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目录】
1、我觉得我属于积极的人,但我积极做事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焦虑、痛苦。怎样在积极的状态下还能随缘?
2、我看明空老师的视角学,觉得自己看不懂,第一天看我就记住一句话:“视角学只在乎一点,你如何才能获得无条件的、真正的自由,永远拥有一片自由的天空。”说实在的,我很羡慕大家又会写又会说,看书又那么快,请问怎么才能提升自己?当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相左时,怎样才能避免矛盾?
3、视角系列是怎么写出来的?
4、老师说让我们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是不是可以认为,我允许一切就是那样存在,因为一切都有它存在的道理。在它那里,它的存在是正常的、是合理的,只是我们给它加上了自己的评判。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需要培养一个全局观或者是整体观?因为我们往往一叶障目,只能看到自己的视角。如果能够把自己提升到凡事有一个整体观或全局观的话,那么就不会这么狭隘了?
5、我们觉得很多事情都是二元对立的,要么对,要么错。其实有些事情没有对和错,我们该从什么视角来看待这个事情呢?
6、《羌村》我已经看完了,觉得内心有种对血腥的恐慌,心很疼,很难受,好像走不出那种悲痛,我不知道是为什么,是我自己内心不够强大吗?
7、请问怎么提升专注力,怎么提升行动力?
8、在心情好、内心比较安静的时候,我打太极打得就比较好,假如老师专门盯着我看的时候,我的心里就会乱,动作也就不再流畅。请问老师怎么化解这个问题?
9、密宗很注重观想,但是我试了一段时间观想,可能因为我观想能力差,我观想的时候心就安静不下来,所以现在我又回到观心的状态,心又比较安静了。我想问,以后我是该训练观心还是观想?
10、如何减少疑心和嗔恨心?
11、我对小孩没有耐心,尤其是当我处在情绪中时,就对他们特别严厉、特别苛刻,甚至可以说凶狠,我怎么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12、您说过,用不同的视角去看问题的时候,不能随便贴标签,而我觉得在我的生活里面经常会给人贴标签,也许会有好的标签,会有坏的标签,经常会把标签贴到这个人头上,然后就带着这个标签去看人。有什么好的办法让自己不给任何人贴标签?
1、我觉得我属于积极的人,但我积极做事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焦虑、痛苦。怎样在积极的状态下还能随缘?
积极,指的是做事的态度,积极努力地去做事,随缘,指的是对于最终的结果不要太执着、太在意,随顺因缘就好。
积极努力地做事,无私忘我地付出,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因为收获自然会到来的。如果说预想的收获的确没有到来,则是由于因缘不到——任何一种结果的达成,皆是由诸多的因素共同促成的,因缘具足,那么结果就会达成。如果说我们自己能够掌握的东西,能够做好的事情已经做到位了,剩下的不可掌控的东西就随缘好了,不要过于执著。其实很多时候真正重要的不是事情的结果本身,而是在做事的过程中获得了成长。
2、我看明空老师的视角学,觉得自己看不懂,第一天看我就记住一句话:“视角学只在乎一点,你如何才能获得无条件的、真正的自由,永远拥有一片自由的天空。”说实在的,我很羡慕大家又会写又会说,看书又那么快,请问怎么才能提升自己?当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相左时,怎样才能避免矛盾?
关于您提到的视角,刚好借此机会跟大家说一下。首先要注意,视角有多层含义,从比较容易理解的角度说,视角是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对于我们所遇到的人和事,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那么观点和看法是怎么产生的呢?当你有某种看法的时候,肯定是有一个出发点的——是从哪一个角度出发才产生某种看法和观点的。这就是你的出发点——你的视角。
生活中,当我们跟别人有不同意见的时候,我们常常只看到意见、看法、观点本身的不同和矛盾,而看不到两种观点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如果能够看到彼此出发点的不同,就能够理解彼此的观点为什么会如此不同。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们去看一只放在桌子上的碗。从不同的角度看,它呈现出来的形象是不一样的。从上去看,是圆形的,从侧面去看,它就有一个弧度,有点像梯形。只要看的角度在变,看到的碗的样子也在变。还可以发挥一下想象力,假如我们是碗里的一滴水,或是如蚂蚁一样的小虫子,待在碗里的底部,这时从这样的视角去看,碗就变得非常大了。所以,视角不同,对事物的感知和看法就不同。
这是视角的其中一个含义,就是我们看待问题的出发点。所以,当我们跟别人产生矛盾的时候,包括刚才红平分享的案例,就是两个人都属于那种不服输的人,你觉得你的观点是对的,她也觉得她的观点是对的。而观点的不同其实是视角的不同。视角有一个特性,有什么样的视角就一定会对应什么样的观点。就像盲人摸象的故事一样,当不能看到整体的时候,就会被自己的视角所局限。摸到了大象耳朵的人就说大象像蒲扇,摸到大象腿的人,就说大象像柱子。因为他自己的感觉确实是那样的,你不能否认他是错的,只是他看得不全面而已。很多时候我们对于某个人或某件事的看法其实也是这样的。就是说当我们不能从更高的层面去俯瞰各种不同的视角时,其实我们就是“盲人”,因为我们的认识存在盲区。当每个人都执著在自己的视角中时,就看不到更多的视角,也看不到别人的视角,自然也就理解不了别人的视角和观点。
