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所谓 “心流 ”,就是许多人形容自己表现最杰出时那种水到渠成、不费吹灰之力的感觉,也就是运动家所谓的 “巅峰状态 ”、艺术家及音乐家所说的 “灵思泉涌 ”。
运动员、艺术家等在达到心流境界时,所做的事情虽各不相同,但他们对此体验的感受描述却大同小异。所谓思考,乃是精神能量汇整的过程。情绪会借助喜恶,动员全身,以集中注意力,而目标靠的是想象内心期待的结果,思想则会通过相互关联的一连串有意义的意象,来控制注意力。
注意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当你将所有的精力全部投入单一目标,便没有办法兼顾其他事物了。
人们在自动自发时的感受是最佳,但执行责任性工作时的心情却不见得最恶劣。
当你做事的动机是因为没有其他事情可做,此时才是精神熵的最高点。由此可知,不论行动的目的是出自内在动机(自愿)还是外在动机(被迫),都比漫无目的的行动来得好。许多人一生中的大多数时间都处于这类无动机状态,这是大部分人需要改进的地方。
感受
人一生病就容易呆滞。大多数人若无目标可追寻、无朋友可互动,注意力及动机便会开始消散。一旦心念分散,人往往就会钻牛角尖,想些无解的问题,徒增自己的焦虑。
为了避免这种情形,当事者会采取若干摆脱精神紊乱的策略,在不知不觉中寻找扫除心中焦虑的刺激事物,例如看电视、阅读推理小说或浪漫爱情小说、纵情声色或赌博、酗酒、吸毒等。这些方法固然能带来短暂的振奋,但事后往往只残存一丝黯然惆怅之感。对职业的热爱与奉献,不见得就是 “工作狂 ”——这个词只适用于在眼中除了工作,没有其他目标及责任的人。
工作狂只看得见工作上的挑战,只愿学习与工作相关的技能,而且无法从其他活动中得到心流。这种人一旦将全副心神投入工作,就无力涉足其他活动,因而错失了许多提升生活品质的机会,甚至落得悲惨的下场。完美的家庭体系十分复杂,一方面要鼓励个性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成为有情有义的群体。规矩与纪律的必要性是为了避免在协商上浪费过多的精力,例如子女该何时回家、何时做功课、谁该洗碗等问题。如此一来,由争吵或争辩所节省下来的力气,便可转投至个人目标的追求。同时,每位成员也知道,必要时可拥有家庭集体力量为后盾。
一般而言,生长于大家庭的子女,较有机会发展技能、面对挑战,也较能体验到生活中的心流。
行动
当你面对一套清晰的目标,而此目标又需要你采取适当的手段时,例如下棋、打网球、玩扑克牌等,便很容易达到心流的境界。因为这些活动都有明确目标,具备行动准则,参与者自然就知道该做什么、该如何做。参赛者在赛局进行期间,内心会呈现一种封闭自足、非黑即白的明晰状态。
“即时反馈 ”是心流活动的另一特征。它让人知道自己究竟做得好不好,你可以在完成每一步骤之后,立刻判断自己是否有所改进。
在目标明确、能够得到即时反馈,并且挑战与能力相当的情况下,人的注意力会开始凝聚,逐渐进入心无旁骛的状态。由于心流发生时,人必须投注全副精力,意念因此得以完全协调合一,丝毫容不下无关的念头或情绪,此刻自我意识已消失不见,但感觉却比平日强烈,时间感也有所扭曲,只觉得时光飞逝,瞬间已过数个小时。一旦整个人的身心都发挥到极致,不论做什么事都会价值百倍,而且生活本身就会变成目的。
在身心合一、专注的情况下,生命终将获得极致的发挥。越接近心流状态,精神越是专注,感受也越加正面。工作时,若能具有明确的目标、迅速即时的回馈、挑战与能力相当、感觉一切都在掌握中,并维持相当的专注力,当时的感受将无异于亲身参与一场球赛或艺术表演。
我们可以试着在每天晚上回顾当天的活动,或借由日记有系统地清查各种影响情绪的事项,并逐步增加获得高分的活动,递减其余得分低的活动。
除了每天的时刻变化等生活变数,你还必须找出其他对你最适宜的 “生物钟 ”。我们无法找出适合每个人的特定日子或时刻,但你可借由自我检讨,找出个人偏好的时段,或是借由试验各种方法,如提早起床、下午小睡一番、改变进餐时间等,找到最优组合。要想将缺乏挑战与变化的工作加以转变,符合人们求新求变及成就感的期望,还有一种类似的做法,但仍需要动用额外的精力,否则无法达成所愿。此法很简单,就是仔细注意工作的每一步骤,然后自问:这个步骤是必要的吗?谁需要它?如果真的不可省略,是否可以做得更好、更快、更有效率?还有哪些做法可使这工作更受重视?
