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原文】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将所见所闻记在心里,学习从不满足,教导他人从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什么呢!”
【自解】
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静下心来,投入到知识的海洋中,快乐的学习,对学问产生极大的兴趣,才不会觉得厌倦,才会积累更多的知识。教育是一种德的传播,也需要极大的兴趣。如果“诲人”而不知道厌烦,其一,你有很好的耐心;其二,你有传播知识的兴趣。二者结合,你对“德”的修养就更上一个台阶了。
(八)
【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们想问题却想不清、想表达却说不出的时候,我不会去启发他。教给他处理问题的一个侧面,而不能推知其他方面的问题,我就暂时不再教他新的东西了。”
【自解】
孔子觉得老师一味地给学生灌输,未必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老师最好不要替学生去举一反三,而是要启发学生自己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这一经验,是非常值得我们在教学中思考和借鉴的。
(十五)
【原文】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孔子说:“吃粗饭,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这种生活中也有着快乐。行不义之事而得来的富贵,在我看来好比天上的浮云。”
【自解】
古人能吃糙米、食冷羹而读万卷书,济世救民,养家糊口。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更应知足而奋进。在简朴的生活中寻觅优雅,在苦闷的生活中调理情趣,在困顿的日子里捕捉人生的真意。
(二一)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我选取那些好的方面来学习,找出那些不好的方面来改正。”
【自解】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即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即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能从书本上学习知识,也能从他人身上学习知识,同时还可以从大自然中学习知识。就像孔子所说的,人不分贤愚、出身,人人皆可为我师。
(二九)
【原文】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
孔子说:“仁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仁,仁就来了。”
【自解】
爱在心里,不在远处,你想,它就会出来,你不想,它就隐藏着。但仁爱往往会对别人会有一种好处,而我们狭小的胸襟,恐惧别人得到好处,怕自己失去利益,而宁可痛苦地看着别人痛苦,也不愿看到别人的快乐。其实你爱人了,自己才得到更多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