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防止信息遗漏
5W3H,是清晰易懂地传达信息的基本要素。
When: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为止?
Where:在哪里?去哪里?从哪里? Who:谁?对谁做?(主体、对象、任务) What:做什么?发生什么事? Why:为什么?(目的、理由、根据、原因) How:怎么做?(方法、手段、顺序)。How many:多少?(程度、数量) How much:多少钱?
例如:木村部长,您好。很遗憾,(策划方案)没有被采用。
业务繁忙的木村部长看到这封邮件时,不由焦躁不安:“这说的是哪件事呀!”很显然,这封邮件几乎遗漏了5W3H的所有要素。
木村部长,您好。今天上午,我在A公司做了关于“联合宣传活动”的策划方案演示,结果没有被采用,不过,策划方案的内容还是获得了好评。据井上总经理所说,没采用是因为“双方的目标顾客群体不一样”。
当你结束一天的工作,准备睡觉时,请对照5W3H (套用)的各个要素。 3H可能会出现“空缺”的情况,而5W应该基本上都有的,请仔细思考,不要轻言放弃。
13 获得读者的共鸣和赞同——目的&目标的训练
“目的”和“目标”的区别在哪里呢?
“目的”是“想要实现的事项、行动的意图”,而“目标”则是“为了实现目的而设定的中途标记”。如以“健康”为目的,可以设定这些目标:“每天早上散步五公里”“少吃含有添加剂的食物”等。为了实现某一个目的,可以设定多个目标。
不带目的的文章,在这世界上是不存在的。我们写文章时,需要考虑:为了实现这目的,应该设定哪些目标呢?只要设定了合适的目标并且按照这些目标写出来的文章,一定能如你所愿地俘获读者的芳心。
14 信息不足会导致文章内容薄弱
在文章里,“原因”承担着增强说服力的重要作用。无论你说得如何天花乱坠、义正词严,如果没写明原因,就不可能让读者接受。
在“信息+原因的训练”中,你传达了某个信息之后,需要接着说明原因——在对方发问之前,自己就主动进行说明。
15 通过具体事例来增强说服力——举例的训练
没有具体事例的文章无异于“没放配料的酱汤”,难免有些——不,应该说相当乏味(薄弱)。
猪肝是营养的宝库,其他食物都无法与之相比。
问题在于,这句话缺乏具体事例的支撑。那么,改成下文又如何呢?
猪肝是营养的宝库,例如,大约50克猪肝就能提供成人一天所需要的维生素A——相当于四十捆菠菜的分量,其他食物都无法与之相比。
“举例的训练”是非常有效的:
音乐→(例如)摇滚、流行、爵士、朋克、民谣、古典……
经典影片→(例如)《罗马假日》《乱世佳人》《原野奇侠》《七武士》……
另外,尝试与自己相关的举例:
我喜欢出汗→(例如)跑步、室内足球、在健身房锻炼、泡温泉、蒸桑拿……
使用“例如”把事物具体化的习惯一旦形成,写文章时就会不由自主地加入具体事例。当你达到“不加入具体事例就觉得不爽”的境界时,就可以学成出山啦(说明已经得到真传啦)。
16 区分事实与判断
读写文章时,必须明确地把“事实”和“作者的判断”区分开来。
所谓“事实”,应该是“谁都无法否定的事”,而“判断”,则因人而异,千差万别,是通过作者自身经验、价值观、偏见等过滤而成的观点。
看见戴耳钉、染头发的高中男生时, 事实:有个戴耳钉、染头发的高中男生。
未必是事实(无法断定是事实):这个人举止轻浮。
所以,如果在文章里这么写:“有个戴耳钉、染头发、举止轻浮的高中男生。”恐怕就不妥。如果只是“不够准确”倒也罢了,有时候还可能会被视为“传达虚假信息”。
平时很爱说话的B先生今天沉默寡言。 事实:B先生今天和平时不一样,有点反常。 未必是事实:他在生我的气。
说不定是因为他刚刚跟别人吵架了,或者是今天一早起来就觉得身体不适,又或者是他今晚要在重要的会议上发言,所以现在很紧张……
17 “事实→结论”模式能加强文章的逻辑性
写文章时,必须意识到这个“事实~结论”的流程。“结论”部分,自然要加入作者的意见、主张或价值观等。
事实:天气预报说:“傍晚可能会有雷雨。”
所以:出门时要带伞。/在傍晚前赶回来。
事实:昨晚只睡了三个钟头。
所以:今天得想办法做到在工作中不走神(集中精神)。
用“所以”导出的结论,能鲜明地反映出作者本人的意见和价值观。也就是说,这项训练还能起到认真审视自己的意见和价值观的作用。虽说训练的主要目标在于“加强写作能力”,但其实还隐含着“发现自我”的深层目标。
18 用“总而言之”传达最重要的信息
在“总而言之”之后,说出总结性。这样,最重要的信息就会凸显出来。进行“总结别人话语的训练”时,并非只是随便概括就行,关键是要抓住话题的本质与核心。
关键是要抓住话题的本质与核心,这项“总结别人话语的训练”还能起到加强交流能力的效果。
19 运用比喻,写出通俗易懂的文章
擅于表达的人,大都是运用“比喻”的高手。要引进(采取)新做法之前,请先把原来的做法扔掉(舍弃)。读者看到这句话时,也许会觉得有些纳闷吧:“为什么非得把原来的做法扔掉不可呢?”对于这样的疑问,不妨加上一个比喻:
就好比把杯子里的凉水倒掉一样,如果杯子里有凉水,无论你倒多少热水进去,也只能变成温吞水。用“水”比喻“做法”,就变得很容易理解了。
作家井上厦曾说过: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写作的秘诀,那就是:用自己的独特语言,写出让每个人都能看懂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