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心血来潮,独自一人跑去影院看了《摔跤吧,爸爸》。然后我在人少,空旷的中午场影厅里哭的稀里哗啦。
马哈维亚作为摔跤界的全国冠军,却因于国家的落后,生活的穷困不得已而退役,因此,他想像全世界展现印度人摔跤体育精神的愿望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他将这个不可能在自己身上实现的梦想只能寄托于他“儿子”,可是命运与他开的玩笑是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又一个孩子,却都是女儿身。当马哈维亚终于要死心将就此诀别这个梦想时,一个意外的到来让破灭的梦想又燃起希望的火焰。他开始培养年长的两个女儿专业摔跤,从不被认可到为家乡博的荣誉,再到获得全国摔跤冠军抱着所有人的希望为自己的国家而战,最终在奥运赛场上证明自己,为自己的国家赢得第一枚金牌。两个半小时的电影精彩演绎了马哈维亚父女艰辛而又漫长的努力过程,全程充满笑点,泪点,还有体育竞技独有的热血澎湃。
我想记录下自己的观后感初衷无关于马哈维亚令人钦佩的所有举措,也无关于吉塔为国出战最终胜出的伟大荣誉感,而仅仅是影片结束时,赛场上一位父亲红着眼眶对女儿说“为你骄傲!”
在下笔前又二刷了此影片,自己依旧从开篇四十分钟左右吉塔和巴比塔对父亲的反抗,抱怨开始,又哭成了泪人。影片中一身红妆的美丽新娘满脸哀伤的对吉塔和巴比塔说:“我倒是希望上帝能给我这样一位父亲,这样的父亲会为我的未来考虑,否则,我们的命运就从以女儿身降生的一刻起,就注定与锅碗瓢盆为伍,终日操持家务,然后等到二八年华,就会嫁为人妇,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把自己交给一个一点都不熟悉的男人,然后为他们生孩子,抚养孩子。至少你们的父亲把你们当做自己的孩子,他为你们遮风挡雨。”我记录下这段台词并非是要去感慨印度女性的悲惨地位,而是感动于上帝给了我这样一位父亲。刨去影片的社会背景,影片的主题,仅就影片中精心刻画的和自己情况有些许相同的父女关系便是我哭成泪人的唯一原因。
我想无病呻吟的将时间推至十四年前初中毕业做一假设,如果当时我的父亲与众多农村父亲一样,听从别人的“劝”选择让我止步于高中校门之前停止继续上学读书,那么,现在的我该是什么模样?或许已在某个山旮旯寻了婆家生了娃围着灶台转,或许踏上打工之路在某个未知的城市洗着碟子端着碗,三不五时的换着城市换着工作居无定所的漂泊,除此我再想不出第三种可能,我想即便有也绝不会比此时此刻的这个自己活的更独立,更完整,更美好。作为一个九零后,今天与我同龄的孩子有绝大绝大的一部分该是独身子女,也许他们不能想象怎么可能不让读书,他们无法体会童年时代四个人分一个苹果吃,也无法理解家里来访客孩子要躲着藏起来的生活······可我的童年生活就是这样,在贫穷的甘肃农村,姊妹七个,父女是农民,所处的环境是周围即便比我们条件稍好些的家庭孩子们也早早的放弃学业踏上打工之路。我上小学那会还没开始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国家免学费,那会学校还有各种莫名其妙的收费--我捡过毛桃胡,杏胡只为交种子可以不交钱,为学校建楼扛着砖上学只为捐砖捐钱二选一······我至今清晰的记得每次学校收钱,我们姊妹会提前演练要如何向父母开口,因为深刻的知道贫穷,没钱。曾经很多时刻我想过辍学打工,也许不是出于减轻家庭负担,而是自己打工挣钱了可以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因为贫穷和环境所致,我不止理解,也许还会支持父亲听别人的劝做出让我们辍学的选择,可是父亲果决的态度是“我砸锅卖铁也要供我的孩子读书!”时间拉回今天,现在的我无比感恩当时那个“独断专行”的父亲,因为独断专行的父亲,因为他咬紧牙关的付出,我们姊妹七人,两个大学毕业,一个研究生在读,一个大学在读,一个高三,两个初三,一个都没落下的走在比辍学打工更敞亮的人生路上。
我已很久很久不曾看到父亲悠闲的坐在院中吹口琴,吹笛子,最后一次听他唱歌该是我小学上课老师要考试《二小放牛郎》,他大半夜不睡觉的一遍遍带我熟悉歌词音调吧,也很久没有看见他提笔画画了。我想父亲该是个多才多艺的文艺人,却被繁重的生活担子磨成了粗人。可承受生活重担教育出的这么“一群萝卜头”,个个不是省油的灯,会有乌七八怪的疑难杂症等他解决,会给他带个各种各样的烦恼,会让他操碎了心都不够的操心。我的父亲正如电影中的马哈维亚一样,用自己独裁指引着我们的前行,即使面对孩子的叛逆,不理解也死倔死倔的不低头不解释不沟通。可是行走的时间终是证明了父亲老旧的经验,古董般的观念虽不比花哨的新事物吸引视线,效果显著,却在真正运到时来的更实际,更稳重,也更实用。
父亲对我们的影响化成片片印记深深刻在我们几个的身上,父亲的愿望或许没有马哈维亚为自己的国家赢的金牌那样伟大,他也不可能把我们培养成世界冠军,他只是希望能像别人一样供自己的孩子上学,走出农村,走到更广阔的天地看看外面的世界。但同样作为父亲,我认为他们一样的伟大,一样的令人钦佩。我感恩于能拥有这样的父亲,也心疼于我的父亲。我想将影片中马哈维亚对吉塔说“为你骄傲”的场景变成生活中不善于表达的我们姊妹对父亲说出“爸爸,我爱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