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基本概念
CAP理论作为分布式系统的基石,应该是每个入门分布式系统的人都应该学习的内容。
CAP理论是2000年7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Eric Brewer教授在ACM PODC会议上提出CAP猜想。
2 年以后,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 Seth Gilbert 和 Nancy Lynch 从理论上证明了 Eric Brewer 教授的 CAP 猜想是成立的。
CAP理论分别指的是
Consistency:一致性
Availability:可用性
Partition tolerance:分区容错性
CAP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分布式系统不可能同时满足一致性、可用性和分区容错性这三个基本需求,最多只能同时满足其中的两个。‘
一致性和可用性的争论主要表现为ACID和BASE之间的争论
BASE:可用性优先、数据一致性其次
ACID(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持久性):优先数据一致性,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放弃系统可用性
一致性
一致性指的是all nodes see the same data at the same time
,即所有节点在同一时间的数据完全一致。
一致性级别
强一致性(Strong Consistency)又被称为线性一致性(Linearizable Consistency)。
序列一致性(Sequential Consistency)。
最终一致性(Eventual Consistency)。
在数据一致性方面,虽然我们无法实现强一致性,但是我们也不要全部放弃,可以努力去实现更高的一致性级别,为系统的服务提供更好的抽象。
可用性
可用性指Reads and writes always succeed
,即服务在正常响应时间内一直可用,要求系统提供的服务必须处于100%可用的状态,对于用户的每一个操作请求,系统总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返回结果
但是,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几乎没有见过 100% 可用的服务。可用性指标是在 0 到 100% 之间连续分布的,在我们的系统选择了 CP 模型的时候,对于可用性( A ),我们永远无法达到 100%,但是按业务要求不断优化,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例如,如果按照CAP理论来划分,etcd属于CP模型,而在 etcd 系统的实现中,如果网络没有出现分区,整个系统是100%可用的;就算网络出现分区了,也不会有整个 etcd 系统都不可用的情况。在这时,超过半数 etcd 实例所在的网络分区一侧,系统是正常可用的,虽然网络分区的另一侧是不可用的,但是整个 etcd 系统的可用性依然可能超过 50%。
分区容错性
分区指的是网络分区,在整个分布式系统中,因为各种网络原因,系统被分隔成多个单独的部分,可能会出现很多异常情况,如网络丢包导致网络不通的情况,节点宕机导致网络不通的情况。
分区容错性指the system continues to operate despite arbitrary message loss or failure of part of the system
,即分布式系统在遇到某节点或网络分区故障的时候,仍然能够对外提供满足一致性或可用性的服务。
由于我们面对的就是一个不可靠的网络和有一定概率宕机的设备,在分布式系统中,分区容错性是一个必选项。
在分布式系统中,如果我们的设计放弃分区容错性,就相当于我们认为节点之间的网络通信永远是好的,那么我们对节点之间的远程调用的结果,就不需要处理超时、网络地址不可达等网络层错误了。但是这样一来,看似是简化了系统设计,实际却忽视了超时等网络错误的情况。当它们出现后,系统的行为就是未定义的了,可能会出现崩溃,或者是脏数据的问题。
如果在网络不出现分区的时候,我们将数据强一致性和 100% 的可用性都选择,等到网络出现分区的时候,系统再选择放弃部分的可用性或者降低数据一致性的级别。这样做其实是可行的,它实际是将 CAP 理论的选择,推迟到出现网络分区的时候,而不是系统一启动就进行 CAP 的选择。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和数据一致性,并且系统依然能容忍网络分区。
为什么不能同时满足
对于CAP理论中,分布式系统要保障整体的服务,因此(Partition tolerance)分区容错性必然存在。那么为什么CA不能同时存在?因为分区之间的通信可能通信失败。
从图中可以看出,数据库有两个节点,两个节点中age都等于1。
此时写请求发送给DB1,将age的值改成2,但由于网络分区出现了异常,同步到DB2的时候同步失败了。
最后有个读请求,从DB1中能读取到正确的值,但是DB2则会返回不一致的数据。
如果为了保证一致性,则需要读取的时候阻塞等待,直到故障恢复后DB1的数据同步到了DB2的时候。
如果为了可用性,则需要返回的数据是age=1。
案例
案例1-论证Kafka是AP模型还是CP模型
Kafka的开发人员申明Kafka是CA系统,Kafka设计是运行在一个数据中心,网络分区问题基本不会发生,所以是CA系统。
其实,Kafka提供了一些配置,用户可以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进行不同的配置,使得Kafka满足AP或者CP,或者它们之间的一种平衡。
下面这种配置,保证强一致性,使得Kafka满足CP。
replication.factor = 3
min.insync.replicas = 3
acks = all
下面的配置,就主要保证可用性,使得Kafka满足AP。
replication.factor = 3
min.insync.replicas = 3
acks = 1
还有一种配置是公认比较推荐的一种配置,使得Kafka满足的是一种介于AP和CP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
replication.factor = 3
min.insync.replicas = 2
acks = all
对于这种配置,其实Kafka不光可以容忍一个节点宕机,同时也可以容忍这个节点和其它节点产生网络分区,它们都可以看成是Kafka的容错(Fault tolerance)机制。
案例2-论证Google的Spanner是AP模型还是CP模型
Spanner 是一个全球分布式数据库,但是 Google 却宣称 Spanner 是一个 CA 系统。它运行在 Google 的内部网络中,并且拥有大量冗余的网络链路、处理相关故障的架构规划、以及非常细致的运维,以此来确保系统的可用性超过了 99.999%。虽然不能达到 100%,但是对于使用者来说,和可用性 100% 几乎没有任何区别,所以 Spanner 就是一个 CA 系统。
但是在网络出现分区的时候,Spanner 会选择一致性而不是可用性,就变成CP模型。
总结
从上述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对于 CAP 理论,我们不会简单地三选二或者二选一。对于 AP 模型的系统,我们会努力去提升数据一致性的级别,而对于 CP 模型的系统,我们会努力去提升系统可用性的级别。
由于系统分区的情况非常少见,我们可以在网络不出现分区的时候,将 A 和 C 都选择上;在网络出现分区的时候,再选择放弃部分的可用性,或者降低数据一致性的级别,通过推迟 CAP 选择来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和数据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