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现代大学之父威廉·冯·洪堡曾说:存在的目的就是“在生命最广泛的体验中,提炼出智慧。”“生命只有一座要征服的高峰——设法体验一切身为人的感觉。”
如果人类找不到生命意义更好的答案,那么存在本身或许就是最好的意义。个人很赞同洪堡的说法,同时认为,在生命的旅程中“设法体验一切身为人的感觉”,即是生命中要进行各种不断的“探险”。
有探险家说,探险最吸引他的是能够在地图的空白之处填上内容。他说的只是一种表象。 探险的方式和内容是多样的,不限于狭义的探险行为。更不单是在地图的空白之处填上内容,而毋宁是在生命本身需要填白之处进行充实。登山家、航海家、航天人的行为固然是探险。寻常人的每一次出走和旅行,每一点新的拓展与尝试亦是探险。杨绛笔下与钱钟书饭后外出散步也可被称为探险。
事实上,探险可以看作是人类生物学意义上的一种遗传,是生命内在的必要要素。从某种角度讲,人类的进化史就是一部生命的探险史。每一个生命来到这个星球都是在经历一次无法回逆的探险之旅,从出生到灭亡。存在的意义便是在不断探险的过程中求得自我的实现与超越。
生命的初级阶段,无不是在向外探险求生。从脱离母体呱呱坠地的第一声啼哭,到咿呀学语、蹒跚走路;从对什么都好奇、猫狗都不待见的讨人厌嫌,到上学就业与父母亲人渐行渐远;从成家立业、奋斗打拼,到有老有小、责任承担。待到激情慢慢退去,点点看透人生真相,生命开始郑重收敛,逐渐转向内部。这自我内部的探险,更如拨丝破茧,将自己在过往与本我之间一点点撕裂、修复,最终达到身、心、灵的最大统合。过程中的痛楚、收获与体验毫不亚于外部的探险。
探险是向未知与不确定的一次次进发,是满足好奇心,催生创造性,向生命不断注入新力量,获取幸福快乐的必要源泉。失去探险的生命充满顾惧、停滞不前,无法得到应有的力量与绽放、厚重与丰富。暮年终将抱憾。
生命的每一面都是探险。
事业上的探险是不断开创进取,不停留于现状。当失去了创造与提升空间,演化为重复循环的单一谋生手段,就会感到焦虑惶恐,需要进变。
智识上的探险是在求知欲主导下不断充实更新头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读书,不行走,不思考,也便无法继续觉醒、明悟。
情感上的探险是基因冲动下对心仪对象生出欢喜好奇之心,因而去亲近、了解与融合。发现与己不合,或无险可探失去吸引,便最好一别两宽。
趣味上的探险是日常生活调剂的一味良药,是投入到新鲜和好玩儿之中的开心喜乐。失去了对趣味性的探险体验,生命也不再可爱新鲜。
爱情和婚姻家庭上的探险是对人类现今最大的考验。有说“爱的存在只有一个证明,那就是双方联系的深度和每个所爱之人身上的活力和生命力。这也是我们所能看到的爱的唯一成果。”而我同时认为,活力与生命力不仅是爱的成果,更是爱的理由与源泉。开放的社会状态下,两个人若想成为长久婵娟的理想伴侣,需要持续的共同成长与势均力敌。不可失却的便是个体的自我探险,二人的共同探险和相互探险。否则,爱情终将熄灭。婚姻家庭久之也更多成为一种习惯了的形式,乃至负担。
人生永远在路上,没有什么时候不在经受考验。可以调整停歇,却无法一成不变。当生活陷入困境或谜团,首先要检视自己是否已经失去了探险的意识与勇气。如果是,那么就必须选择突破与改变,继续上路接受挑战。只是探险要尽量向对的方向,需要妥协和度量。
生命不同,完成的方式也不同。只要在探险中不断成长,便是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