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时代
文/邹航
高中时代,语文老师就在我们的内心根植了这样一条信念:保持不偏不倚中庸的价值观。那时的我们,还处在学校这个相对单纯的环境,对于这种观点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所以,很少有人去辩解自己的认知,我们都还处在这命题时代。
年纪稍长些时,随着各色扑面而来的新闻、社会公众事件,再加之不断成熟的微信、微博媒体的兴盛,我们接受社会新闻的渠道越来越平民化,有观点的评论以及被官媒、被“血统纯良”的记者报道的事件,才真正得以在阳光下显现。于是,我们不再只看到站到新闻面前的数字,更多的是关注到,作为一个事件的背后,被曲解或是被美化的所谓真相,究竟能否经受得住人们的考验。当然,我并不是在宣扬某种信任危机,无意的论调可能会助长观点的恶性生长,但能够发声便意味着,人们不再沉湎于表象的祥和,明白时代的地质结构变化已经开始了。
直到现在,仍旧清楚地记得,几年以前同一个朋友争辩目前的社会变革。在他的观点里,逻辑鲜明的表达了,目前的社会秩序与法规已经构建到了一种良好的状态,但是变革依旧会发生。我意见相左,对他这种态度持着嗤之以鼻的笑声而结束,现在回味他的这句话,多少有些一语成谶的感觉,当然或许有些夸大了,不过变革的确已经产生了,也许不是很明了,但是在微弱的烛光中已经隐约可见,甚至可以说,已经到了可以触摸的程度。
鲁迅先生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凶残到这地步。我们所处的时代,真理往往处在不可以讨论的地带,它过于隐晦,就像先生所言最坏的恶意,真理在事件面前,往往会保持屈服的姿态,尽量调和尽量保持一种若即若离(正好与老师的观点不谋而合)的关系,两者既不需要太多剑拔弩张,也不存在你死我亡,甚至于说,旁观者会劝慰式的告诫它们:好好相处,多多体谅。当然,这更像是玩笑话,真理拉伸到社会事件的横轴上,必然会受土壤、阳光的影响,而过于去宣论两者的关系,也不会对于解决社会事件提供一个多好的参照样本,毕竟,你永远无法说服别人完全接受自己的观点,即使接受,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一方,也永远是落败的一方。
所以,这样看来,在大框架已经为我们准备好填字格,我们就要一笔一划的尽力去好好书写它,超出方格的制约,固然会显得很有风格,但是这种属于书法的范畴,在阅卷老师的眼里,依旧会判给你不及格,在外人眼里也会认为你不是好学生,自然就拉低了你对于别人的印象分,所以,在关键的时候不要出格,尽力去书写好属于我们的命题时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