这时就需要我们去深入地观察和思考别人表达的某种观点,是基于什么样的角度产生的。通常人们习惯使用的视角,与其所秉持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很大关系,同时也跟他所受的教育,家庭成长的环境,工作的环境等有关系。就像同一种东西,比如小麦或玉米,一个农民的看法和一个商人的看法肯定是不一样的,还有一些人是搞金融的,比如说做期货,有玉米,也有小麦,在他们的眼中,小麦和玉米就是另外一种概念了——跟农民种的玉米和小麦基本上关系不大,而是一种期货合约。所以,同一种东西在不同人的眼中,其认识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各自的视角是不同。
如何避免与别人之间的冲突呢?首先,要能理解自己的视角,要能理解自己是从什么样的角度出发,才有这样的观点的。当你能够看到自己视角的时候,就会有一种体悟,就是自己目前所秉持的视角,仅仅是诸多视角中的其中一个而已。当你意识到自己是处于某个特定的视角的时候,你就会允许和接受其他不同视角存在的可能性。你就不会执著于自己的视角是唯一正确的视角,自己的观点是唯一正确的观点,你不会这么认为的。你会允许存在其他视角和观点的可能性。其实,我们还要学会去反观对方的视角,看看对方的观点是基于什么样的角度得出的。当你能够看到他的视角时,你就能够理解他的观点。也许你不一定认同他,但可以理解他。这时你就可以跟他说,从你的角度来说你是对的,为什么是对的?因为站在那样的视角,看到的确就是那样子的。所以,当你能够帮他分析出他的视角如何时,他会感觉到你对他的理解。这时他也会尝试去理解你的视角。然后,你可以说出你自己的考虑,你是从什么样的视角去考虑的,如果你说的内容是他之前没有考虑到的,那么对他就会产生触动。他就会明白,原来你是从这样的视角去考虑的,这个时候你们都会有一种成长。因为每个人都打破了自己原来的视角,都增加了对新的视角的理解,这时我们对事物就有了更全面的认知。同时我们也明白了,看待同一件事会有各种各样的视角,不同的人视角和观点是不同的。这样我们的心就不会过于执着于某一种观点,就可以增进理解从而化解冲突。因为我们会发现,所有不同的观点,其实都是视角的不同。
这是视角的基本含义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我们可以主动培养视角思维,学习运用视角智慧,并把这种智慧应用到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
另外,【视角】对于我们生命的觉醒,对于我们去改变自己的生命,其意义又在哪里呢?注意,在生命觉醒的智慧训练中,以视角作为切入点和智慧训练的核心,是一种非常独特且效果卓越的实修训练方法。具体怎么做呢?那就是我们要把自己看成一个视角,一个非常鲜活灵动的视角。我们看东西时有没有角度?比如说你看着手机屏幕的时候,是带有一种角度的。你的眼睛、眼光一转,视角就变了,这时就是另外一个角度、另外一个视角了。我们不管是看,还是在听,还是在感知,所有这些都有一个角度,都有一个感知的角度,都有一个认知的角度,都有一个觉知的角度。这个角度不管你能不能把它具体地形容出来,你都知道客观存在着这样的一个角度。比如对我所说的话,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我们看同一本书,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理解。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理解?因为每个人感悟的角度,体悟的角度是不同的。
当我们时时刻刻将自己观想为一个鲜活灵动的视角时,这时就把视角——从对事物的某一种看法、观点,回归到我们的生命本体上来了。这时,视角就是鲜活的、灵动的。而除了这一鲜活灵动的视角外,我们不再用其他的东西去定义自己。比如现在我们大家每一个人,您可以尝试着把自己观为一个视角,而这个视角是鲜活的,是灵动的,这个时候你就是一个鲜活、灵动的视角而已,没有其他的东西了。因为你所感知的所有一切,不管是看到的,还是听到的,还是感知到的,全部都在你的视角里,所有的一切都在你的视角里,而不在你的视角外面。你看到的天空再远,你看到的宇宙再远,你看到的事情再多,再怎么繁杂,包括你所有的记忆,对这个世界所有的看法和认知,都在你的视角里,都在你的视角中发生着。而你对它们的认知究竟如何,则取决于你的视角具体是怎么样的,是从什么样的角度去看的、去听的、去感知的。而这个视角是鲜活的,是灵动,是不被局限的,你随时都可以自由地转变视角从而看到、听到、感知到、体悟到不同的内容。当这种训练熟练了之后,你就会发现视角的奇妙性——某一天你突然会感觉到,自己真的就是一个鲜活的、灵动的、无法用任何语言去形容和定义的视角。
什么叫做超越?其实挺简单的,就是当你明白了所有的视角都是相对的,每个人的视角不同,观点就必然不同,所以你也就无需再去争执什么了。因为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因为每个人本身所处的角度的的确确本来就是不同的。即使在同一个家庭里面,丈夫和妻子所处的角度也是不同的,父亲和儿子所处的角度也是不同的,兄弟姐妹之间各自的角度也是不同的。每个人其实都是一个独立的视角,都有一个独立地感知着这个世界的视角,所以每个人也都有每个人自己的独特的世界。
