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传:“二十年前春节那叫过年,如今不叫过年,充其量叫放假!那些年穷的像孙子,却快乐的像个爷!”总觉得现在生活越来越好,这年味却越来越淡了!
谚语说:“大人盼丰收,孩子盼过年。”小时候,过年对我们农村孩子来说是一种美好的期盼期,可以说是在掰手指的等待中度过的。
小时候家境远不如现在,所以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吃到平时吃不到的红烧肉啊,炸鱼哇,大金枣(一种点心)……也只有在过年时才能添置一件新衣服(有一件就不错了,偶尔父母给买一套,那真的就乐上好几天哩!)。
那时候临到过年家家户户都会忙忙碌碌地贮备过年的东西,孩子们就蹦蹦跳跳地唱着歌谣——“过了(腊月)二十三,一天忙一天;二十三祭灶王,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打壶酒,大年三十迎新年!”远在外地打工工作的大人们都从四面八方赶回到小村里,加入到忙碌的队伍中。
我们家当时最忙碌的要数妈妈啦,她要负责把爸爸买回来的菜啊,肉啊变成美味佳肴,还要组织我们姐弟们打扫卫生,为我们置办新衣、新鞋,准备过年走亲戚用的礼品……
每到年关,爸爸忙着采购、杀宰鸡、杀鱼、切肉……妈妈则从年二十三开始忙着磨豆腐,蒸焖子,蒸花馍,炸鱼、炸小酥肉、炸豆腐、丸子自己做小点心 (走亲戚用,我们也吃一些)……而我们孩子们呢也不闲着,打扫、整理、洗衣服、帮厨、择菜……大家都不闲着,忙忙碌碌一星期。有时候全家忙到快半夜。
到了年三十下午我们就开始分头忙着制作浆糊,清扫院子,清抹大门,写对联、贴对联,准备年夜饭……
晚上等饭菜飘香,红红的对联年画贴上了门,一大家人围坐在火炉边,或是说说笑笑、拉拉家常,或是看看春晚、吃着自家炒的花生、做的点心,再或者大人领着孩子们到大门口放鞭炮……温馨又惬意!爽朗、清脆的笑声传出小院!整个村子被年的氛围包裹得浓浓的,处处漂溢着香味和幸福,飞扬着孩子们的笑声、嘻闹声、和爆竹声……一家人品尝着丰收、快乐、乡情、幸福的味道!
这一夜妈妈不停的为我们分抓零食、小吃,我们的小嘴巴不断地嚼着,爸爸借机给我们姐弟们传授“勤能持家之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现在明白这其实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教育方式,在那样的咀嚼中品味家的甜蜜,品味团圆的喜悦,体味幸福的滋味,领悟幸福来之不易的人生真谛!
直至现在才明白,为什么大家都觉得年味淡了,其实缺少的是亲情的沟通交融,缺的是家人的相伴相守;缺的是过年前与家人一起准备的忙碌劲儿!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