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和大脑超载的新时代,层出不穷的碎片化信息与知识技巧每天都朝我们迎面扑来。为了能在这个强调知识快速更新、追求学习能力提升的信息时代里更好地生存,我们抓紧了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学习,我们乐此不疲地关注着大量的公众号、自媒体,参加很多的社群活动、读书会、培训班、微课堂……然而,这些学习最终真的帮助我们优化了知识结构、提升了我们的知识储备、改善了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吗?
我想大部分朋友的回答是否定的。
为何会这样?
现今社会,人们对于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热情比以往更为剧烈,因为这是大势所趋,不论主动或者被动,每个人都在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新知识,培养着新技能。然而,人的精力与专注力始终是有限的,生活、工作的压力与节奏本来就已经把人包裹得透不过气来了,大部分人都是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学习,时间碎片化、知识碎片化,学习碎片化,这样导致的最终结果大多是囫囵吞枣、浅尝辄止,学习效果差强人意。也许你会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碎片化学习,自己好像学到了很多东西,但真正需要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工作中时,却并不像当初学习时的那般容易。这就如同一名行走江湖的侠客身上藏着很多把飞刀,但到了生命攸关,需要一招制敌的关键时刻才发现射出去的飞刀没有一把是锋利的!
信息爆炸时代,知识碎片化、学习碎片化的形势我们无法完全避免,但如果能在学习中运用5D法则,会大大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在这里,D代表文字“道”与“到”的首字母,5D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5D法则之“知道”
在纷杂复杂的信息时代里,每天都有许多新知识与新技能涌现。作为有效率的学习者,不建议一味地去学习那些所谓的热门内容或者赚钱的课程,首先还是得要回归本质,从自我认知出发,思考什么课题是自己的学习兴趣所在?自己擅长的学习领域在哪里?学什么内容对改善生活/职业生涯有帮助?学习什么内容有成就感?正所谓身怀千般技能不如一技精于手。学习也是一种机会成本,因为它会耗费你的时间,你的精力,而且学习从来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君不见“台上五分钟,台下十年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众所周知,学习从来都是一件枯燥的事。如果说成功是你一路跋涉的最终目的地,那么兴趣就是这跋涉一路的沿途风景,正是它,点缀了你的前行道路,让你兴趣盎然,欣然前往。所以,有了兴趣与热爱,你的学习才能变得有趣,你也就有了坚持的力量。
了解自己的特长。世间学问门类千百种,总有你喜欢或擅长的领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如果你具备理论基础、专业背景、工作经验、圈层人际等因素,你的学习效果将会如虎添翼。
我曾有个HR同事,虽说HR六大模块的工作她都涉及,但她觉得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还是培训,所以她常利用闲暇时间自主学习培训的课程,以期提升自己的培训技巧。有了兴趣与优势作为基础,又通过学习加固了核心竞争力,她很快就在这个领域获得了发展的机会,跳槽到知名外企担当了金牌培训师,收入与地位已今非昔比。
当然,如果你是一个领域的门外汉,由于兴趣使然,你愿意挑战自己去学习一门新技能,同时也对要付出的时间与精力做好了思想准备,那我非常鼓励,更多的是钦佩。只要你想学,什么时候都不会晚……
摸清自己的段位。虽说现今的新知识、新技能铺天盖地,但其中有一些是鱼目混珠的江湖杂术,如果缺乏辨识能力,一揽子全收,浪费时间与精力不说,搞不好还走了弯路,误入师门。
所以,学习者一方面需要能分辨所参与的社群、订阅的公众号、拜读的文章其中到底有多少含金量,弄清虚实。另外一方面,还要对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有个清晰认识,也就是摸清自己修炼的段位已经到哪个层次了,再找到适合自己当下水平的学习方法与对应课程,有的放矢,高效命中。
