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接触PDCA已经很久,真正的理解其真谛,并开始谨慎的使用它也就是近期的事情。
前段时间给了我最大启发的,无疑是一位研究GTD很久的好友推荐的一个课程,里面包含了个人知识管理的一些常见“套路”。其中最触动我的一句话,就是“知识管理就是让努力可持续”。
这个应该怎么理解呢?以我们学习中文为例,起初我们从认字开始,到词语,到段落,到能看懂图文并茂的书籍,一直到全部文字的简单书籍,以至于到佶屈聱牙的复杂书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没有将近3000字的词语积累,很难做到后续的段落乃至于书籍阅读。这就是一个知识管理的例子,认字的积累,持续成为后续的文章和书籍阅读的基础,没有这些基础的积累,后续的研究和深入都是空中楼阁。
为何同样的学习,同样的付出,看上去努力程度都差不多,结果却是大相径庭呢?抛去天资的因素来看,至少有一点是存在着差异的,就是你每天的所思所想,阅读成果是否有积累下来?实体笔记也好,电子文档存储也好,把书籍大卸八块然后制作自己的知识库也好,都只是一种形式。形式背后的目标都是一致的:让今天你的所学所思所想,在某一个地方存储成为一个“锚点”,让你在后续的学习中,有一个超过0的起点,让你在面对复杂问题和实际情况的时候,不是由下意识做决策,而是通过这些知识点构建的知识块来做决策(当然,像类似知识树那种的思路就更加高级了)。这些锚点越来越多,就很容易做到0.1, 0.2, 0.3一直到10的积累,看似缓慢,却在持续前进,遵循复利的逻辑。
个人或者组织做PDCA循环的目的是什么?很多仅限于PD这两步,很少走到CA。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没有做到复盘。复盘的好处自不待言:可以找到过去的执行中的问题,寻找下次改进的目标。所以GTD也好,Scrum也好,都强调这种检查和调整,并进入到下次改进的队列。这样的改进是每一个闭环的最后一步,也同样是下个闭环的起点。Action部分反馈出的内容,成为下次Plan的起点,PDCA形成一个不断上升的螺旋,复利由此开始。
从执行的角度,PDCA无疑是简单的,而构建世界的核心逻辑,正是如此简单的。大道至简, 唯一不同的是,高手是把简单的方法和理念贯彻到了极致,很多人却不是如此。从这方面来说,PDCA是适合从个人管理开始,慢慢扩展到团队管理的思维理念。不用纠结太多,马上开始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