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难想象,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曾思考过“人”的问题,而且我相信有一大部分也会得出那么一个相似的结论:
1.人类,只是自然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产物而已,跟老虎、狮子、恐龙、大象都一样,只是那么一种动物;
2.若干万年、亿年后,人类消失了,这个世界还会继续存在;
3.人生没有意义的,所谓的意义不过是思想的产物。
关于信仰
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所以套用那么一句话,“人生本没有意义,说的人多了,也就成了意义”。
不知道有信仰的人看了这本书会怎么想?会不会很愤怒?说白了信仰也是一种形式的自我意识催眠罢了。很多时候我很羡慕有信仰的人,因为就算从理论上来说他们是被骗的,但是能被骗一辈子那也是一种幸福啊。而从这种理论上来讲,唯心主义也没什么不好,毕竟怎么活都是一生啊。
书中说“虚构”这件事的重点不只在于让人类能够拥有想象,更重要的是可以一起想象。信仰同一个宗教的人相信着同样的宗教故事,来自于同一个国家的人信仰着同一个国家的建国故事。现代的公司也非常注重公司文化,这也是微商们突飞猛进崛起的方式:给自己的产品讲一个故事。所以你会留意到突然间出现那么多有着欧洲皇室背景的化妆品 ,我不明白为什么没有从法律角度定义他们为诈骗。
关于生活方式
从采集社会到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到科技社会,就是一部从属于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到跳出来不断的干预自然选择的过程。我们培植与驯养我们需要的动植物,消灭那些对我们有害的物种。书中提到,自然的进化其实是让我们的生活更辛苦了,劳作的时间更长了,那么人类为什么不愿意回到最初的采集社会呢,除了作者说的“已经没有人记得过去曾经有别的生活方式可选了”,我觉得还有一个比较主观的原因就是不想失去控制力。我们忙着耕种,忙着饲养,忙得不可开交,可是我们隐隐约约会有一种想法,那就是至少努力了就能有吃的,而不是之前的靠天吃饭了。
之前比较火的一档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一下子勾起了很多都市人对村庄简单生活的向往,而如果这时候我们做一个调查:你愿意永远回到小乡村生活么?我敢说只有很少很少的人愿意放下现在的都市生活回到那个我们父辈生存的环境。在这个网络如此发达的社会,我们已经很难想象在十几年前,网络没有那么发达的时候我们都在做些什么,更别提几十年前的生活方式了。当我们说起“从前的时光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时,会觉得好浪漫,那么你愿意回去么?很多人会愿意去体验,但回去?不,那不可能。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了有另外一种更方便更精彩的生活了,而且那是一种可以变相延长生命的生活方式。人的这种好奇心,会驱动着我们去想还有什么,而不是就这样吧,这就是人类在不断的发展进化的内因呀。
书中讲到人类的不断进化对于自然界,对于其他生物可能是一场非常残忍的凌虐。我最开始看到这里,内心很悲壮,但是后来我想到,凌虐何止是对动物界,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同类不也凌虐了么?现在我们会对关在狭小空间里的牛啊、猪啊、家禽啊表示同情,但是想想当时开往美洲的船舱里那些拥挤在一起的非洲人民啊。所以重要的不是我们的感情,而是我们给自己的情感找到的合理的借口。素食主义者说食肉是谋杀,肉食主义者说我爬到生物链的顶端可不是为了吃素。
简而言之,生物的进化首先形成了一小群一小群像动物一样以采集为生的群体,而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化,在合适的地区出现了农业,出现了定居的一小群一小群的团体,这些团体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开始需要合作,开始需要交流,于是出现了大一些的相信着共同的故事,有着共同语言的群体。从村庄到城镇,到都市,再到王国,再到一个统一的国家,最后稳定到现在的世界格局。未来会不会真的成了一个地球村呢?要实现那一步,我们还需要再多一个故事。
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合作形式一步步的变化,本来这每一步的变化都是为了更好的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的发展,却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心累。我们接收和处理着越来越多的信息,科技的发展让生活变得越来越简单,所以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时间去涉猎新领域。就这样像滚雪球一样,我们一直在变相的延长自己的生命,体验越来越多的东西,感觉越来越心累而却不能停下来。我们现在的生活难道不够好吗?为什么还要那么努力去工作,去研究?因为人性的贪婪和好奇啊。就是这种人性,在推着我们一步一步的向前走去。但是人类本身还是属于自然界的渺小的存在,一场自然界的巨变就可能终止这一切,然后自然界会再进化出另外一种生物。他们会不会有思想?他们会研究我们遗留下的痕迹么?他们能想明白他们的存在也不过完全没有意义的自然进程?
什么也别说了,快去创造奇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