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日,带着两个孩子在楼下玩,碰到田小乖小朋友的小玩伴,就一起玩了起来。那孩子的奶奶并不是第一次见我家田小歪,却盯着俩孩子看了半天说:“你可真不会生,弟弟这么白,姐姐是个女孩,怎么那么黑。”
我一时愣住,正要辩驳,我家田小歪小时候也这么白。站在旁边的田小歪尴尬地说:“我喜欢晒太阳,就黑一些。”
那奶奶并不觉得自己做地不妥,接着说:“弟弟的眼睛也比姐姐大。还是弟弟长得心疼。”
我不想在与她多说什么,更不想女儿心里难受。托辞说是有事情,拉着两个孩子离开了。
这才明白,为何前几天大S会在微博晒出儿子的照片后说,“这是最后一次晒儿子了,因为不想两个孩子被比较。”
多年前看《康熙来了》,有一集还尚未生徐老三,小S提起带两个女儿去吃饭,碰到一个粉丝跑过来要签名,看到两个女儿后评价:“还是妹妹可爱。”之后徐老大难过地说:“妈妈,我们回家吧,我想回家抱我的小兔兔。”
当众讨论大人的容貌会被认为没礼貌,但是怎么很多大人就会那么心安理得的去评价孩子的相貌呢?还非要把两个孩子作比较。大人不经意的评价,会在孩子心里引起什么样的反应呢?
1
比较,让孩子变得自卑
我一位朋友,哥哥比他大三岁,带过他哥哥的老师刚好又带他。哥哥自小是大人嘴里别人家的孩子,上学时不但是学霸,还是学校演讲比赛冠军,校篮球队队长。上课时,老师一批评他必然就会说起他哥哥,末了不忘加一句,“你看看你哥,你俩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哪里像亲兄弟。”
他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成为他哥哥第二,干脆就自暴自弃,逃学、打游戏、打架,走上了一条和哥哥完全相反的路。
到现在,已经工作成家,他面对哥哥还是会自卑,只要哥哥在,所有人的眼里
就只有哥哥了。他特别怕别人提起他哥哥,怕别人再把自己跟哥哥比。
我的两个孩子,姐姐从小独立,一岁半已经不需要尿不湿。弟弟快三岁了,晚上还离不开尿不湿。有一天,姐姐说弟弟,“你看你笨的,姐姐我像你这个年龄早都不用尿不湿了。”我一听,愣了,才想起,这是我无意间抱怨的话,已经被姐姐学了去。
看,我们不喜欢别人将我们的孩子作比较,却不经意间,自己也常常拿两个孩子作比较。那之后,我开始注意自己说的话。
2
比较,滋生孩子内心的嫉妒
你们俩谁乖,这个棒棒糖就奖励给谁?
你们两个谁表现好,谁今天就可以跟妈妈一起睡?
你们两个谁的进步大,谁就可以得到这个玩具?
这样的话是不是很耳熟?
我们常常以为这样的方式,可能刺激孩子,让孩子正确做我们心里认同的好宝宝,但事实上,这样做,是硬性让孩子作比较。
而且会让两个孩子会缺乏安全感,因为爸妈对自己的爱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不仅会点燃两个孩子的竞争意识,被认为不够好的孩子会因此嫉妒在爸妈眼里乖巧的好孩子,甚至会激起被认为不够好的孩子的叛逆,可能会故意捣蛋表现不乖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两个孩子,最好买礼物、买零食的时候都买双份,如果条件不允许,就告诉孩子,“现在妈妈手里只有这一颗糖果,你们两个要怎么分呢?”让孩子参与到其中,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借此来刺激孩子之间的竞争,让两个孩子强行比较。
3
比较,造成孩子不睦
有一段时间,姐姐田小歪对弟弟田小乖并不友好。她会趁我不注意,偷偷拧弟弟一下;也会在弟弟玩的高兴的时候,突然抢走他手里的玩具,惹得他哇哇大哭。
一开始,我总是训斥她,“怎么这么不懂事,你是姐姐,就不知道让着弟弟吗?你看你姨妈,就从来没有因为比我大而欺负过我。”
但是事与愿违,训斥没有任何效果,反而让田小歪对弟弟的怨气更大。“我明明想要个妹妹,你为何要生个弟弟。妹妹多乖,哪里会这么烦人。”
经过反思,我发现,问题出在我的身上。我觉得大的应该让小的,遇到两个孩子出现矛盾,总是先说姐姐。“你大些,该更懂事些,弟弟小,弟弟还不懂事啊。”
我在比较他俩年龄的大小,觉得两人遇事该有不同态度。但孩子看到的是,这种比较带来的不公平。凭什么俩人闹了矛盾,对大的就可以训斥,对小的就要哄。父母的态度,决定着两个孩子的关系,父母的公平,就是孩子一辈子心平气和走完人生路的最大支持力量。
自卑、嫉妒、兄弟不睦,都是我们不愿意在孩子身上看到的缺点,那就请我们学会,不要去拿两个孩子做比较。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天性,有的孩子天生乖巧,有的孩子就是调皮捣蛋;有的孩子早慧,有的却迟钝;有的孩子独立,有的孩子粘人……即便是亲兄弟姐妹,他们的差别也远大于你的想象。
父母需要肯定两个孩子各自不同的特点,让孩子能够更好的了解自己,能够在成长的过程中更好的接纳自己和对方,避免增加孩子的自卑心和互相的攻击的嫉妒心。
别把目光总是盯着表现好的那个孩子,别把赞美总是送给表现好的那个孩子。我们不能去阻止别人的评价,但最少可以从自身做起,对自己的两个孩子,不去比较,给予他们公平的爱。
-------------转发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作者简介:悠然 资深媒体人,现全职陪伴两个孩子成长,正面管教实践者。在纷杂的生活间隙,依然有仰望蓝天的憧憬,文字或许是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