5D法则之“学到”
大家都听了不少培训、讲座或微课,时间与金钱都花了,却还是没能提升能力,原因是没达到“学到”二字。学到,区别于知道层面,知道是知其然,学到是知其所以然,学到后需要花时间做进一步的钻研才能让所学卓有成效。比如,很多人谈到人力资源管理就会说六大模版,但这仅仅是处于知道阶段,要达到“学到”的效果,你需要明白人力资源管理是解决人的潜能与组织绩效匹配的一项服务工作。其中,招聘是解决简历与匹配的问题,培训是解决意愿与行为的问题,薪酬是解决激励与评估的问题,绩效是解决沟通与提升的问题,员工关系是解决需求与满意度的问题。当你真正领悟到这种程度,才是“学到”的阶段。
再举个例子,很多人都知道PPT的本质作用是做展示,但仅仅在展示这件事上,意义就很多了。把所有的文字全部贴到PPT里算不算展示?图片、字体没经过处理美化就直接贴上去,算不算展示?都算展示,但它只会让观众对你这个演示者产生不专业的感受,也无法让你在众多PPTer中脱颖而出。在前段时间的国际体验设计大会峰会上,百度的运营总监因为一份很low的PPT被全民吐槽,白白丢了一份年薪百万的工作。难道他不会做PPT吗?会做PPT只是“知道”的境界,而做好一份精良的PPT才是“学到”的境界。
其他的例子还有很多,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读书时都要用思维导图,并做读书笔记,这些都是“学到”的境界。只有把书的骨架、血肉、精华,一一拆解,变成自己的领悟,这样的读书才是有效的,书中的知识也才能为你所用。如果只是雁过无痕、水过鸭背的阅读,还不如不读。
5D法则之“做到”
如果参加一些高质量的HR培训公开课,跟随着老师的思路,真正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后,就会明白为何招聘工作只要解决简历找寻和人岗匹配的问题,招聘难的困惑就可以迎刃而解。但为何实际操作起来还是觉得困难重重?
因为没有学以致用。这是学到后紧接着的一步:做到。学习是有两个层次的,第一个是学到知识或技能,第二个是将学到的知识或技能进行实践转化。如果仅仅是学,而没有转化,那这样的学习毫无意义。学习可以借助外力实现,而转化则需要内心驱使。现在很多人都会主动参加各个领域的微课程,大咖们也在课上将自己的课件、攻略、模板分享出来,但很多学员学过以后就只是简单地将它们保存在自己的电脑里,就再也没有去过问了。于是,该学会的还是没学会,最多只停留在一个信息资料收集员的阶段罢了。
所以,动手做起来,通过实践去验证知识,才能使自己的能力真正获得提升。
5D法则之“悟道”
有很多人达到了“做到”的级别就开始偃旗息鼓,其实那还不足,因为“做到”仅仅能帮助你解决眼下的问题。而在互联网时代,信息量如此庞大,知识体系繁多,各门派学说纷繁复杂,彼此之间还有冲突之处。只有达到“悟道”的境界,才能睿智地选择知识体系与技能操作之法。
万事万物皆有行事法则,法则后必藏匿着自然逻辑。找到这自然逻辑以及事物本质,解决手法不过是套路不同罢了。正如两位剑客对决华山之巅,他们仅仅在考虑用“仙人之路”这个招式,还是用“长虹贯日”这个招式来打倒对方吗?其实不然。对决目的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最简单的方式击倒对方即可,哪怕招式很难看。所以对决本质是击倒对方,而逻辑是以尽可能避免受伤为前提,正如兵法有云,不战以屈人之兵。但如果无法避免,那也可以最小的受伤代价,实现对决之本质。
所以,学习要探寻事物本质,才能真正有万千变化的做法。比如说,管理的本质与逻辑是什么?不过是经营人心罢了。那人心如何经营?亦不过是平等、尊重、引导、示范、感恩五词。再说到当下热门的“运营”,不论列举出多少案例、步骤、方法论,运营的最终本质就是“拉新、留存、促活”,弄清楚了本质,再围绕着这几点去整合你所学到的知识,思考各个知识点的逻辑与本质,才能变成你自己的知识架构与认知体系。
5D法则之“问道”
为何要学习,学习的初心以及终点又在哪?悟道后需不忘初心,知其前行之终。学习是人类开蒙启智的行为,最终为探索未知之境。既然踏上学习之途,如何能不向终极之境前行呢?
要怎样才能达到“问道”之境呢?当然是前四步的“到&道”的叠加,先有知道,思考学到,实践做到,即可悟道,最后用悟道反思,不断冲突现有的眼界与思维局限,即可问道人与事、人与人之间微妙之处,处理之间关系也浑然天成。
信息碎片化时代,对我们的综合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故提出5D学习法则。前三阶段大多数人都能实现,悟道、问道则需要整合提炼,这一整个系列串联下来,形成习惯性的学习思路与行为,对提升学习效果将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