动物的意义(活动三)三方面展开了对盐的探究。在这些活动中,我十分重视孩子科学思维的发展,同时也没有降低科学知识的丰富性和多样化。孩子们在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经验和提供的线索进行猜想,积极地通过比较、多感官感知、实验操作等方法去寻求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