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熊逸书院开讲《三国志》。熊老师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观察。《三国志》里比其它时代的史书有更多的神人,比如郭嘉,在官渡之战的时候为曹操分析袁绍必败的十大原因,见识惊人,再如诸葛亮,似乎都能神机妙算,未卜先知。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和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三国时代特别流行人物品评,因此能够慧眼识人的高人特别受到推崇。尽管这种识人术有些道理,但并不非常准确,仅凭此就能对战事做出精准的预测,就接近迷信了。
我们今天看古人,能清楚的看到他们的迷信,他们被时代所局限的观念。但是反观自身,我们会不会也有可能陷入同样的窘境?时代毕竟永远在向前走,今天信以为真的观念未必若干年后还是那么斩钉截铁。比如,有个你一定听说过,甚至奉为座右铭的词,“做自己”。
前不久,新精英生涯创始人古典在第七届“做自己”论坛上发表了一番演讲。虽然这个论坛本身倡导做自己,他反而对年轻人动不动就喊“做自己”很是担心。他认为,过去十年,人们对“做自己”经历过三重误解:
1. 做自己就会成功。实际上,成功只是小概率事件,跟是不是在做自己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2. 做自己等于发现自我。很多人会热衷各种测评,发现“哦,原来我是 这样的”。我家里也曾经摆满了《现在,发现你的优势》一类的书。这源于自我概念模糊,需要通过各种测评来给自己贴个标签。
3.做自己就要与众不同。人们通过与众不同来证明自己,面对批评和打击,也可以装作轻松的说“我在做自己”,结果,“做自己”成了逃避现实的壳。
先不说他的担心是否有道理,我们来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最近十年,人们这么热衷做自己呢?
美国《纽约客》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是否立志自我提高让我们变得更糟了呢?》,作者亚历山大· 拉施瓦茨分析了这种热衷背后的三种原因:
1. 本能。人天生就觉得自己应该是生活的主角,希望过上更好的生活,寻求改变。
2. 文化原因。社会文化鼓励那些奋斗的人。
3.经济原因。为了适应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不能不变的更快,更聪明。现在的父母也和以前不一样了,他们会鼓励孩子,人生有无限种可能,要勇敢追求,实现自我价值。消费主义的时代,自我提升甚至成了一门生意。
说了这里,你可以看到“做自己”“做更好的自己”不仅是中国,甚至在美国,都刮起了一股旋风。你我都身处其中。那么,到底要不要做自己?难到做自己错了吗?
如果我们选择追求一件东西,至少要花时间思考下,什么是自己?概念不清会导致整个行动方法论失灵。让我们来问三个问题:
1. 自己是一出生就有的,还是不断变化的?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天赋和才能,这点不能否认。但是天赋和才能就是自己吗?我想不是,还有理想,追求。那么,天赋才能,加上理想追求就是自己吗?可能也不是。因为昨天的理想,未必是永久的理想。回想小时候,我们都写过作文“我的理想”,可如今你还清晰地记得当时写了啥吗?远的如此,近的也如此,就在十年前,五年前,你的想法是不是都和现在有很大不同?有人说,性格气质很难改变,应该接近自己吧?林肯有句话说的好,一个人30岁以后就该为自己的长相负责。可见,相貌气质都会受后天的思想,经历影响而变化。
所以,自我,是不断变化的。那么,当做自己的时候,到底做什么时候的自己?昨天的,今天的,还是明天的?一个不断变化的自己,怎么去做呢?
2. 自我是怎么形成的?
自我虽然不断变化,但我们切实能感觉到彼此的不同。为什么有些人的一辈子似乎一眼就看到了头,而有些人简直一天一个模样,拥有无限可能?我想,这是他们生活面临的挑战不同。如果生活没有挑战,像一汪静水,自我也就选择了安逸,停止成长。如果生活充满挑战,像高山峻岭需要攀登,自我立刻就生龙活虎起来,时刻激荡出浪花。当我们问,如何做自己?我们想要遵循的是一个刻板的自我模式,让自己变成那个模式。而当我们问,如何成为自己?我们着眼于未来不断变化的自己,强调升级更新,你选择哪一个呢?
3.你想要小桥流水,还是搏击山崖?
每个人对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回答,此时我想起了一个寓言。一只小鹰掉到了鸡窝里,它以为自己就是只鸡,每天和鸡一样啄米,因为啄的不好,还被嘲笑不是一只好鸡。直到有一天,它不小心掉下山崖,求生的本能使它奋力振翅。这时,它才发现,原来,自己是只鹰。
不怕会掉下山崖,就怕终其一生,都不知道原来自己可以是鹰,却本能的选择做鸡。当暴风雨来临,鸡会吓的躲到窝里瑟瑟发抖,而鹰可以搏击长空,究竟谁才是自由?鸡和鹰,哪个才接近真实的自我?
那如果最后发现自己不是鹰,真的只是鸡呢?寓言里鸡掉下山崖会粉身碎骨,现实中不会这么惨烈,我们顶多就是受些打击,看清些现实。这也是好事。起码,你可以明白,自己虽然不能搏击长空,却可以选择找最好吃的米,搭最漂亮的窝,天天健身,让自己好看一些,这叫自我负责。即使生活再一地鸡毛,你也不会看着鹰而自怨自艾,这叫自我接纳。可怕的是那些浑浑噩噩,吃饱就算的鸡,它们最先面临被屠宰的命运。
而这一切,都是自我超越的结果。只有经过一次次奋勇的冲刷,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大潜能,界线又在哪里。慢慢的,你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想做什么,有必须回避什么。自我的定见逐渐产生,此时,才开始接近真实的自己。
愿我们,都走在成为自己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