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季老的自传,才又想起来他是山东老乡。
前面的部分写了他的读书经历。从私塾,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以及德国读博,讲述了一遍历程。
小学转学时,因“认识一个‘骡’字,老师垂青”。虽说不是见多识广,但认识的字也是比常人要多,所以才得以如此幸运。上小学时,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了英语,在小学,还是自学。就因为会英语,又让他在考初中时沾了半年光,中学直接读了一年半级。季老在小学时就能自学英语,按照书中的描述,他应该不是因为有长远的眼光才去学,但在小学的水平能去自学还能学会,这聪明才智也不是一般了;而能早早的接触外语,对未来的发展也是好的。
初中,正谊中学,虽课后常跑去大明湖畔钓鱼捉虾,但放学后还是会去上课外辅导班——古文学习班,然后再补习英语。“我当时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负担;但也不了解其深远意义,依然顽皮如故,摸鱼钓虾而已。现在回想起来,我今天这一点不管多么单薄的基础不是那时打下的吗?”一九二几年,在济南,就已经去上课外补习班,虽然当时不知道有什么用,但确实为以后打下了基础,以致后来高中期间别的同学在英语上都无法跟他竞争。所以现在的家长们在孩子的假期及课后把孩子往各个辅导班、特长班送,也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国学大师给的经验啊。
在山大附属高中,写了一篇作文,受到老师的高度赞扬,从而让他“对古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第一学期考了年级第一,受到校长的嘉奖,为保持面子而连续考了六个年级第一。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后,遇上全国闻名的作家,写的文章大得老师们的赞扬,又给了他极大的鼓励,也是季老那么多年能笔耕不辍的缘由。由此看来,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适当的鼓励嘉奖可以让激发学生的潜力,让其取得更大的成就。所以,教育,真的很重要;所以,才有那么多的家长用尽各种办法要把自己的孩子挤进好的学校。好的学校里,有好的学习环境,能遇上好的老师,能给孩子更好的指引。
大学期间,主修课的三个老师的马虎授课对他没有什么影响,反倒是选修课,朱光潜以及陈寅格对后来的季老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主修课已没办法再改变,但选修课却是自己可以选择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去改变所能改变的,也许这就能使人生航线驶向一个富饶的岛屿。 德国读博期间,正是二战酣战之时,季老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苦读不辍并以全优的成绩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而季老学习吐火罗文的原因却是有点让人哭笑不得的,严谨的德国老师,耄耋之年还坚持要教授吐火罗文并倾囊相授,季羡林为不让老人家伤心故遵命学习,最后成了世界上吐火罗文的大家。
离国近十一年后,季羡林三十五岁,他的整个学生生活结束。
纵观他的学生生涯,没少读书,私塾时念的《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四书”之类;叔父教授的《课侄选文》,在古文学习班读的《左转》、《战国策》、《史记》等;中学学习的《古文观止》、《泰西五十轶事》、《天方夜谭》、《莎氏乐府本事》、《纳氏文法》等,除了课本的学习,他还自己读了大量的旧小说,如《三国》、《西游》、《封神演义》、《说唐》、《说岳》、《济公传》、《彭公案》、《三侠五义》、《红楼梦》、《西厢记》、《金瓶梅》;高中时除了学习《书经》和《易经》,由于对古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钻研了《韩昌黎集》、《柳宗元集》及欧阳修、三苏等文集,陶渊明、杜甫、李白、王维、李义山、李后主、苏轼、陆游、姜白石等诗人、词人的作品也读了很多;德国期间,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系的图书室,看了不少书,也交到不少汉学家。除了文中提到的这些书的名字,肯定还有数不清的未被提及的书,这也就是季老在后面提到的“知识面”吧,广泛涉猎、广泛阅读,对以后的工作、研究总归是有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