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偷走的时间——浅谈行为上瘾之网瘾
豫章书院事件,杨永信电击疗法想必大家都略有耳闻。在网络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瘾不可避免的产生了,许多悲剧也由此产生,使得人们不得不开始对行为上瘾予以重视。
但其实现实生活中存在网瘾的人们不在少数,也不只是青少年,很多成年人也深陷网瘾。生活中重度网瘾也许不多,但中度轻度网瘾不在少数,这种网瘾没那么容易发现,它更多的是在不知不觉中“偷”走了我们的时间。
而且现在的网瘾其实不单单指使用电脑上瘾,手机作为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人们对它的依赖也日益加强,几乎是人人不离手了。
在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时不难发现,人们不管或坐或立都在使用手机,低头党一词十分形象。现如今手机不仅填满了我们的碎片时间,甚至还占用了我们大片大片的时间。
比如朋友聚餐,以前聚餐都是热热闹闹的,大家彼此聊天分享的一项活动。到了现在,很多情况都变成大家大部分时间沉默的玩手机,偶尔才进行交谈。
再比如家庭活动的减少,以前家庭成员们会坐在一起看看电视,聊聊天,但现在大家几乎不会聚在一起看电视聊天了,更多的是在各自房间里玩各自的手机。
现如今,大家睡的越来越晚,但却普遍觉得时间越来越少,因为大把的时间被我们用来“行为上瘾”了。我们很晚睡觉,我们通过互联网看小说,追剧,听音乐,刷淘宝,浏览网站,打游戏。我们对此欲罢不能。
01
那么什么是上瘾呢?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上瘾的医学概念。上瘾又叫成瘾,广义的成瘾包括各种依赖、癖习和迷恋。从至瘾源来分一般分为物质成瘾和精神成瘾。
物质成瘾,一般指对某些物质产生难以抗拒的依赖性。比如毒瘾、酒瘾、烟瘾。
精神成瘾,一般指人们对某种行为产生难以抗拒的欲望。比如网瘾,赌瘾。
从现代社会上来看,上瘾是件不折不扣的坏事,我们把产生负面影响和干扰到我们生活的迷恋行为才叫行为上瘾。在现代生活中很多行为上瘾没那么明显,负面影响没那么直观,例如今天我们主要探讨的“网瘾”。
02
究其原因,浅谈上瘾机制
在行为设计学中有一个心理学公式B=MAT。在《欲罢不能:刷屏时代如何摆脱行为上瘾》一书中十分贴切的用它来解释了行为上瘾的产生机制。
其中B是Behavior,行动;
M是Motivation,动机;
A是Ability,能力;
T是Trigger,触发。
行动=动机×能力×触发。由于公式是行动等于三因素的乘积,所以三因素缺一不可。动机是行动的原动力,能力决定到行动的可行性,触发是产生下一步行动的重要因子。
当三因素同时达成时,行动就自然产生,人们通过行动获得奖励,利益等等促使多巴胺的分泌,从而导致行为上瘾。
行为上瘾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多巴胺依赖”。值得一提的是多巴胺的释放并不是固定的,不是同一件事就能引发多巴胺的释放。而是越来越困难,下一次释放会比上一次有更大的要求,这也就是为什么患有毒瘾的人对毒品的需要量是呈递增趋势。
03
日常生活中网瘾的成因
1)强烈动机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难发现,互联网社交必不可少。许多工作上的问题也需要在微信等社交平台处理。我们时不时的需要打开手机检查是否有重要消息发来。这种带有时效性的工作问题让我们很难不去重视。但有许多人甚至深夜醒来还会下意识检查手机,久而久之就产生强迫性的行为上瘾。很多人说我知道半夜看手机不好,但就是生怕错过了什么。
还有一种强烈的动机存在于人们内心,那些人们孤独无助,内心没有寄托,渴望与人交流。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表达的东西,他们会选择使用社交软件来表达,用以寻求安慰。他们一般会在社交软件上频繁发布动态,期待人们的点赞或者评论,会难以抑制的不停翻阅自己的动态。相应的,点赞评论数越多,人们就更愿意发布动态,从而达到一个循环。