我们看似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但其实就每个生命自身的体验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世界。对于这个独特的世界,你只有理解了他的视角的时候,你才能够理解他和他的世界。当你尚不能清晰地理解他的视角而只在意他的观点时,因为你的视角跟他的视角是不同的,所以你们的观点也很难相同。而共识就是两个人视角重叠的部分。比如我们今天一起共读《世界是心的倒影》,是因为大家有相同的兴趣,相同的爱好,相同的追求,这个时候就会有共识。但这个共识也是基于很多的因缘,比如说我们为什么会来这里?因为我们的烦恼很多,经常会遇到我们解不开的心结,这时我们想找到一种方法,想让自己过得更快乐,能从烦恼中解脱,所以才会选择来参加读书会。因为大家有着这种共同的追求,所以才会产生这样的因缘,才会促成这样的事情发生。共识,即是这样一种相类的视角,同时也是一种因缘。
通过将自己观为鲜活灵动的视角的训练,我们就可以渐渐地把所有呈现在视角里的具体的东西全部都放下,这时你就变成一个单纯的视角——只是鲜活而灵动地感知着所有的一切,但是你不去定义它。因为任何一种别人说的东西其实都可以获得一种理解,即使你不理解它具体的内容到底是什么,但你也能够明白他一定会有他的视角,而所有的视角相互之间本质上都是平等的,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这个时候你就不再执著,你充分地允许每个生命有他自己的观点,有他自己的视角,有他自己独特的感知,独特的体会,独特的体验。
在对视角的实践训练中,要注意去体会一个东西,就是学会转变你的视角。其实刚才大家的分享中很多人都说到了转念,转念其实就是转变视角。当你换一个角度去看事情的时候,一定会看到新的东西。这时你就不会一直被困在原来的想法和念头里,那么你就获得了自由。如果这种转变视角的训练能够成为一种自动自发的习惯,不仅能让你在某一件事情上转念,而且能让你在所有的事情上去转念,你就能获得更大的自由。然后,沿着这个方向不断地深入下去,慢慢的有一天你就会体悟到更多、更深、更奇妙的东西。
3、视角系列是怎么写出来的?
有一天,我在家里打扫卫生的时候,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家中的场景,突然发现,我们平时对家中场景的认知常常是固定的某种样子,但是当我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仔细观察时,却发现看到的场景完全不同。甚至家中的某些角落,之前从来没有仔细看过,根本不知道它是什么样子。当我仔细去看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这个地方是这个样子的,好像第一次见到一样。这就是看的时候有觉知和没有觉知的不同。然后我就继续研究这个东西,并想象一些全新的视角——如果我是沙发下的一只小虫子,我看到的是什么样的世界?如果我是阳台上的一盆花,我感受到的是什么样的世界?如果我是砖缝里的一粒沙子,我感受到的又是什么样的世界?这样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想象和观照,就会发现,世界是什么样子其实是无法定义的,因为这取决于你所用的视角到底是怎样的。如果总是执著在自己的视角里,那么对于不同的视角所对应的不同观点是很难相互理解的。除非你有一种智慧,能够从各种具体的视角中超越出来,去观照各自不同的视角,这时你就能够理解各种不同的视角和对应的观点,每种视角和观点都各有其合理的地方,因为在他的视角里所看到的的确就是那样的。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真实”、“实在”这种认知的相对性。比如,我们通常会认为我们居住的地球很真实,很实在,我们的身体很真实,很实在,还有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东西在我们看来都很真实,很实在。但是,宇宙中有一种粒子叫中微子,它的穿透力非常强,能够从地球的这头直接穿透到那头。也就是说,地球对于它来说是不存在的,我们的身体,我们看到的高山大河,各种建筑物等,对于它来说,也同样是不存在的。注意,就在我们说话的这个时候,就有无数的中微子正在穿透我们的身体,正在穿透我们所在的房间,正在穿透整个地球,对它来说,就像光穿过玻璃一样,根本感觉不到我们的存在。
对于中微子,我们也可以想象成一个体积非常微小但能量频率超高的能量包。它之所以能够轻松地穿透这一切,就是因为它的能量频率太高了,可以直接从所有能量频率较低的事物中穿行而过。所以对于它来说,我们的身体、地球以及地球上的一切一点都不“真实”,一点都不“实在”,反而是非常虚幻的东西。
如果有一种生命存在,当它的能量频率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就无法障碍它,那么对它来说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这对于我们来说也有一种启发——当我们生命视角的智慧境界提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那些所谓的烦恼和痛苦在你面前就不再“真实”、“实在”,而会变得非常虚幻,甚至你根本都感受不到它们的存在,这时就实现了对它们的超越。
4、老师说让我们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是不是可以认为,我允许一切就是那样存在,因为一切都有它存在的道理。在它那里,它的存在是正常的、是合理的,只是我们给它加上了自己的评判。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需要培养一个全局观或者是整体观?因为我们往往一叶障目,只能看到自己的视角。如果能够把自己提升到凡事有一个整体观或全局观的话,那么就不会这么狭隘了?
