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书店与实体书店之互补
这小节的开头,有一行醒目的粗体:不论是实体还是网络书店,最终都要把自己的图书馆角色与功能扮演好。
作者回忆起自己在台大上学时,因为双腿行动不便,去图书馆借到书后,用手提包提着很不方便,这还好说,因为时时会有一位舍友陪同前往。
更大的遗憾来自旧书摊和旧书店。旧书摊要蹲下来,旧书店要趴低上高,而作者恰恰腿有残疾——这种遗憾直到网络书店,尤其是网络旧书店的兴起才得以纾解。在网络旧书店上,作者淘到了一九一一年第十一版《大英百科全书》,据作者说,这一版是极其珍贵的绝版。同样是在网络旧书店,作者为一位爱书的朋友淘到一本他久觅不得的书,给了这位朋友一个大惊喜。
作者在肯定网络书店查询便捷的同时,也没有否定实体书店,而是为我们条分缕析两者交叉互补的关系。
当然,核心还是那句:不论是实体还是网络书店,最终都要把自己的图书馆角色与功能扮演好。
我们对图书馆的需求有三:
一、想找一本我们知道,手边却没有的书。
二、想找一本我们有某种需求,却不知道如何找起的书。
三、想通过一本书,多了解其他相关的书。
一般来说,通过网络强大的搜索引擎,第一个需求比较容易实现。至于第二个需求,则需要有一定的搜索技巧和耐心,否则搜索结果不会太尽如人意。第三个需求,网络书店的网页资料,或者太长,或者太多,而实体书店架子上陈列的图书,则可以让读者比较详尽自由地翻阅浏览,而不只是封面、目录,不只是网页上选定的那几页。实体书店虽然萎缩,却至今没有完全消亡,大概这也是原因之一吧。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不论实体还是网络,一定要把自己图书馆角色与功能扮演好,只有读者知道、熟悉,最终习惯使用你这个书店的图书馆区域,他们才会爱上你的店啊。这段儿,也算是安利给那些书店店主和打算开书店的人们。
随后,作者分享了自己的一段经历。
这段经历说的是作者偶然听到仓颉输入法创造者朱邦复的事迹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进一步了解朱。他先是找到朱的一位同学,这位同学又向他推荐了有朱写得一本书,可是,年代久远,这位同学记不得这本书的出版信息,包括书名什么的,都记不清楚了,只记得好像是某家出版社出的。又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作者试着在这家出版社的门店打问这本书,因为掌握的信息太模糊了,一位店员很明确地告诉他,没有这本书。就在作者失望地走出书店时,一位店员追出门,喊住了作者。
原来,这位店员听了作者的描述后,依据自己的推测判断,在旧书堆里找出了一本书。作者一看,正是自已要找的书。
后来,作者依据所掌握的资料,写出了让朱本人都惊讶的记传文章,并且和朱成了朋友。作者感慨那位店员的助力:
“一个书店的人可以为一个读者做些什么,在那个没有网络搜索引擎的时代,固然令人怀念,在今天这个网络搜索引擎发达的时代,仍然是个参考。但前提是,有没有那个诚意。”
也谨以这篇,献给坚守了二十年的鄂尔多斯独立书店:仟村书屋。献给那些再也回不去的、疯狂买书的青葱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