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乍一看到这个题目,这两个不是一回事儿吗?
有时候,词需要细品,这两个还真不是一回事儿,改变了先后顺序,事情就变得迥然不同。
言传身教是将言传放在首位,先告诉你要怎么做,然后看我示范给你看。
而身教言传则是将身教放在首位,你看到我这么做了以后,我不说话,等你问我为什么这么干,我再告诉你。
前者是被动接受,后者是主动求教。
前者是填鸭式教育,后者是开放式选择。
放眼望去,是的,中国的教育大多属前者,而美国的教育大多属后者。
为什么中国人尊奉言传身教,而美国人热衷身教言传?这与各自的历史和思维方式有关。
2
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2000多年,造就了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级制度,哪怕现在早已不比当年,但要改变民众的思维习惯却是一件极其漫长的事情。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伦理观念,而到了西汉时期,著名思想家董仲舒在他的大作《春秋繁露》里更将这种观点作了进一步发挥,提出了现在我们耳熟能详的“三纲”和“五常”。
董仲舒认为,君臣、父子和夫妻都存在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此三者皆取于阴阳之道,前者为阳,后者为阴,阳就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就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而我国自南北朝开始,就已把“尊师重道”立为明训,正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正所谓“人有三尊,君父师是也”,因此,以上三个关系以外必然得再加上一个,师为主、徒为从。
中国自古就将这套规则尊为“天理”,而有了这样的“宇宙级”行为准则,言传身教就可以轻松理解了。君、父、夫、师的话自然是永远正确,你只需要听,只需要学就可以了,这就客观地造成了中国的学生不太会问“为什么”,问了有什么用呢?你学“1+1=2”问不问为什么,不问对不对,因为宇宙级真理只需要记就行了。而言传的传播效率必然是高过于身教的,因此,言传便成了教育的主要方式,而身教呢?则沦为了言传的附属品,只起到释疑的作用。
不知道读者有没有发现,一旦身教沦落到了释疑的地位,则身教的含义就会发生大幅度改变。原本身教应该是一项自愿自发的行动,以身体力行去教化被教化者,然而身教一旦沦落,很多时候就会成为形式上的产物。就如你父亲教你不要说谎(言传),然后给你看一个他自己诚实的例子(身教),接下去他的任务就完成了,释疑了,教给你了嘛,然后他就可以在你面前大肆说谎。
因此,这就是中国的很多孩子苦恼的根源,怎么我学的总跟我看到的不一样。
3
那么美国的身教言传习惯又是如何养成的呢?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在不妨碍他人的前提下崇尚个人自由的国家,强调的是自由思想,这点从屹立在纽约的自由女神火炬就可见一斑。
美国没有什么历史底蕴,因为一共才200多年,这就导致这个国家没有太多的“历史遗留”习惯。而且由于是“移民国家”的缘故,这个国家有个鲜明的特征,就是不同文化并存,是一个开放的文化大熔炉。因此,人们的思想转变很快,经常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寻找真理,谁也不敢保证今天的谆谆教诲到了明天不会变成狗屁不通的瞎扯淡。
在这样快速更迭的文化下,美国的学生(广义的)基本都有点思辨型思维,就是不管你讲什么,首先是怀疑,除非你能自证或是我自己找到了方法来证明它的正确性。在家庭教育中也是一样,既然父母说什么都未必是正确的,因此,很多父母都会选择先做,让孩子自己来判断正确与否。有不明白的地方,孩子自然会提出疑问,因为整个环境是开放的。
4
看到这里,读者大概会了解,我个人是偏向于身教言传的,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真理”,在一个开放式而非灌输式的学习环境中,更有利于发现现有理论或行为的不当之处,从而从源头上加以改正或创新。孩子自出生以来,最基础的天性之一就是模仿,要让孩子变成什么样的人,首先你得是什么样的人,否则,未来的纠正过程将极其痛苦且事倍功半。
尊师重道原本是个好词,父、师的确都该尊,但中国人“尊”的方法大抵都不太对头。尊重或者尊敬是给予对方足够的重视,却并不是让人变得唯唯诺诺,导致连自己的想法都没有,以至于让“言传”这件事情变得格外容易,也让老师这个职业变得尤为没有门槛。
小学的时候,我曾经就一个问题连续问了好几个为什么。
最后老师怒了,说就你事多,告诉你是这样就是这样,别的小朋友就没你那么多事,哪来那么多为什么,刚教你的尊敬老师忘记了?老是顶撞老师,你自己这么有主意你还来读什么书,要不你来做老师,我在下面听你讲?
当时我以为我真的是顶撞了老师。老师不愿意回答我的问题,是因为我的不礼貌,总是要质疑老师。但后来才知道不是,因为假如只要提出不同的观点或多问几个为什么即为不“尊”,那就不是学生的事情了,只是师者自己的不自信罢了,师者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自然是害怕别人刨根问底,不然如何维持那面儿上的“权威”形象?
这也是为何中国诺奖得主如此之少的原因之一,思维自小就被框得死死的,最多也只能在已有的框架下搞出点微创新,谈何创造?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中国人可以做到1到100,却鲜有人能完成0到1。
“言传”为主的教育就有这样的“魔力”,它的起始坐标短了一截,别人是从0开始的,它是从1开始的,忽略的那一步若是错了,后面的这些可就谬之远矣。但它也并不是毫无优势,否则就不会流传至今犹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它的最大优势,在于效率。
正确与否当然是教育的第一要义,但效率问题却也不可不察。由于省去了质疑和求证过程,对于传播者和学习者来说,彼此的进度都快了许多。这才是中国应试教育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中国人真的特别聪明吗?未必,读书好不好跟聪明与否其实没有特别必然的联系。中国人应试能力特别强只是因为学习效率上的优化,首先认定了书里说的都是对的,照着学就行了,那就自然比花一大段时间去证明书中理论的正确性要有效率得多了。但效率归效率,中国也因此多出了一些畸形产物,如巫术、易经、阴阳五行,还有一个会引起大量读者迅速反弹的东西等等,这就是由于其建立之初就缺乏科学严格的0到1的论证过程,在不断的“言传”中,不断偏离“真理”,但又在后人不断自圆其说的补充之下,最终形成的一套套畸形的远离科学的封闭型理论体系。
言传身教与身教言传看似各有利弊,但实则高下已判,如果你还遵循着言传身教的“古训”,最好从今天起就开始改变。
千万别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仁义礼智信有没有好处他看得到,无需天天在耳边念叨。念了以后却做不到,这才是最荒谬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