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棄的創傷常常是來自於童年時期沒有得到適當的保護、照顧、了解、擁抱、注意、支持與引導。然而,就算我們得到了一個完美的照顧,我們仍然會感受到內在空虛,而這份空虛也是我們必須自行面對的。』
“如果你就只是接受他原本的樣子,那會怎麽樣?”
她說:“如果我這樣做的話,
我就永遠也不會得到我想要的愛。”
“想想看,如果就是接受自己沒有辦法改變他的這個事實,
所有所做的努力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那感覺起來怎麽樣?”
“感覺糟透了,我沒有辦法接受這種情況,
我不想和一個心不在焉的男人在一起。”
“到目前為止,你曾經成功地改變過他嗎?”
“沒有。”
“你對他的愛深到即使他永遠不改變,都想要和他在一起嗎?”
關於這個問題,她想了好一會兒,最後,
她說:“是的,我想我願意。”
這種情況對我們太多數的人來說大概都不陌生。
不論是親密伴侶還是朋友,我們常常會在親近的人身上
感受到某些讓我們覺得不可思議的挫折感,
然後我們強迫性地試圖去改變對方。
即使我們知道自己的情緒爆發、批評和意見
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但是我們仍然無法控制自己。
事實上,這些情境中蘊涵著深刻的生命課題,
因為它們引發了我們被背叛的感覺。
而這種被背叛的感覺有一部分是來自於我們的童年,
但是在一個更深的層面上,
它引領我們去直面一種存在性的、
同時令人難以承受的感覺——“單獨”(aloneness)。
所以我們把這個情況稱為“被剝奪的靜心”。
當我們感覺被愛,然後出於某些原因愛又奪走時,
那或許是一種毀滅性的感覺。
當我們曾經允許自己向某人敞開,
允許自己變得脆弱,然後這個人離開了,
我們往往會感受到一種強烈的被背叛感。
當我們感覺到被剝奪的時候,
我們通常不會覺得這些受傷的感覺、憤怒
以及易怒的反應和童年時的事件有任何關係;
我們也不會覺知到自己正在面對一個存在性的不舒服感。
相反的,我們會對那個引發出我們挫折感的人產生
不信任的感覺,雖然我們不見得會把自己的感覺呈現出來,
有時候我們甚至不見得會覺知到自己的狀態,
但是我們很可能會因此開始保持距離、疏遠對方,
然後再也不向任何人敞開自己。
在任何一種親近的關係裏,在許許多多的大事小事上,
我們常常會經驗到被剝奪經及被遺棄的感覺。
就是親密關係中的一部分,但也是讓人最難以接受的部分。
事實上,沒有人能夠填補我們童年時期
因為情緒剝奪所產生的黑洞;也沒有人能夠保護我們免於
“我們每個人在本質上都是單獨的”的這項事實,
我們必須單獨地面對自己,也必須單獨地面對死亡。
但是我們也需要了解,唯有通過穿越這些被剝奪的經驗,
以及學習承受自己欲望沒有得到滿足時的失望與挫折,
我們才能夠開始建立起自己內在的力量。
這也是讓我們能夠發展出真實信任,
成為一個完整個體的方式。
如果沒有經歷這樣一個過程,我們永遠也無法成長,
我們只會停留在孩童的階段,
不斷地期待他人和世界來滿足我們的欲望。
但是當我們開始了解,被剝奪的感覺其實是
心靈與情緒上的一種重要經驗時,
我們就能夠學習向生命帶來的事物保持敞開,
並且學習去歡迎任何一種感覺的出現。
這種學習事實上為我們帶來自由,
因為與其從人們身邊退縮回來,讓心開始變得冷硬,
我們不如在自己的內在找到一個空間,
和自己那個欲望沒有得到滿足的情緒待在一起,
即使有時候那份挫折感幾乎像是會讓人起火燃燒一樣。
被剝奪與被遺棄牽動的其實是同一個傷口,
但大部分的時候它們感覺起來非常的不同。
例如,當某人離開我們或過世時,
我們很可能直接掉進被遺棄的傷口中。
至於被剝奪的感覺則比較像是一種持續而少量的遺棄感,
在這種情況下,對方仍然還在那裏,
但是我們覺得自己受到欺騙,覺得生氣、挫折與失望。
有時候,我們非但不去感受自己被剝奪的痛苦經驗,