对,是这样子。另外,每个人基于什么样的角度去看自己,也是很重要的。比如,对修行体验稍微深一点的人,为什么对生活中发生的事就不那么执着了呢,因为他的内在有一个本自圆满的世界。我们的生命是由不同层次的“身体”构成的,有物质层面的身体,有能量层面的身体,有精神层面的身体,还有本体层面的身体。本体层面的身体已经不再是有形有相的身体了,已经到了心灵最深的层面。当我们一步步深入到生命的本体层面,并将我们的心安住在本体层面的时候,就会发现整个世界都静下来了。而且生命本体层面的那种宁静是不动的宁静。为什么在观心训练中有一种观照宁静的训练?其实是让我们的心从对外界的追逐,慢慢地回到自己的内在,在自己的内在中不断地深入,直到深入到内在本体层面的宁静。然后以宁静作为一道门,训练自己进入生命本体层面的存在,在生命本体存在的境界里,没有语言可以去形容它,但是它有一个非常大的功效,就像巧云今天分享的“在吗?”“在”。她其实是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立刻让她在禅修中感受到的本体层面的寂静,重新回来,或者说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瞬间回到生命的本体层面。在生命的本体层面,所有外界的东西都构成不了对你的影响。你只要将心安住在那个层面,自然就是自在的、清静的、自由的,不被任何东西所限制。所以我们要有这样一种意识,就是不断地去深入到自己的内在,和内在深处的自己在一起。
另外,还有一种修行的方法也很重要,叫以假修真,就是你先对生命本体层面的东西有一个知识上的认知,先从知识上、理论上把它理解透彻。大家可以阅读雪漠老师的《真心》,在理论上面明白这个真心是什么,然后在真心的层面去看一切,这时外界所有的一切现象就像电视屏幕上的光影一样。真心是不动的屏幕,而我们感知到的所有现象,就是呈现在屏幕上的光影。这时,你只管专注于屏幕本身,而把所有其它的东西观成梦幻泡影,观成一种镜子中的影像或者屏幕上的光影,只是观照着它的生灭变化而不去在乎它。当你经常这样修,你会发现你的心就能够静下来,慢慢地就能够通过这种训练,契入到本体层面。那时,外界的各种现象,如梦幻泡影的这种感觉,它就不再是一种勉强的观想,而会变成一种真实的体悟。那时你会发现,根本就没有一个所谓的要放下的东西,因为它本来就是那样子,不需要你去执着。
5、我们觉得很多事情都是二元对立的,要么对,要么错。其实有些事情没有对和错,我们该从什么视角来看待这个事情呢?
你可以试着这样做,比如说你先放下自己的观点,先不要评论对方的对错,先把对错放下。你可以仔细地想想,他为什么会那么说,他是从什么角度这么说的。你要认真、客观、冷静地去想,他之所以这么说的原因。他肯定不是胡搅蛮缠才这么说的。我们跟别人起冲突的时候,首先不能定义成别人在胡搅蛮缠,如果你心里已经这样去定义的话,你就根本听不见他说什么,因为不管他说什么你都认为他是在胡搅蛮缠。首先不要这样去定义,我们先要相信一点,那就是每个人对自己说出的话是认真负责的,他这样说一定是很认真地在提出他的看法。那么他之所以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定会有他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为什么他的观点是怎样的?这个时候你就要根据对他的了解,对他的认识,对他所处的位置、身份和角色,以及他说出的这个话的背景、环境等可能会影响它的因素,去分析他在此时此刻这样说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他的视角到底是怎样的?只要你这样有意识地深入去思考和观照,那么他这样说的缘由和出发点就能够清晰地在你心里呈现出来。
当你能够理解对方的视角,就不会再简单地评论是非对错,而是对比双方的视角有什么不同,以及如何找到让双方共同认可的视角。如果能找到让双方共同认可的视角,那么就能够化解分歧,达成共识。
6、《羌村》我已经看完了,觉得内心有种对血腥的恐慌,心很疼,很难受,好像走不出那种悲痛,我不知道是为什么,是我自己内心不够强大吗?
我们在阅读任何一部文学作品时,既要能够深入进去——因为你深入进去才能理解,才能深入地感受和体验,但同时还要能够跳得出来。关于《羌村》龙多格热的故事,我也看完了。要注意一点,在全书刚开始不久的时候,其实说到了一件事,就是故事中的采访者 “我”在修摩利支密法。当修到与摩利支天相应的时候——这代表他修法成就了——他见到了本尊,但见到本尊的时候出现了很奇妙的事情,他看到的不是想象中的摩利支天,而是龙多格热。这段内容说明什么了呢?说明龙多格热其实就是摩利支天。他本身就是已经修行成就的摩利支天,但是他却示现为龙多格热——书中故事的主角,示现了龙多格热一生的生命历程。而且对于他的生命历程,不同的角度也有各种不同的认知。比如一开始就说龙多格热的故事有两个版本。其实不止两个版本,这只是两个大版本,如果说细分版本的话就更多了,在这两个大的版本下还各有不同的小版本,因为每一个参与到这个故事中的人,不同的人因为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故事也是不一样的,于是就会有很多看似矛盾、混乱的地方。
我们看完这个故事之后,除了对故事本身的一些感受和体悟外,还要能够再跳出来,去看看雪漠老师是如何去构架这个故事的,书中的各个角色到底是谁?其实所有的角色不都是雪漠老师吗?是雪漠老师把自己变成了各种各样的角色,然后让这些角色共同演绎一个充满迷雾和传奇色彩的故事,仔细想一想,是不是这样呢?
