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一:
周日是乐乐与爸爸的亲子游泳时刻,可临出发前,乐乐并不太开心,并且很小声地对我说:我不想去游泳了”。我抱着她出了门,一路上她都尝试挣扎着回家,好不容易到了车上,我尝试与她沟通原因,没有得到回应。结果这天的游泳过程非常不顺利,以大哭收场,爸爸的情绪也被弄得很低落。
场景二:
乐乐最爱玩积木搭建游戏,有一天她自己在大厅搭了很长一段时间,忽然间我听见噼里啪啦的积木倒塌的声音,跑出来一看是乐乐正在很生气地把所有的积木用脚踢倒,我很惊讶地问她为什么,她大喊着:“我搭不好,我就说它们会倒吧,立不住的!!!”
孩子在生活中,总会遭遇各种困境,类似搭不好积木、没参与游泳这些在我们眼里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孩子心中很有可能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处理不好,或许会对孩子的内心造成深刻的影响。
首先,我们要思考的是,你希望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子?你是否真的需要拥有一个完美无瑕的孩子?在孩子出现错误和偏差的时候,我们是否需要时刻提醒,尝试对他们进行说服教育?当我们在面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时,如果眼中只有错误,不断试图去纠正他,或者正在无意中使孩子离成长越来越远。
其次,孩子的错误行为一定是负面的吗?如果我们能够从错误或失败中,发现其积极的一面,或许结果就会不同。在乐乐因为搭不好积木而推倒所有积木的时候,如果我只抓住她推倒积木的错误不放,一味进行指责,对孩子的自信心将是极大打击,并且她也并不能从中有益的经验和成长的力量。而如果我能换个角度观察,意识到孩子喜欢构建游戏,能够按自己的想法搭建出各种物体,对于一个不满三岁的孩子来说,已经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并由此尝试引导她:“那么,你的城堡最后倒塌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是哪里出了问题好不好?”最终我们发现,是由于底部构建的不够坚实,并且搭建的地面上有一处凹陷导致了积木的倒塌。这样一来,乐乐不仅没有因此失去对搭建积木的信心,还从中学会了新的建构原理和注意事项。
每个孩子都会犯错,都会面临困境。只要身为父母能够从旁引导,指引他们从错误中发现光亮,从失败中发现优点,给予他们鼓励和勇气,孩子才有继续前行的力量。
有时,我们拥有接受不完美的勇气,比完美本身更重要。
最后,我们还要学会找出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目的。只有找出那个隐藏的真实目的,我们才能帮助孩子更进一步。当乐乐哭闹不愿意完成游泳的时候,爸爸也被她带入了情绪区,对乐乐说:你真是的很烦人,你这样怎么能不怕水。为了避免爸爸继续给乐乐贴标签,我只有立刻把乐乐抱开,让同时出于情绪区的两个人各自冷静下来。在游泳馆的换洗区角落,我和乐乐进行了沟通,最后发现她不愿意游泳的原因是提前知道更换了教练,她只想与她熟悉的教练一起上课,于是她通过不停哭闹,只是在表达她的不满与拒绝。当然,我接受她拒绝更换教练的情绪,并不意味着我接受她通过哭闹和伤害他人以达到目的的行为,课题分离是我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不停警醒自我的内容。遇到问题时,我们往往希望快速纠正孩子的行为,却忘记了“答案”需向内寻、向己求。如果我们能将孩子本身与他的行为较好的区分开来,会在处理类似问题的时候,给予他们更有力量的支持,孩子自然也会感受的到。
感受好,才能做得更好。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在错误和失败中披荆斩棘,乘风破浪。
2017,跟着圈妈,逼自己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