反而會把能量分散掉,我們會去譴責他人讓我們感到受傷。
有些時候,即使是一件細微的小事都可能
讓我們產生無比的挫折與失望,
讓我們以為自己會被挫折燃燒殆盡。
也因此我們很容易就退化回到孩童的狀態,
覺得自己不應該受到這樣的對待,
覺得別人對待我們的方式不公平、不合理,
他們應該有所改變。
當我們覺得失望時,我們通常會有所反彈,各種各樣
譴責他人、憤怒、報覆、放棄或退縮的行為都有可能會發生。
而且習慣性地,我們會試圖通過自己的能量與行動
來消除這些挫折感,例如切斷與對方的聯繫、發一頓脾氣、
結束一段關係、找尋其他的替代品、暴飲暴食或過度工作,
我們會去做任何能夠讓我們感覺好轉的事情。
在我們失望的反彈行為底下埋藏著深沈的恐懼。
而這種恐懼和我們害怕失去愛、
害怕永遠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害怕自己會永遠孤單、
永遠得不到愛的恐懼是一樣的,它也和我們覺得自己被遺棄、
永遠不會得到擁抱、永遠不會得到支持時恐懼是一樣的。
只是在被剝奪的經驗裏,這些感覺的程度比較輕微,
而出現的頻率比較多。當我們感到被剝奪的時候,
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釋放出早期的經驗,
而這些經驗往往有著讓人難以忍受的痛苦與恐懼。
所以,除非我們了解這些引發出我們深沈恐懼的情境
其實有著極度的重要性,否則我們將難以忍受這些自己感受到的恐懼與痛苦,也會難以待在當下去感受這些情境所帶來的恐慌。我們需要看到這些經驗的寶貴之處,
以便能夠承受它們與經歷它們。
當我們今日的生活呼應到我們童年時期深埋的創傷,
也就是童年時沒有得到愛的經驗與失望時,
被剝奪的感覺就會出現。
從某種程度說來,我們每個人在生命早期的時候
都曾經感受到被遺棄的感覺,
或許是父母在我們幼年時離開家所引起,
或許是父母在身體、情緒層面上無法陪伴我們,
或者是我們覺得被忽視、覺得父母並不想要我們,
或是覺得自己被迫承受了許多的期待與要求。
會造成一個人感受到被遺棄的事件有許多種。
這種被遺棄的創傷常常是來自於童年時期沒有得到
適當的保護、照顧、了解、擁抱、注意、支持與引導。
然而,沒有人擁有一個完美的童年,
就算我們得到了一個完美的照顧,
我們仍然會感受到內在空虛,
而這份空虛也是我們必須自行面對的。
此外,當我們必須離開母親的子宮,
還有稍後我們又必須和母親脫離的這種情況
也會造成我們被剝奪與被遺棄的經驗。
當我們逐漸長大之後,我們通常會把這些
被遺棄的傷痛與恐懼埋藏起來,
直到我們允許自己去親近另外一個人的時候,
這些感覺才又會浮現出來;也是在這個時候,
我們才真正開始進入“被遺棄與被剝奪的靜心”。
當我們面對被剝奪所帶的挫折、恐慌或被遺棄的痛苦時,
我們很容易會迷失在苦澀、憤怒與絕望當中,
再不然就是內在抑制著能量與怒火,掉進深沈放棄的空間,
或是掉進嚴重的憂鬱裏。
在情緒上,我們如果不是刻意降低自己情緒的強度、
壓抑自己的情緒,就是會感受到強烈的憤怒與怨恨。
然而,讓我們自己深刻地保持著覺知、感受,
去註意是哪些經驗造成我們童年時期被剝奪、
被遺棄的感覺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同時,我們也需要了解這種經驗不只是心理上的事件,
它也會帶領著我們來到自己的靈魂深處,
幫助我們向整個存在敞開。
當然,如果童年時的情緒上的被剝奪感越多,
這個面對與處理被剝奪、被遺棄的過程也會變得越困難,
但是根據我們的經驗,每個人都曾經經驗過這樣的傷痛與驚懼。
而且,這些被剝奪、被遺棄的經驗沒有什麽不對,
它們其實是一個必要的入口,
讓我們能夠直接與存在有所聯結,
領悟到自己其實正受到存在的擁抱與照顧,
同時去感受到伴隨著這份領悟而出現的信任。
內容節選自《真愛的旅程》
作者:克裏希那南達&阿曼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