这也是雪漠老师写作的特色之一,因为他没有固化的自己,所以就可以自由地化身为任何角色。他写什么就把自己变成什么,他写龙多格热的时候他就是龙多格热。他写妙音的时候他就是妙音,写杀手的时候他就是杀手。他这个时候是没有自己的,因为你有自己的时候就写不好,就写不真,写不那么鲜活,而总是隔着一层。只有当你彻底放下自己,变成了那个人的时候,体验就会非常真实。但这个时候我们作为读者来说,就经常会被作者的这种手法迷惑,容易被书中某种角色化的人物和故事给限制住了,掉进了角色化的东西里面,而忘记了再重新回到更高的维度上面,来看看雪漠老师是如何去构架整个故事的,他究竟要通过这些故事传达什么?
《羌村》其实讲的是文化对生命的裹挟和救赎。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复仇,而复仇基本上是羌村里所有人的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其实就是文化的潜意识。当一种文化——比如这种复仇的观念,变成了所有人的潜意识后,就成了所有人都认为是正确的事情。而不复仇反而是可耻的。因为不复仇,他就会觉得自己没有尊严,自己不是个男人。因为连女人都认为必须要复仇的时候,你一个男人不去复仇,不是连女人也不如吗?当这种价值观已经深入到一个人、一个群体的生命中的时候,这种复仇的命运,这种不断陷入血腥,陷入杀戮,陷入冤冤相报何时了,陷入没有尽头的复仇之轮回的时候,这不是一种罪恶的魔咒吗?这不就是一种类似于阿修罗道或者地狱道的代表了恶的东西吗?而这正是这种复仇的文化导致的。因为你从小就在这种文化氛围里出生、成长,天生就相信这种文化是正确的,你怎么能不被这种文化洗脑呢?你怎么能跳脱这种文化的缰绳呢?当一个群体都被这种文化理念主宰的时候,这整个群体就会成为这种文化理念的牺牲品。但真的没有打破这种魔咒的办法了吗?不是的,办法其实是有的。但这需要一种来自生命内在的觉醒——即善的觉醒、良知的觉醒,而且这种觉醒的力量要能战胜表面正确但其实是恶与堕落的力量。
书中也讲了一个逆袭者——老钺师,他的前身其实就是凌迟处死二炮的那个杀手——红豺。正是因为在极致的恶中,仍然有一种不屈的力量——二炮和妙音面对巨大的身心伤害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也依然不向恶的东西屈服——同时以此向过去的恶行赎罪,杀手的心被震撼了。从此杀手把剐人的刀剐向了自己——剐向了自己心中的所有的恶的东西。经过了几十年的剐,终于剐去了所有的恶,一个代表着善的生命新生了——老钺师。
在一开始看老钺师的故事时,几乎无法让人相信,几十年前的他竟然是一个残忍至极的杀手。他已经完全变了,他的宁静、平和以及毫无自我的帮助和利益他人,已完全看不出他和那个杀手竟然是同一个生命——不,他们真的已经不是同一个生命了,从内到外,从外到内,已经全都进行了更换,而且他的故事也传递着一种深意——命运,其实就是文化,就是心,就是生命的程序,有什么样的文化,有什么样的心,就会有什么样的生命程序,自然就对应着什么样的命运。
当然,这只是我自己在阅读《羌村》时的一点感想,分享给大家。每个人在阅读《羌村》的过程中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和体悟,雪漠文化网目前正在进行《羌村》读后感的征文,大家可以多写一写读后感,同时可以向雪漠文化网投稿。
7、请问怎么提升专注力,怎么提升行动力?
