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ailei
寒假每天“撕”本书09--重塑幸福
我想要活成幸福的样子,而不是成功的样子
01
我们总喜欢这样想:我们一定可以找到某种形式的终极幸福。我们将可以永久地缓解我们的痛苦。我们可以一辈子感到心满意足,直至生命终结。但我们做不到。它真切切的在哪里,我们不妨转个身试一试?
《重塑幸福》,这是一本能帮你赶走焦虑、击碎迷茫的实用手册,教你重塑属于自己的幸福。书中告诉我们幸福的本源是解决问题,焦虑的本质是价值观出现了问题。在都市里打拼的我们,只有改变我们的价值观,才能克服焦虑,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本书的作者是马克·曼森,他曾用7年时间环游世界,旅行中的随笔发表在《福布斯》等多家杂志上。他是媒体创业者、美国著名企业家,《纽约时报》的畅销作家,美国《时代》、CNN专业撰稿人。他的文风犀利、语言泼辣,被叫做美国版的“咪蒙”,让你喝了一碗滚烫的辣椒水却觉得异常清醒。
02
启示一:生活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解决问题才是幸福的根源。
生活本来就是由一系列永无休止的问题构成的,一个问题的解决意味着下一个问题的产生。别奢望没有问题的生活,根本就没那样的事。相反,我们应该期望生活中净是美好的问题。
小时候觉得只要考上了大学就万事大吉,上了大学才知道迷茫焦虑、无所事事更加折磨人的心脏;我们幻想着将自己心爱的人揽入怀中就可以过上王子公主般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后才知道还要面对房子、车子、孩子、婆媳与亲戚;我们一直认为上了班、挣了钱就更自由了,春节了才知道自己都没法回家,甚至还需要父母接济…
问题永无休止,幸福的含义在于解决问题。小学的时候,自己画了一个晚上“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三角形,内心满足地等第二天找老师理论;三年级的时候花费了一个半小时把1~9填到九宫格,横竖斜任意三者相加和相同;初中的时候,以五种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道数学题;高中的时候,一次次打击,自己的玻璃心变成了钻石心;大学的时候,努力协调好学生工作和学习成绩…
每当解决一个问题,幸福感就会咕嘟咕嘟从心底里冒出来,然后奔向下一个烽火连天的战场。反倒是吃喝玩乐睡的假期让人开学莫名感觉疲惫,一点都不幸福。
我们能不能成功,不在于想得到什么样的享乐,而在于能忍受什么样的痛苦。这不是毅力和勇气的问题,也不是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的翻版,它是生活最基本的构成部分。
03
启示二:不良价值观夺走了你的幸福 / 焦虑的本质,是价值观的问题。
什么是个人价值观?简而言之,我们如何定义成功和失败,如何衡量自己、评价他人。良好的价值观会让有些问题迎刃而解,而不良的价值观可能会夺走幸福的人生。
如何区分好的价值观和不良的价值观?
好的价值观 | 不好的价值观 |
---|---|
基于现实 | 迷信或者不是基于现实 |
有社会建设性 | 具有社会破坏性 |
直接可控 | 不是直接可控的 |
书中提及:健康的价值观是通过我们的内心来实现的,只要调整好心态,马上就可以体验到。良好的价值观,会让我们专注于更好、更重要的事情上,这些事情才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不良的价值观一般要依赖外部事件。选择了不良的价值观,就是把注意力放在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这些事情只会让生活更糟。
在很多人眼中,所谓的成功,不过是比较的产物,归根到底就四个字“高人一等”。他们的成功不过是炫耀和显摆,比较是相对的,相对是永远没有尽头的,他们享受了短暂的喜悦之后又要陷入更大的痛苦。
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成长。如果“成功”是与他人比较的话,那么“成长”则是自己与自己比较。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明天的我和今天的我之间的比较。后一种比较显然比前一种对个体来说意义重大,也能够带来更加踏实的幸福感。所以,成长是好的价值观,成功则是不好的价值观。
03
启示三:5种“违反常识”的价值观
a. 别管错是谁的,你都必须为此负责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主动承担责任 。面对各种问题带来的痛苦,我们有责任去选择有意义的方式去应对。要避免“受害者心态”,即有些人总感到自己是社会不公的受害者,往往把自己的问题归咎于他人或者外部环境。
