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开始,首先亓国瑞老师致辞。老先生指出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性,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让作文更美好,真正的美文是生活的结晶,我们应让优美文章带领学生在阅读中畅游,读中悟写,读写相连。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思想在学生的笔端行云流水。
朱自强教授首先指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儿童文学占据重要位置。语文老师应该清楚自己教的是什么,属于哪一类文学,这就涉及到文体知识和特点。语文教学应该进入方法论阶段,和具体文体知识相联系,老师应该形成自觉的文体意识,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朱自强教授主要从三方面进行阐释、分析。
(一)什么是文体?
所谓文体即文学体裁,儿童文学有些丰富的文体形式。不同的文学体裁又具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二)为什么文体意识很重要?
文学是“有意味的形式”,文学与其形式是融合在一起的,是密切相关的。
老师以戴望舒的《烦忧》和少白的《哪去了》为例,体会“顶针”的写作手法,循环往复,使诗歌内容有趣味,生动且容易记忆。
(三)文体艺术特点与阅读教学(策略)
诗歌与小说,老师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诗歌如恋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小说如婚姻,柴米油盐酱醋茶。
对于诗歌的阅读教学,主要是通过朗读,而对于小说的阅读教学,要重视对人物、情节、结构的分析。
朱老师以《凡卡》教学为例,渗入“提问教学法”,提问是阅读教学的发动机。一篇课文问题的设置,要讲究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整体性,总得设计提问最后是指向教学目的的。
小说和散文
小说是写“他”的艺术,更客观,趋于虚构;散文是写“我”的艺术,更主观,趋于“真实”。
朱老师以课文《小珊迪》为例,引导学生发现作品的破绽之处,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童谣和童诗,对于童谣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诗歌阅读教学方法。对于童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教学中应适当阐释分析。
老师以《总得有人去》为例,两个问题的设置很有意思。其一,是根据动物自身的属性,八哥老鹰和海鸥都是在天上飞行的,所以换成小狗等动物是不合适的。其二,题目不能换去,总得有人去,去做的事情不局限于擦星星,不能限制开放性的感受和思考。
民间童话和作家童话,这里提到了一次元童话《青蛙王子》的“天真的阅读教育法”,就是对文学所创造的想象世界怀着信赖心态的阅读。
以《去年的树》阅读教学为例,“三次”反复结构和叙事手法,为什么不是一次两次呢,曲折的叙事中也更有利于感受小鸟和大树之间的深厚感情。老师指出,如果认真回想你会现很多童话故事中经常出现“三”这个数字,三个女儿,三个儿子……
以《等信》阅读教学为例,老师抛出两个问题,课文是怎么写出着急的(通过青蛙三次看窗外);整篇文章没提到“慢”这个字却写出慢这件事(信乌龟送了四天才到)。那我们改为兔子送信可以吗,这时候题目为《等信》还成立吗?
绘本的语文阅读教学,绘本不仅是儿童阅读,也是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医院,我们的部编教材中也在逐渐体现。
语言媒介的短处是抽象性和不确定性,我们现代的汉语和拼音,英文就是抽象的文字,不明确性体现在对事物形象和色彩方面的描写方面。长处体现在表达意义方面,有确定性和明确性,特别是对时间,身份,关系和心理活动的表达。语言表现得好会具有隐喻性和象征性。
语言和绘本应该取长补短,语言在表达意义方面的确定性,绘本在形象色彩表现上的直观性,把两者结合起来。
两张图为例,绘本和文字的结合。
绘本的缺点是表现意义方面的暧昧性,完全的绘本呈现不能让我们明确其中的主题。
如果把语言去掉,我们看到这几幅画会有不同的想法吗,不同的人会有自己不一样的理解,这也是绘本在表达意义方面的暧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