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观点:
同情源于相似。人和人之间的境遇、经历越相似,发生同情的可能性越高,反之则越低。
同情心是政治生态的根基,绝大多数的政治学说,都是围绕同情心问题打转,只不过没有点明、说透,或冠以各种名目。
- 儒家:想把同情心最大化
- 道家:想把政治组织的规模限制在同情心的边界之内
- 法家:想要消除同情心,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集权国家
- 无政府主义:想要消除各种抑制同情心的政治措施,听任各种基于同情心的互助组织发挥作用
一、同情心本来就是非理性的
1、同情无所谓“合理”
流行歌星的不幸,比功勋卓著的将军的不幸,更能得到关注
2、法国王后与贫困母亲,谁更值得同情
看上去明明更值得同情的人,为什么得不到同情?
法国废除君主立宪后,德国上流社会同情法国王室,而代表底层平民的思想家费希特则反唇相讥:
- 对偶尔没有新亚麻布的玛丽王后的困苦,感到那么敏感
- 玛丽王后是个挥霍贪婪的女人
- 对一位为祖国生育很多健康孩子,却贫困如洗的母亲的困苦,认为理所当然
二、人们只同情与之境遇相似的人
1、茨威格《一个平凡女人的肖像》中的一个情节:
布兰维利埃侯爵夫人在街上遇到一个行乞的女孩子,心生同情,把她带回家。街上那么多流浪儿,为什么偏偏只带走“一个瓦鲁瓦后代的孤儿”?因为她们都有贵族血统,她们本该是一个群体的人。她看不得小女孩子的沦落。
2、京剧《锁麟囊》中的一个情节:
富家小姐出嫁时遇到同一天出嫁的贫家女,同情顿生,赠以不菲的财物。虽然她们不属于同一社会阶层,但“出嫁”这一共同点拉近了她们的关系。
三、物伤其类
1、同情心不可能扩展到所有人
- 对本群体的人给予的同情最多
- 对远离本群体的人给予的同情最少
- 这是儒家所讲的“爱有等差”
2、如何唤起别人的同情
- 抱怨新买的游艇太费油,绝不会赢得平民百姓的同情
- 正确的、打破阶层壁垒的切入点是:
- 妈妈的童年在海上度过,那段日子成为她一生最美好的回忆
- 所以你一直想买一艘游艇,休假时可以陪妈妈在海上飘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