2)频繁触发
打游戏同样也会让人产生强烈的欲望,但是打游戏上瘾更多的是因为:游戏的设计者本身就利用人们的心理来对玩家进行引导。他们制造各项任务并设置对应的奖励,并且限制时间,玩家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会不断有新的任务奖励,新的模块,新的人物用来触发玩家。
不止打游戏会设置触发机制,很多购物平台也是一样的,为的就是让你欲罢不能。购物平台会根据你的浏览以及搜索记录推测你的喜好,并推送给你相应的产品。人们被推送到喜欢的东西,那就更愿意去浏览了网站了。
很多人都说,我今天才想要买什么东西,第二天就有推送发过来,我就忍不住总是去逛购物平台。
04
对症下药,远离网瘾
1)首先是动机,我们要削弱动机
当我们对一件事情的喜欢程度和重视程度降低时,我们完成它的目标感就会降低。所以我们要削弱我们对成瘾事物的兴趣和重视。
拿打游戏来说,我们要明确打游戏的目的,我们是为了娱乐而打游戏,而不仅仅是为了过关或者升级。那么娱乐的方式有许多种,我们可以选用多种娱乐方式而不仅仅是打游戏。
分心是削弱动机很好的方式:丰富自己的生活,让选择变得多样化,这样可以将我们的精力分配到不同事件上,使上瘾的几率大大减少。
2)其次是改变动机
我们可以将动机从消极转变为积极,将动机从容易上瘾的变为不容易上瘾的。有许多人使用网络是为了缓解无聊,打发时间。那么我们也可以使用网络用来学习和进步。
这种转变并不是简单容易的,通常需要十足的意志力和信念。但一味依靠意志力是不容易成功的,我们需要技巧。
技巧就是我们需要建立奖惩机制,我们需要给自己一些正向推动力帮助自己摆脱行为上瘾。比如我们一旦克服一次行为上瘾,我们就奖励自己一件喜欢的东西。
3)最后是远离不良环境,树立良好习惯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大部分人晚上睡觉时都将手机放到床头这种触手可及的地方,这其实无形中为自己玩手机创造了便利条件。那么我们远离不良环境,可以把手机放到距离较远的地方。当人们产生玩手机的欲望时,也有可能因为环境不适宜而选择不玩。
心理学中有一个很有名的实验,米歇尔棉花糖实验[1]。实验的结果证明我们可以把及时满足变为为延时满足,而且抵挡的了诱惑的人们更容易成功。我们树立良好的上网习惯,可以有效克服行为上瘾。
我们可以对自己上瘾的事情进行严格的规定,比如我们可以规定自己每天的上网时间不超过2个小时,还可以进一步给自己定一个闹铃作为提醒,以免自己沉迷其中。就像很多游戏都设置有防沉迷的提示,有的游戏时间达到一定时长后会自动强制退出一样。
写在最后
其实生活中行为上瘾的例子很多,只是我们还没有发现还没有重视。但其实行为上瘾不止占用了我们的时间,更多的还影响了我们的亲密关系和身体健康。
当你的朋友抱怨你不再认真听她讲话而是忙着打游戏的时候,当父母总是提醒你早点睡觉的时候,你失去的不止是时间。
所以,放下手机,离开电脑,远离行为上瘾,成为更好的自己吧!
[1]米歇尔棉花糖实验:1968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做了一个考验儿童耐心和意志力的实验——棉花糖实验。共有32个孩子参加,最小的3岁6个月,最大的5岁8个月。实验开始时,每个孩子面前都摆着一块棉花糖。孩子们被告知,他们可以马上吃掉这块棉花糖,但是假如能等待一会儿(15分钟)再吃,那么就能得到第二块棉花糖。结果,有些孩子马上把糖吃掉了,有些等了一会儿也吃掉了,有些等待了足够长的时间,得到了第二块棉花糖。在那之后,先后有600多名孩子参与了这项实验。18年后研究者们在跟踪调查中发现:当年“能够等待更长时间”的孩子,也就是说当年“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现更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