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闲着翻回了金庸先生的老书《白马啸西风》。
上次看可能是12、3年前了,彼时可能也有感触,但一来大致忘了,二来少年心性,当时并不深刻。今天来看,金庸先生确实以他的手法、他的风格写了一部细腻而令人叹息的言情小说。
书不长,手机上有200余页,手快的可能十分钟就翻完了,但是故事很长,女主从8岁长到了20多岁,加上计爷爷和女主师父的线,哈萨克族人内部的线,乃至一条古代的线,称之为传奇,想不为过。
金庸先生用他擅长的描写手法,加上他其他小说里少见的浪漫桥段,写出了这个传奇。想摘抄几段给大家品品。
得得得,得得得...在黄沙莽莽的回疆大漠之上,尘沙飞起两丈来高,两骑马一前一后疾驰而来。前面是匹高腿长身的白马,马上骑着个少妇,怀中搂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后面是匹枣红马,马背上伏着的是个高瘦汉子。
金庸先生有个毛病,说话总是过于详尽,加上语言的半文半白乃至蜜汁口语,让人觉得很啰嗦(我相信不是我一个人这么觉得),但是不可否认,这段话作为小说的开篇,富有传奇色彩:镜头从极大缩至极小,又一一掠过人物,勾起悬念,张弛有度。
到了寒冷的冬天,天铃鸟飞到南方温暖的地方去了,但在草原上,李文秀的歌儿仍然响着:
“啊,亲爱的牧羊少年,请问你多大年纪?你半夜里在沙漠独行,我跟你作伴愿不愿意?”
歌声在这里顿了一顿,听到的人心里都在说:“听着这样美丽的歌儿,谁不愿意要你作伴呢?”
跟着歌声又响了起来:
“啊,亲爱的你别生气,谁好谁坏一时难知。要戈壁沙漠变为花园,只须一对好人聚在一起。”
听到歌声的人心底都开了一朵花,便是最冷酷最荒芜的心底,也升起了温暖:“倘若是一对好人聚在一起,戈壁沙漠自然成了花园,谁又会来生你的气啊?不管怎样,我一生一世也不会生你的气!”
那么问题来了,谁要听观众不知羞耻地应答歌词啊?这个且不说,为什么武侠小说里突然长篇引用起情歌的歌词啊?金庸先生在其他小说中几乎很少这么做:浪漫地展开想象,(不知哪儿冒出来的)牧民群众在心里应和李文秀的歌词,小说的节奏整个缓和了下来,让人不禁想象: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啊。这位放歌的美丽牧羊少女,她又在期待着怎样一位高大英俊的套马的汉子牧羊少年呢。
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三个孩子给草原上的风吹得高了,给天山脚下的冰雪冻得长大了,会走路的花更加袅娜美丽,杀狼的小孩变成了英俊的青年,那草原上的天铃鸟呢,也唱得更加娇柔动听了。
这种联想的写法确实是非常有文学感、读起来让人很享受的句子,我忆起日语老师讲过的一个例子
「暗闇は翼を広げていた」
黑暗伸展了翅膀
黑暗本身不是一种鸟,显然无法伸展羽翼,但是这样写来,就让人感觉到头顶的乌压压一片,动态地扩展开去,确实有趣。这句话出自乙一的《夏天烟火我的尸体》(「夏と花火と私の死体」),原句好像不是这样的,不过是这个感觉。
这是故事层面的,还有些句子,就很扎心了。
李文秀......问道:“那只玉镯子呢,你带在身边吗?”苏普道:“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早就打碎了,不见了。”
李文秀幽幽的道:“唔,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早就打碎了,不见了。”
说这话时女主扮了男装,没有被男主认出来,满怀期待地问男主她以前送他的镯子,却没想到得到这样的回答,说实话,她当复读机的时候,我能听见女主心碎了。
李文秀轻轻的道:“师父,你得不到心爱的人,就将她杀死。我得不到心爱的人,却不忍心他给人杀了。”
怎么说呢,愿她安好吧,既然她不喜欢我,那我跟她就毫无瓜葛呗,只能愿她安好吧。
还有更多,不及细列。
总的来说,故事关于李文秀和苏普二人,尽管除此之外,金庸先生还有一些影射。世事无常,人心善变,虽然不能怪苏普,但是这样的故事还是让人扼腕。身为读者,我当然可以轻描淡写地说一句,一百年后,没有你也没有我。可是向来旁观者清,若我是李文秀,也许我甚至做不到她的豁达。
可见对于个体来说,感情是如此强烈,瞬间是如此深刻,喧闹的宴会、刻骨的爱恨、儿女的情怨,每个人心里都有或多或少的几个瞬间,一辈子也忘不了;可是对于整体,任何事情都轻淡:唐朝盛极一时,将高昌灭国,然而转眼高昌都城已化为大漠,唐朝也只留存于纸上。
有言,人会经历三次死亡。当你第三次死去的时候,世界就好像变得回到你不曾出现过的状态,这就是时间;但事实不是这样,世界不可能真的变成你没有出现过的样子,一定有一点点不同,这就是历史;而有的人、有的故事,不经历第三次死亡,而是在纸上获得了另一个生命,这就是传奇。
可是单独的人看不到整个人类、整个时间,他能看到的是,有多少求而不得,就有多少义愤填膺,有多少咬牙切齿,就有多少喜形于色,只不过他用力活过的每个此刻,过去有无数人活过,未来也将有无数人活,尽管那是在另一个时空,属于另一个生命。
最后附上小说的结尾。这样的句子,当真是经历过的人感触深,哈哈。
包罗万有的《古兰经》上也没有答案:如果你深深爱着的人,却深深爱上了别人,有什么法子?
白马带着她一步步的回到中原。白马已经老了,只能慢慢的走,但终是能回到中原的。
江南有杨柳、桃花,有燕子、金鱼......汉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傥潇洒的少年......但那个美丽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国人那样固执:“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P.S.:笔者留意了一下,古高昌国是一个汉人王国,不仅书同中原,官制、习俗等都与唐相似,唐灭高昌时应当不存在小说中的“强行同化”这一桥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