第一,提升专注力是有办法的,而提升行动力更多的要看你对修行这件事情的认知。你觉得修行对于你来说到底是个可有可无的东西还是像呼吸一样不可缺少?对你生命的触动程度究竟如何?或者说这件事情对你到底有多重要?你把它排在生命的第几位?这个是很重要的,是你自己心里的认知。如果说把它排的比较靠后,还有很多东西排在它前面的话,你的行动力肯定是提升不起来的,因为它不那么重要,当然你就不会重视了。所以首先你要解决行动力的根源性的问题,它来自于你内心深处的认知和意愿。如果说对于修行你的心愿非常地强烈,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那么你就一定会有行动力。如果你的心愿很轻微,行动力肯定就会不足,因为这种力量来自于你自己的心,别人很难帮到你。
提升专注力是方法的问题,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去提升专注力,可以通过学习一些方法来解决。但是行动力是来自于你内心的动力,这个动力源在你自己那里,它不是某一种方法,即使有一些方法,比如说发心和发愿,也需要你去发心发愿才行。当然,你可以经常发心、发愿,但发心发愿一定要真诚,不真诚就没有力量。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真的能够发起大心大愿,就一定会产生源源不断的行动力。
提升专注力,本身也是一种提升行动力的方式。比如可以先从专注于做某一件事开始,要坚持做多长时间,做多少量等等,先从简单的开始。还可以为自己的修行做一个规划,比如这辈子修行的目标是什么?打算用多长时间把生命的真相弄明白,这辈子一定要让自己的生命达到究竟解脱的智慧境界等等。你一定要有这样的心,要有这样的愿,要有这样的目标,这样才能够支撑你走在修行的路上,从根本上解决行动力的问题,要不然这个问题是无法解决的。
第二,提升专注力。提升专注力有很多训练方法,比如观呼吸。就是你每天一边静坐一边观照自己的呼吸,也可以数自己的呼吸,然后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都专注在自己的呼吸上,这是一种方法。再比如听声音,你可以选择听自然界的声音,比如以我们周围各种自然界的声音为所缘境,作为修行的一个对象,去聆听这种声音的起起伏伏、起起落落。但是不去分别这些声音的内容,只是去听这些声音在你的听觉中生生灭灭,在这个过程中仔细地去听,仔细地去感受,慢慢让自己的心静下来。然后,让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这个听本身,专注力的训练要点是,必须将注意力集中于一点,而专注于听本身是非常好的训练方法。
有的人喜欢念诵咒语、佛号或是经文,那么就专注地念诵,在专注念诵的同时将自己的整个注意力都集中在你所念诵的东西上,而且念和听也是结合在一起的。就是说你既在专注地念,也在专注地听,自己念自己听,这也是一种方法。
这两种方法都是提升专注力非常好的方法,长期坚持训练,不仅能够提升专注力,提升定力,而且能够为后续的修行打下非常好的基础,有利于观照力和智慧的开发,因为这两种方法中,虽然是以专注力为主,但观照的训练也已经融入其中了。
8、在心情好、内心比较安静的时候,我打太极打得就比较好,假如老师专门盯着我看的时候,我的心里就会乱,动作也就不再流畅。请问老师怎么化解这个问题?
以后打太极的时候注意一下,把注意力专注在自己身上。除了你的动作之外,你要体悟自己打太极时的整体状态。在打太极的过程中,尽量让自己的身心、内在,都处在一种非常宁静、非常柔和而又和谐的状态。清晰地体会到这种状态之后,就让自己的心专注在这个状态中。当你专注在这种状态中去打太极的时候,你的注意力就不会分散到外面。老师看没看你,你根本就不关注,你只专注在自己的境界里打太极。这个时候外界发生的一切就对你造不成影响,要主动、自觉地去感知自己在打太极的时候整个身心的状态,让自己的整个身心放轻松,然后宁静、和谐。因为太极本身就是很柔和的、行云流水般整体的状态。你既然非常喜欢打太极,打的时候那个状态本身肯定是很好的。你要不断地更深入其中去体会那个状态,让自己安住在那种状态中,不离开那种状态,不断地让自己的整个身心都融入那个状态中——注意,在打的过程中,没有一个你在打太极。你就是太极本身,只有太极,就是太极在运动,你的整个生命就是太极的运动,去体悟这种完全忘我、与太极完全合一的状态,它是鲜活的,是灵动的,是不被任何东西所干扰的一个状态。你去深入地体悟那个状态,安住在那个状态中去打太极,慢慢地你把那个状态本身体悟得更深刻的时候,你的身体和动作,与内心的状态是完全合一的,这时,身心都是太极的体现。
你在不打太极的时候,也要经常地训练自己回到那个状态中。因为你在打太极的时候,当你经常这样去安住,而且是主动、自觉、有意识地去安住的时候,对那个状态的体认就会越来越清晰,而不是说你虽然处在这个状态中,你也感觉很舒服,但是就是模模糊糊的不够清楚,那么当你一停下来那个状态就消失了,你没有办法继续保持这种状态,但是当你对它有很清晰的觉知的时候,就不断地融入它,跟它合一,经常这样训练,慢慢地你就变成它了。这个时候你虽然没有在打太极——身体动作上没有在打太极,但是太极本身还在,因为你就是太极,你在生活中任何一个状态下,都是这个太极,不就ok了吗?就再也没有人能够影响你。既然你喜欢打太极,那么这个方法就比较适合你,或许对于你来说是最好的方法。
另外,你既然是跟着老师学动作,刚开始训练的时候动作尽量要标准一些。但是当你自己去打的时候,你进入到那种状态之后,就不用太过于在意动作本身是不是符合标准,而是你在太极中不再有分别心的时候,进入与太极合一的状态才是最重要的。对于这种状态有了非常清晰的、清楚的体验之后,就让自己专注在这种体验中。不仅是在打太极的时候这样去体验,而且在生命中也要这样去体验,让太极的状态——也是一种智慧,慢慢地应用到生活中。不管发生什么样的事,不管自己在做什么,都要让那种状态一直保持在自己的生命中,这既是提升专注力的方法,也是提升智慧的方法,是非常好的修行方法。
9、密宗很注重观想,但是我试了一段时间观想,可能因为我观想能力差,我观想的时候心就安静不下来,所以现在我又回到观心的状态,心又比较安静了。我想问,以后我是该训练观心还是观想?
