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下我对这三篇文章的阅读过程,一共三篇文章,每篇读了2遍,听了一遍。也就是说这三篇文章在5天内我一共接触了3次。并且是间隔着读和听的,不是连续看和听的。这么做的原因没其他,就是尽我所能把文章读透些。
接下来我就从我的视角出发去理解这3堂日课,与这本吴修铭写的(注意力商人)这本书。
第一时间线
非常有意思,第一篇日课,万SIR用了罗胖2017跨年演讲的一个争夺国民总时间的概念引出了这本书,故事的开始时间也由此定格了在1833年的美国纽约,1860年的巴黎,1928的美国,(接下去的时间是我自己补的,1969地点美国,2008地点美国)
第二条线是故事线(在相应的时间点上发生了些什么呢)
在1833年的美国纽约,注意力商人的鼻祖小戴(本杰明、戴)出现了,他创新的把当时小众消费的报纸,变成了一个大众都能消费的东西,那他是如何做到的呢,第一他降低售价,只有原来的6分之一,第二也是最厉害的变革,改变了原有报纸的上公告栏和新闻的区别。(重新定义了公告栏的用处,新的词也孕育而生,它就是广告,而它将来的发展一定远超小戴的想象。)
在1860年的巴黎,另一个海报艺术家朱尔、谢雷出现啊了,他把原本文字的广告,以一种登峰造极的图形化的海报形式表现出来。其中对广告本质的表现,让他也成为了一位祖师爷。
1928年的美国,应该说是传媒,广告迎来了里程杯的事件NBC的(阿摩斯河安迪)广播剧的开播,有了第一个美国全国流行的由商家赞助的广播剧。更重要的它也开创了一个新定义“黄金时间”。
在1969年的美国,事实转播了登月的过程,让大众感到原来世界就在那个小小的盒子中了。由此人接受外界信息的主要感官在电视上彻底沦陷。
在2008年的美国,苹果的iPhone横空出世,它把世界又由移动困难的电视中,解放到了可以随身携带的全新世界。
第三结论线(自己的思考)
由于是注意力的争夺,万SIR的思考是大众传媒,从一开始定位即是低俗的。副作用也就无法避免了,遭到受众和政府的抵制。而对于抵制的原因,我个人的理解是受众在道德上的不认可,但矛盾的是人的本性来说还是非常喜欢低俗。(我没有心理学的完备知识,所以无法展开论述。希望有心理学的群友论述下为什么人的本性喜欢低俗)
1969年后的电视广告发展更是如火如荼。不论是电视导购,还是更高大上的品牌广告,通过把自己的品牌通过电视广告,电视内的图像声音在短时间内,长频段的对受众进行输出。所以导致很多之前的观念要重建。
2008年的苹果手机则把广告争夺注意力的时间由固定地点,变成了随时随地。并导致出现了杜蕾诗这样一种新的形势的广告。新加入的互动形式,让受众已然有了翻身做主人的感觉了。但真的我们是翻身了吗?还是这是广告人在策划的更隐蔽的引导我们去跳的坑呢?
以上就是我的思考,可能在逻辑上,措辞都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希望大家多提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