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书,爱写作。我是读书笔记君,陪您一起阅读好书!
《哈佛女孩刘亦婷》第三章“在父母离异的日子里”主要讲述了以下内容:
在刘亦婷1岁8个月时,婷儿母亲面临着两大考验,一是协定离婚带来的经济压力,二是评定职称需要提升学历。被迫之下只能让湖北的姥姥和舅舅来照看婷儿,当时电话还是奢侈品,平时只能通过书信来了解婷儿的近况。
刘卫华最关心的是婷儿的成长情况和学习情况,从姥姥的第一封回信中可以看到,婷儿超前发展的记忆力,让她比同龄儿童更多地感受了分离的痛苦,常把姥姥当做妈妈。每次刘卫华在回信时也会单独给婷儿写一段,或写一张漂亮的明信片,由姥姥念给婷儿听,这种由书信传递的信息,给婷儿的印象特别深刻。
婷儿的姥姥是幼儿园退休员工,所以她能从1岁8个月起,就和3-7岁的孩子们混在一起学习她所感兴趣的一切。
婷儿可以主动安慰比自己年龄大的孩子,还能只会姥姥做游戏,这些都超出了同龄的儿童,刘卫华建议姥姥能够多主动培养观察事物的习惯和能力,对婷儿来说,就是要让她知道所见所闻的事物的名称。
如工厂、铁路、自由 市场、池塘、蒸汽等等。要一样样地教她认识这些事物,叫出名称,记住一些特点。如工厂有一大片厂房,有许多管道,管道弯弯曲曲的,冒出白蒙蒙的蒸汽,蒸汽又湿又热,是水烧开了变成的等等。这是讲的对一个事物的全貌的观察。
还有一种观察是区别同类事物的不同,如着娃娃时给婷儿讲男娃娃和女娃娃的不同,头发啦,衣着啦,对玩具的兴趣和选择啦。这些,对她的语言能力、知识积累、思维能力、综合能力都有很大锻炼。对她今后的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也是打基础。
两岁三个月,偶然的机会发现婷儿能对反义词,就可以对它进行训练。
婷儿进步很大,很快就不满足于背的烂熟的儿歌,于是刘卫华给婷儿买了十几本彩色的儿童读物,为了训练手部的肌肉群。为早日拿笔做准备,让她学习自己扣扣子,教她用胶泥捏简单的水果和形状。婷儿刚满两岁,就自觉长大了,一切事情不管做得做不得都要自己做。
在饮食上:每顿饭先喂她吃完蛋白质,再让她自己吃蔬菜和米面,两顿饭之间仍然是定时喝水,不许吃零食。这种吃法使婷儿长得很结实,却一点也不肥胖。
刘卫华与女儿分别一年多再次重逢,发现她的性格发展得很理想,热情、主动、参与意识非常强。婷儿的理解力和自制力也在超前发展,凡是不允许她做的事,只要对她讲清道理,她都会努力克制着不做。
“3-7岁组儿童智力测量表” 第一次给婷儿测智商的时间是1984年2月中旬,婷儿差1个月满3岁,测出的智龄为5岁4个月,智商为183。据心理学家的调查统计,在3岁时,一个心理年龄“早两年”的儿童是绝顶聪明的,5万人中才有1个!
有人说:“开发智力是无价之宝,教给知识是有价之物。”懂得这个道理之后,可以大大增强父母教育孩子的耐心,放弃急功近利的想法,一点一滴地去塑造孩子的素质和灵魂。
笔记要点归纳:
1. 被迫分离书信联系,单独寄语女儿牢记;
2. 主动培养观察能力,游戏学词乐此不疲;
3. 早教成果初步显现,三岁测试万里挑一。
阅读第三章,笔记君最感慨的是,教育一定要趁早,老人言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不无道理,现代医学也证明三岁儿童大脑链接构建了60%左右,到七岁儿童的大脑链接构建了80左右。只有重视早起教育的家庭,教育成果才能逐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