首先,我们得集中注意力,以便彻底了解发生之事及肇因。其次,不可消极认定眼前的方法是完成工作的唯一途径,而要考虑有哪些不同的做法,并加以试验,直到找出更好的方法。注意每天所做之事,并体验在不同活动、场合、时段及同伴情况下的感受。尽管一般趋势也适用(例如进餐时比较愉快,从事主动式休闲活动时经常出现心流),仍可能有意料不到之事。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喜欢独处,或者超乎想象地热爱工作。
也许你觉得,阅读比看电视的感受更佳,或者上述各情形都不适合于你。人的生活体验并无定律可循,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才是第一要务。发展一种不论做什么事都全神贯注、运用技能的习惯。如果能付出心力、细心做事,就算是洗碗、穿衣、割草等例行性工作,你也会从中获得回馈。
其次,每天将若干精力转移至自己厌恶的事、未曾做过的事,或想做却嫌麻烦的事情上。世上值得看、值得做、值得学习的趣事何止千万,但我们若不肯花费心思,便无法尝到真正的趣味。要想发展个人的兴趣与好奇心,为享受生活而享受生活
首先必须拥有时间,其次是具备掌控精力的能耐。我们不能仰赖外在的刺激或挑战来促使自己专心,而是要学会靠自己的意志力集中精神。这种能力与兴趣的关系是通过互为因果、互相强化的过程而建立的:如果你对某事有兴趣,就会在这上面用心;若对某件事情用心,你便很容易对它产生兴趣。养成在斗志昂扬、对生活尚感满意时才反省人生的习惯。但更好的办法是:将精力投注在与自我间接相关的目标或人际关系上。一旦体验到复杂互动中的心流,体验到具体且客观的回馈,我们便可轻而易举地对自己产生正面的看法。
关于娱乐和休闲
主动式休闲是十分正面的体验。当人们从事爱好、运动、弹奏乐器、看电影或下馆子时,大多比较快乐、专注、有动机,而且比一天中任何时候更容易产生心流。在这些时候,不论快乐、动机、专注力还是心流等体验都达到巅峰,并且彼此协调一致。
然而,我们不可忘记,主动式休闲通常仅占个人整天空闲时间的 1/5~1/4,更有许多人因花费太多时间从事看电视等被动式休闲,而牺牲了主动式休闲。在社会或个人层面上,休闲习惯都既是因,也是果。一旦社群的生活形态落入俗套、工作成为一成不变的规律,或社会责任丧失意义之后,休闲的重要性也会节节上升。但是,当社会对休闲娱乐的倚赖过重时,人们所剩无几的精力便不足以应付随之而来的高难度技术与经济挑战。
让空闲时间变成真正的心流时刻,借以开发自我及环境的潜力。
人类在面对挑战、解决问题、发现新事物之时,最能感受到心流。可产生心流的活动多具有明确目标、清楚规则和即时反馈的特征,这些都是使我们的注意力得以集中、技能得以发挥的几项外在条件。然而,休闲娱乐缺乏的也正是这些。当然,如果人们能将空闲时间用于运动、艺术或爱好,便可具备感受心流的条件;如果空闲期间无所事事,人的精神混乱度将大为升高,整个人只觉得懒懒散散、兴趣全无。
参与主动式、社交性活动(游戏与体育活动、爱好、社交)的青少年较易拥有更多的心流体验;参与组织松散、较个人性活动(即听音乐、思考、看电视)的青少年则拥有较少的心流体验。然而,费神、困难的心流活动也经常带来焦虑,反倒是后三项被动式的休闲活动鲜少令人焦虑,不过,它们却会让人松懈与淡漠。
心流体验频繁者,大半是一些多看书、少看电视的人,而常看电视、少读书的人,心流体验频率最低。
注意力
要想发展个人的兴趣与好奇心,为享受生活而享受生活,首先必须拥有时间,其次是具备掌控精力的能耐。我们不能仰赖外在的刺激或挑战来促使自己专心,而是要学会靠自己的意志力集中精神。这种能力与兴趣的关系是通过互为因果、互相强化的过程而建立的:如果你对某事有兴趣,就会在这上面用心;若对某件事情用心,你便很容易对它产生兴趣。
能掌控注意力,便能掌握体验,进而控制生活品质。只有专心致志,资讯才能进入意识之中。专注力宛如一层滤网,夹在外在事物与内在体验之间。我们所感受到的压力大半与掌控注意力的能耐有关,而非来自发生之事。生理疼痛、金钱损失或社群关系恶化对人的影响,取决于人们对它的在意程度,以及它在人们心中所占的分量。
面对痛苦时,你若耗费越多心神,苦楚便越发真实,意识也越加紊乱;但若一味否认、压抑或曲解,亦非解决之道,因为这些信息会在心灵深处继续酝酿,为防止它再度燃起,我们反而要耗损更多精力。最好的方法是正面相对,承认它的存在,然后尽快投入自己挑选的事情中,让自己忙得不亦乐乎,无暇他顾。
一般来说,注意力受基因遗传、社会制约及幼年习惯所控制。因此,我们应该注意何事、何种资讯会进入意识等,并不能自行决定。由此可知,不论从哪一方面来看,生命都不是自己的。我们将学会何者值得看、何者不值得看;什么该忘记、什么该记得;看见一只蝙蝠、一面旗帜或以某种仪式崇奉神祇的人时,该有何种感觉。我们会学习追求值得过的生活,学到什么是令人死而无憾的事物。年复一年,我们的体验都循着生理与文化的脚本演出,唯一可以掌握人生的方法就是学会让精力与意图同步,将精神能量投注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