当今,许多人不管因何事受到冒犯,都会觉得自己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压迫。他们觉得有必要拍案而起,以引起某种程度的社会关注。媒体鼓励和支持这些行为,因为这毕竟对商业有利。
每个群体都感到自己是社会不公的受害者,他们都站在了与之相应的道义的制高点上进行呐喊呼吁。当这些毫无意义的垃圾话题泛滥成灾,就会分散了人们对真正的社会问题注意力。越是有人为自己轻微伤害喊冤叫屈,人们就越难看清楚谁是真正的受害者。
b. 你我皆凡人,尊敬“一事无成”的自己
我们大多数人其实都生活在简单和平凡之中,我们的生活平淡无奇,自己也并没有多少非凡之处。很多人惧怕接受平庸的事实。因为他们觉得一旦接受了它,那么他们将平庸一辈子,永无出头之日,他们的人生也就这样毁了。
真正做出不一般成就的人,并不认为自己是超人,或者有什么过人之处。相反,他们知道自己很普通,很平凡,所以做事情时会倍加努力。
正如本杰明•富兰克林,他是商人、政治家以及跨界通才,是美国国父级的人物,100美元的纸币上就印着他的头像。但是富兰克林在自己墓碑上只写上了“印刷工”,在他看来,他就是一个爱吹牛、立场不坚定的普通人,只不过自己一直秉持着实用主义,不断地努力。
在艾萨克森的笔下,富兰克林刚树立起光辉的形象,就立马做出了让当时绅士小姐不耻的事情,当人们大跌眼镜决定转身就走了的时候,他又拍拍身上的尘土,重新站在了人群的高处。如此悖论的人生,让我们更加深刻觉察到从平凡中长出的伟大力量。
c. 不在乎,不纠结的人生态度
不在乎并不是漠不关心。我们只是要对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满不在乎。对待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应该是严肃认真的。比如对待自己的家人、朋友和目标理想。
我们不在乎失败、不在乎挑战、不在乎别人对我的评价,我们在乎成长、是否快速地成长、是否能够不顾一切地一往无前。
每个人都向往成功幸福的人生,但我们往往被一些看似真切的谎言误导,比如:每一件事都很重要,同时做几件事效率更高,自律和意志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其实,这些想法只会让你离成功越来越远。《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这本超级畅销书告诉我们:尽量缩小目标,专注于当下这一件最重要的事,才能获得成功。
如果我们总是对太多的生活琐事斤斤计较的话,说明缺少更有价值的事情去关注。
d. 学会拒绝,说“不”的重要性
年轻的时候追求经验的广度是很有必要的,做了各种尝试后,才知道哪些事情值得我们付出时间和精力。但是,我们终究还是要将精力集中在某件事上,深入挖掘。这时候,学会拒绝才能让我们更自由。
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所以我们需要拒绝一些其他选项。有些东西是需要拒绝的。否则,我们便没有了立场。如果我们觉得任何事物都没有好坏之分,或完全不必加以选择,那么我们便成了没有价值观的白痴,生活便失去了任何目标,变得毫无意义。
消费文化总是在鼓励我们购买更多的东西。所有的产品广告和营销潜台词都是买得越多越好。但更多并不总是意味着更好。事实恰好相反,往往是更少给我们带来了幸福。当机会和选择过多时,我们便无所适从。心理学家称之为选择悖论。一般来讲,选项越多,我们就越所选择的的东西不满意,因此我们不得不舍弃所有其它选项。
e.向死而生,最好的告别
直面死亡,可以让我们抛却一切低劣、脆弱和肤浅的价值观。当大多数人都在不停追逐金钱、名声和关注度,或者认为自己更正确、更受欢迎时,死亡把一个更加痛苦和更加重要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你给后代留下了什么?在你离世后,世界会变得更好和有所不同吗?你留下什么痕迹?你带来了什么影响?
即使你不是医学生,也希望你看看阿图•葛文德的《最好的告别》。这本书不止讲述了死亡和医药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
阿图•葛文德是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影响奥巴马医改政策的关键人物、受到金融大鳄查理•芒格大力褒奖的医学工作者,也是《时代周刊》2010年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单中唯一的医生。
04
生活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解决问题才是幸福的根源。当生活失去了痛苦和苦难,幸福也就烟消云散。我想要活成幸福的样子,而不是成功的样子。希望幸福的路上有你们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