在修密法的时候需要按照仪轨去训练,因为密宗的修法有密宗的要求,仪轨里是如何要求的,你就如何去做。但是,这个做也是有过程的,不要一下子对自己的要求很高,而且从根本上来说,所有的观想本身并不是为了观想,最终还是要回到心上面,回到对心的智慧的提升上面。
所以不用那么着急,你可以在训练的过程中先以观心做切入,然后再慢慢地一点点地去增加关于观想方面的内容,当习惯了之后就好了。不要把观想和观心对立起来,当你心中有某种对立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到底是这样还是那样,不需要把它们对立起来,要慢慢地把它们融合起来。
10、如何减少疑心和嗔恨心?
如果从根本上来说的话,产生疑心和嗔恨心,说明你有一个很强的对立面、分别心。其实,疑心和嗔恨心的根源在于你自己内在的一种欠缺。你对自己的不自信,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之前在一本书中曾经看到过一种说法,所有的愤怒其实都源于对自己无能或无助的一种反应。
比如说,当我们觉得孩子不听话,自己忍不住发脾气的时候,其实就是因为自己没有更好的办法,没有一个很好的更有智慧的方法去引导孩子,这时我们就会把自己的这种内在的欠缺,投射成孩子的问题,就是他不听话。其实这是我们在为自己的愤怒寻找一种看似合理的理由和支撑。
在修行中有一个基本的观念是需要我们时时注意的,可能在之前分享的时候讲的不多,今天正好借此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就是每个生命都是本自圆满的。只是本自圆满的生命存在着两种状态,一种状态是生命对本自圆满的真相有所体悟,并且能将对这种真相的体悟慢慢地变成一种智慧,应用到自己的生命中、生活中。另一种状态是对这种本自圆满的生命的真相不了解。首先是不知道,然后不了解,或者是即使听到了这种说法也不相信,也不愿意深入地思考研究把它弄明白,而是习惯性地以各种各样的个人固有的观念和看法去定义一些事情,去看待一些事情。这个时候,我们的心就会被我们的某种观点给束缚住。当你习惯性地坚持你的观点的时候,那么你所看到的东西,你所体验到的东西的确就是那样子的。它就会不断地强化,不断地叠加,像一个负面循环一样,包括疑心和嗔恨心都是这样。
我们讲一个人际关系互动的案例,假如说你特别相信一个人,但客观来讲,他不是那么让人值得信任的,但是因为你相信他的本性是好的,那么你就会一直不断地这样去相信他,慢慢地他就会被你真诚的信任所触动,这个人他慢慢就会变好,他所有的那些坏习气也都会慢慢改变,一天天变好。但是假如说你根本就不信任他的时候,注意,你不信任他的时候,他也不会相信你,你不相信他是善意的,他也不相信你是善意的,这个时候他就真的变成那样了。
就像前面说到的《羌村》,从更广泛的角度说,《羌村》其实是一个寓言——当所有的人都掉进复仇这种思维模式的时候,就变成了一个集体的苦海。大家都生活在苦海里面,都是受害者,没有谁是赢家。不管谁把谁杀了,不管谁看似表面上赢了,但是那个胜利者最终也仍然会被别人杀害。因为复仇的理念一直在,永远没有尽头,你总有比别人弱的那一天,别人也总有强大的那一天。其实怀疑和嗔恨也是如此,就是当你陷入到这样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心理模式、行为模式中的时候,你要能够清醒地警觉到自己正在掉进一种“苦海模式”中,一定要深刻地认知到这样一种不由自主地怀疑和嗔恨的模式,只会把事情变得更糟,让自己和他人都深受其害,而无法让这个事情变好,向好的方向发展。
所以,如何让一件事情向好的方向去发展?这才是真正重要的,而不是只顾着任性地发泄自己的情绪。一定要明白,要使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其最关键的动因,是来自于我们自己。因为你没办法控制别人去启动这个点,让事情变好的这个点在我们自己的手里。当你这个因去启动的时候,缘就会跟随着你这个因而来。有因有缘,最后那个果就会向着好的方向去发展。对于这一点始终都要有清晰的认知,这个时候,你才会有转变的动力。
当你生起疑心、嗔恨心的时候,你要及时警觉,立刻告诉自己——小心不要掉进“苦海模式”里,这个模式只会导致越来越糟的负面结果,然后你就要告诉自己要赶快转变念头。不管对方实际做的事情如何,你都要从一种正向的角度去观照。任何事情其实都是有两面性,甚至多面性,当你愿意从积极的角度去寻找这件事情的正向、积极的意义的时候,你一定是能找到的。
同理,假如你要从负面的角度去找问题,也是一定能找到的,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中国文化的智慧就是这样,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没有绝对的好,没有绝对的坏,看你是从什么样的角度出发,看你想去找什么。你想去找什么,你就一定能找到什么。因为那个事情是围绕你的心来的,世界是心的倒影,你想去找那个东西,那个东西就一定会出现,最后你就会自我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所以你说我这么怀疑也是对的,因为我找到了那样的证据,但实际上是你的心在推动这件事情变成了你要寻找的样子。它本来可能处在一个在中间摇摆的状态,但是经你一推,结果出现了。你要找的那个方向,正好是你自己的力量促成了结果的达成。但假如你向另外一个方向去推,即向好的方向去推这个事情时,就会向好的方向去发展。
所以说疑心和嗔恨心都是如此,心之所向,必有回应。佛经中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心为万法之源,所有的一切,不管是烦恼痛苦,还是快乐幸福,都是我们的心自己造就的。另外,嗔恨心还会使我们的生命充满一种不利于身体健康的、负面的东西——身体的内分泌系统,在我们生起嗔恨心的时候,就会分泌很多有毒有害的物质,损害我们的身体,很多不治之症的病因都跟嗔恨心有关。疑心重的人也无法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总是处在不安心的状态,怀疑、焦虑都会影响身体的内分泌系统,影响身心健康。
