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遠的空中晃動着的
是森林裡一個農庄闪烁的記憶。
我叫什麽?我是谁?我爲什麽哭泣?
把一切都忘記吧,就像猛烈的風暴
旋轉着在世界上消失。
早課抄了雷抒雁先生翻譯的瑞典詩人海顿斯坦的詩歌《千年之後》。每當我對自我、對時空追問時,總是絶望大于希望!我读不懂海顿斯坦,更无法窥见他的唯美,他的华丽、空洞,他的浪漫、颓废。但藉着一首《千年之后》,我能够用我自己的方式看到憂傷深沉的光芒,能够清晰触碰到他深邃而疼痛的眼神。我堅持认爲,詩歌應該是給人一點希望的,不能残酷地呈現那样一个苍凉惶恐的未来;詩句裡,應該有手指引或搀扶我们突围浑沌,應該有陽光温暖受寒的灵魂。
昨天從上午开始下了一天的雨,到晚上時也没有停下來的意思,街路上湿漉漉的,所以昨天晚上没有去西城区走步。坐在書桌前,慢慢地喝茶,慢慢地晚課,慢慢地讀書,讓時間慢慢地流逝,我喜歡這樣的秋夜,能讓原本煩躁的心漸漸寧静下來。聽着窗外的风聲、雨聲、枯葉飘零的聲音,心緒也随了那风聲,那雨聲,那秋葉的飘零聲荡得好高,好遠……
一場秋雨一場凉,昨天下午下班時便已感覚到阵阵凉意了。昨天晚上睡得好,今天早上起牀就起得早。
今天的課在上午一二莭,一周五天,祇有今天的課上得最舒服。两個班的孩子在課前依然要講《論語》,有的孩子准备得充分些,講得也好些;有些孩子准备得差些,講得相對就差了很多。也許有很多孩子把這项活動當成了负担,或者祇是把它當成了一项简单的語文活動或語文作業,並不能懂得此中的真正意義。講讀《論語》講讀現在,已经整整八年了,還是在八年前吧,也是在當年的理科實驗班課前开講《論語》,從此便也成了我的語文课堂上的應有的内容。我一直想讓孩子们自己主動去説去講,講自己的所見、所聞和所感。也許是讀《論語》的年頭多了,我特别喜歡孔老夫子的講課的方式,特别喜歡《侍坐》篇中所呈現出來的那樣的一種狀態,在我看來,那是一種和谐、开放、快樂的方式,那是一種真正的唤醒、點燃,或照亮,而對我來説更應該是一種相互的唤醒、點燃或照亮。無論怎樣,我也會把這项課前的讀講《論語》的活動堅持着开展下去的。
今天是農曆八月初八,是個好日子,從早上开始,一直到中午,鞭炮聲断断續續就没有停过。結婚的、搬家的、开業的、开工的……全都要赶在這個好日子裡,圖個吉利。這就是風俗吧。前些日子做卷子,講文言文閱讀,講到古代有“風憲”官,我的理解“風”就是風俗、习俗,“憲”就是法令、制度。既有來自民間的,還有來自官方的。有時來自民間的习俗的力量可能還要大于來自官方的法令的力量。今天上課時,看到班级後面的黑板上没有了往日的古詩,取而代之的是我覚得不應該在學校中大肆宣揚的一些東西。上個世紀初,胡适先生就説过“少談些主義,多研些問題”,我倒是覚得,應該教孩子们一種方法,一種能讓孩子们自己去觀察,去思考,去分辨,去选擇的方法,而不是這種简單甚至粗暴的灌输。
晚飯後繼續去西城区走步,天黑得早了,西城花海边上的街路上行人愈發地少了,有時很长的一個路段竟祇有寥寥的一两個人。走得快,走遍體通泰,全天步行超过一萬八千步。
晚課抄了《詩經·頌·鲁頌·閟宫》:閟宫有侐,實實枚枚。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無災無害。彌月不遲,是生后稷。降之百福:黍稷重穋,稙穉菽麥。奄有下國,俾民稼穑。有稷有黍,有口稻有秬。奄有下土,纘禹之緒。后稷之孫,實維大王。居歧之陽,實始剪商。至于文武,纘大王之绪。至天之屆,于牧之野。無贰無虞,上帝臨女。敦商之旅,克咸厥功。王曰叔父,建爾元子,俾侯于鲁。大 啓爾宇,爲周室辅。乃命鲁公,俾侯于東。錫之山川,土国附庸。周公之孫,莊公之子。龍旂承祀,六轡耳耳。春秋匪解,享祀不忒,皇皇后帝,皇祖后稷。享以騂犧,是饗是宜,降福孔多。周公皇祖,亦其福女。秋而載嘗,夏而楅衡。白牡騂剛,犧尊將將。毛炰胾羹,籩豆大房。萬舞洋洋,教孫有慶。俾爾熾而昌,俾爾夀而臧。保彼東方,鲁邦是常。不虧不崩,不震不騰。三夀作朋,如岡如陵。公車千乘,朱英緑縢,二柔重弓。公徒三萬,貝胄朱綅,烝徒增增。戎狄是膺,荆舒是懲,則莫我敢承。俾爾昌而熾,俾爾夀而富。黄髪台背,夀胥與試。俾爾昌而大,俾爾耆而艾。萬有千歲,眉夀無有害。泰山巖巖,鲁邦所詹。奄有龜蒙,遂荒大東。至海邦,淮夷來同。莫不率從,鲁侯之功。保有鳬繹,遂荒徐宅。至于海邦,淮夷蠻貊。及彼南夷,莫不率從。莫敢不諾,鲁侯是君。天錫公純蝦,眉夀保鲁。居常與許,復吉公之宇。鲁侯燕喜,令妻夀母。宜大夫庶士,邦國是有。既多受祉,黄髪兒齒。徂來之松,新甫之柏,是㫁是度,是尋是尺。松桷有舄,路寢孔碩,新廟奕奕。奚斯所作,孔曼且碩,萬民是若。
抄了《論語·顏渊第十二12·15》:子曰:“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抄了《禮記·曲禮下第二》:五官之长曰伯,是職方。其擯於天子也,曰“天子之吏”。天子同姓,謂之“伯父”。異姓,謂之“伯舅”。自稱於諸侯,曰“天子之老”,於外曰“公”,於其國曰“君”。九州之长,入天子之國,曰“牧”。天子同姓,謂之“叔父”;異姓,謂之“叔舅”。於外曰“侯”,於其國曰“君”。其在東夷、北狄、西戎、南蠻,雖大曰“子”,於内自稱曰“不穀”,於外自稱曰“王老”。庶方小侯,入天子之國,曰“某人”,於外曰“子”,自稱曰“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