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探究『衰老与死亡』的契机,在于一次与外婆的聊天。她已经75岁了,当她诉说自己去养老院探望一位朋友的事情经过时,眼泪止不住在她的眼眶里打转,脸上的神情足以表达了她的情绪:养老院这种地方,我不想去,实在不得已,也请你们尽可能晚一点把我『抛弃』。
我曾经认为,这个课题似乎还离一个二十来岁的人非常遥远,但在那次聊天之后的半个月里,我选择利用空暇时间看书学习、查阅相关资料。
我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永葆年轻』是个谬论,即使现在的我们还年轻。面对衰老和死亡的态度应该被纳入到人生观之中,另外,它会成为一种驱动力,让一个成年人更珍爱自己的生命,更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更明确自己存在的意义。
以上这个结论,基于以下我的探究过程。如果你不排斥,且也想了解这个话题,那么,我也十分希望自己的分享可以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首先,我很感谢一本书:《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它提供给了我很多不曾有的视角,没有它,很多疑惑我都无法解开。
我的思考逻辑如下图所示:
1.Why-为什么需要在当下思考『衰老与死亡』?
其实,在文首提到的,和外婆的那次聊天,之后那个夜里,我大哭了一场。因为,时间宛若给我敲起了警钟,一个爱我的人已经进入了衰老的阶段,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正如书中所说:随着你的视野收缩,当你开始觉得未来是有限的,不确定的时候,你的关注点开始转向此时此刻,放在了日常生活的愉悦和最亲近的人身上。
那一刻,曾经觉得生活无所顾虑的自己,陷入了痛苦。痛苦的驱动力是无限的,没有『解决方案』作为产出的眼泪,是白流的。
所以,如何向死而生,在我看来,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它关系着我与我最亲近的一切。
2. What-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至此,我认为最棘手的,有以下两个问题:
1)身体状况与精神需求的平衡
2)努力医治与放弃医治的抉择
1) 身体状况与精神需求的平衡
记得在《最好的告别》中,有这么个案例,一位老人,因为儿女工作原因,他被送至养老院。其实,据资料调查显示,美国的养老院在那个时候不论硬件还是软件已经是非常出色了,但他还是选择回家。因为,他感觉自己最后的日子,因养老院而变得机构化,缺乏生活气息。儿女心疼父亲,于是接他回家,但他的身体每况愈下,虽然有了生活气息,但整个家庭的压力剧增,老人感到内疚,儿女则感到疲惫。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三角,位于最顶端的需求是『自我超越』。如上述案例中的老人,他的心理需求根本没有随着身体机能的退化而降低。
其实人的一生,尤其是我们这一代,都将不断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和心理需求。然而,看着年轻人中疾病的发生率不断攀升,亚健康的人数也日益增加,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议题:现实基础和心理需求之间存在着一道鸿沟,该如何去平衡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精神需求?
2) 努力医治与放弃医治的抉择
这个抉择之所以棘手,在于,它不仅对死者重要,也许,对留下的人更重要。结合书中案例,我分析总结出,做出这个临终抉择必不可少的三个要素。
人生逃不过选择题,临终前,我们也必须作出选择:努力医治还是安乐死?如上图所示,微观地来看,抉择又被细化成了三个小问题:你人生最后阶段的目的是什么?你有勇气面对吗?你的亲人理解你吗?
也许,你对这三个问题还不太明白,下面举两个例子。
一位父亲,在临终前,面对抉择时,他将自己的标准很清晰地表达给了自己的孩子和医生:如果医治后,自己还能吃着巧克力饼干看球赛,那么他选择努力医治,反之,则放弃医治。其实这个标准就是目的,临终前,自己『存在』的目的。他将一生奉献给了教育事业,而在最后阶段,他想像个孩子一样体验生活。在医治后临死前的那段日子里,他实现了自己简单的愿望,并且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配合,这看起来,是一个不错的结局。
一位母亲,她的亲人和主治医生都非常渴望能够帮助她活下来,而她决定,在最后的日子里,只要能静静看着家人在周围,不冒险的情况下,任何痛苦她都愿意去承受。所以她放弃成功率很低的手术,让医生在自己的胃里插上了管子,回到家中,服用泰诺阵痛,尽可能保持清醒,和家人一起回忆自己人生中美好的瞬间,直至安静地离开。她选择勇敢地去实现自己和家人最后的愿望,在陪伴中睡去,这看起来,也是一个美好的结局。
3.How-如何直面上述问题?
我们推崇『善始善终』,会精雕细琢一件作品,会尽心尽力完成一个项目,但你有没有认真考虑过自己的一生——这个作品,包括它的结局?『善终』不是指好好地死去,而是好好地活,直到死去。
所以,我的观点是:应该将上述问题纳入到当下的生活中,因为『抱佛脚』在『衰老和死亡』面前,根本不适用。
基于时间维度,并且尝试不断细化问题之后,坦言,我没有得出确切的答案。但是,我给自己开出了一个『抗衰老』的配方,如下图所示:
『老去』的痛点就是我当下的切入点,药,不吃则不显效,行动起来吧,提高身体素质、精神修养和财富积累的水平。
在文章的最后,我想告诉你两个,自己曾经在海外旅途中遇到的,难忘时刻,主人公都是白发苍苍的女性,她们让我对于自己的老年,有所期许。
2014年,我在美国境内转机,自底特律飞往波士顿,那趟飞机上,我坐在两个美国老婆婆中间。右边的那位戴着老花眼镜专心地翻看时尚杂志,我撇过去时,她的视线正停留在碧昂斯有关的新闻专栏上。左边的那位抱着自己刚从中国广州领养的小女孩,还让我加入她,一起哄她的宝贝。
2015年,在游玩意大利五渔村期间,我们需要乘坐游船从一个村到达下一个村。在等待的时候,我注意到了面前站着一对白发苍苍的闺蜜,两人互相搀扶着,其中一个拄着手杖,她具体说了什么,我记不得,但大意是:真的很棒,没想到自己还能和年轻时一样--坐船。
所以,不妨去设想一下,自己想要什么样的晚年生活?接受『必死性』不是顿悟,它渗透在人的漫漫一生之中,愿我们能与时间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