所以即使单从身体健康的角度考虑,为了让自己更健康、更快乐、更幸福,也要能够警觉自己心的状态。当生起疑心、嗔恨心的时候,要及时生起觉知,然后让自己回到正念上来。
如果能够直接从新的积极的角度去看问题,当然是更好的,只是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会有一个难度。所以才需要不断地读书、学习、静心、禅修,一点一点改变自己。
不管是疑心还是嗔恨心,它其实是一种习气,也是一种类似于条件反射一样的自动化运行的生命程序。在程序运行的时候,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情况,它都会自动出现反应。所以要改变它的确比较困难,可是如果不改,我们就会被这个东西带动着,一直向着更不好的方向去发展。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要修行的原因,修行就是为了用新的生命程序代替旧的生命程序,从而改造自己的生命,改变自己的命运。
作为修行者,首先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然后以此方法作为修行的正念。然后当各种习气生起的时候,要及时地警觉自己,然后及时回到修行的正念上来。比如说你修的是观心,那么就回到观心上来。你修的是念佛,那么就回到念佛上来。通过修行的正念去代替你其他习气带来妄念,慢慢地去训练自己的心,调整自己的心。
当嗔恨的情绪过去了之后,你可以尝试从更多的角度看待这件事情,然后找到这件事情中积极的正面的意义,从根本上转变对事情的认识。
这两个方面可以结合起来,即先是让自己及时回到正念中来,然后再多从积极的角度发现这些事情带给自己的正面的意义。
当这种训练慢慢地成为新的习惯,旧的习惯就渐渐消失了,就不再对你起作用了。这种转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要那么着急,慢慢来。只要有恒心,有毅力,长期坚持,就必定会成功。
11、我对小孩没有耐心,尤其是当我处在情绪中时,就对他们特别严厉、特别苛刻,甚至可以说凶狠,我怎么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其实,你有这种认知已经挺好的了,但是改变没有那么快。你要明白孩子对母亲有一种天然的依赖心理,母亲在孩子的心里像一个靠山一样。他的年龄还很小,还没有思想和行为的独立性,所以说他需要不断地从母亲这里来获取关心、爱护和安全感等。
大人会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状况,孩子也会。当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你可以先陪伴他——放空自己,快速地调整自己,先陪伴他做一些他喜欢做的事情。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孩子也是能够给你带来快乐的。
对于孩子教育这一块,我自己经验不是很多,我们读书会中,对孩子教育比较有经验的老师可以分享一下。我大概能够提供的建议是,你首先通过自己经常使用的某种训练方法,能够让自己快速地静下来。如果你没有做过这种训练的话,现在开始也不晚。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深呼吸。即使孩子在敲门,也不影响你进行多次的深呼吸的训练,就是呼和吸都是很绵长的这种深呼吸。将注意力集中在深呼吸上,让自己慢慢地平静下来。
12、您说过,用不同的视角去看问题的时候,不能随便贴标签,而我觉得在我的生活里面经常会给人贴标签,也许会有好的标签,会有坏的标签,经常会把标签贴到这个人头上,然后就带着这个标签去看人。有什么好的办法让自己不给任何人贴标签?
不是说不能贴标签,而是这个标签你要善于运用它。我们在生活中是难免贴标签的,但是你首先要明白标签就是标签。当你用某一个标签能够给别人带来开心快乐的时候,你就可以去用这个标签。但是你自己要保持一份清晰,不要被这个标签欺骗了,你要知道它是一种标签。你现在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那么你在平时跟别人的交流中,就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强化这种觉知,要能够觉察到自己是不是在给别人贴标签。
贴标签,其实是在将复杂的认知简单化。人的生命其实是非常鲜活的,是有很多个面的,你贴的几个标签不能代表一个人的生命。而且作为修行者来说,我们所有修行的过程,其实就是为了把标签给去掉。标签去掉,不是说这个标签不能用。你可以用,但是不要掉进去出不来,不要被它挡住了你的眼睛。你要一直深入到生命更深的内在。我们不是一直在读雪漠老师的书,一直在讲真心吗?如果能站在真心的角度去看待你所遇到的每一个人,你就会发现每个人生命本真的样子其实都是真心,没有什么不同。这时,你就不会再用某一个标签去认知某个人了,而且就算别人为他贴了很多标签,你也能清晰地看到所有的那些标签就只是标签而已。
当你明白了真心之后,安住在真心中,标签就会成为你手中的道具,随缘妙用而无所执著。从某种角度来说,修行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能够将所有的东西都变成一种智慧的载体、智慧的道具,变成自己做人做事的一种有利的资源和营养,而不被它束缚。你是主人,你的生命是主人,其他所有的东西都是可以善加运用的资源。注意,这里说的对资源的运用,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和利益,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他人、贡献社会。这时候的你,也不是你的个人化的自我,而是一种生命本体智慧的承载者、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