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山是日本著名“秋山木工”的创办人,1971年创办,从1个人到34名工匠,年产值10亿日元。秋山木工为客户定制一流的,能让客户使用数百年的家具,他们的家具出现在所有日本最高规格的场所,而真正意义的“产品”,应该是为日本和世界,输出”一流的工匠大师”。秋山大师生于1944年,赶上了最后一波师徒制的尾巴,作为一个自认为毫无天赋的普通人,他在师徒制的磨砺下,成长为当代大师,他总结并创立了一套培育一流人才的育成法则--“匠人须知30条”,有效的磨练心性和品格,唤醒每个人体内的一流精神。
秋山木工的学徒周期是8年,从进入学校,弟子不论男女,需要剃光头发,杜绝恋爱(一旦发现即刻退学),拒绝手机交流(回归书信交流),大家同吃同住,有些长年苦修的感觉,又有些大家庭的责任与温暖。秋山认为,任何一个大师的形成,都需要心无旁骛的聚焦,以及对父母,对家人的感恩与责任。专注与感恩,是持续的动力与能量,绵绵不断的对自身成长的追求与坚持,并专注于对于技艺的提升,如此这般坚持下来的人,想必能成为大师的可能总是很大的吧,这可能也是为什么秋山能培养出10个以上超越自己能力与高度的弟子,并形成一种正在影响日本新一代及世界的日本精神。
秋山木工的师徒条例中,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反思的,如:
1、不能正确、完整进行自我介绍者不予录取:所有秋山的弟子都不断练习能在1分钟内讲清楚自己,而且非常有意思,总结看来,其实要讲明白的是:我是谁?我要去哪里?,试想,当一个人不断的清楚自己是谁和要去哪里的时候,用岁月进行的磨砺就是“如何去”;
2、进入工作场合,必须先是一个开朗的人:这里的开朗,秋山认为是让人试着放弃自尊和矜持,让自己“变傻”一次,而变傻的关键,是要坦率、谦虚、腾空脑袋、听别人讲话,看别人做事。 这样谦卑的心态,是决定一个人进入任何“场”时的定位与开放度,与“结果”有着致命的关联;
3、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不让周围人变焦躁的人:那些让周围的人变得焦躁的人,多半是习惯以自己为中心、不会考虑别人感受的人。
可以说《匠人精神》是日本工匠大师秋山利辉之“哲学”与“实学”之作,如果说稻盛和夫的哲学与实学(活法/干法/阿米巴)是企业界遵从之标准,那么匠人精神应该是当代工匠/产品精神遵从的榜样。而二者之间,在我观察,共性都在于对“心性”的提升与打磨 。对人之塑造与发展,重于对事的传授,如同秋山之说“70%用来培育人的品格,30%用来传授技艺”,而要想成为一流的工匠,必须拥有一流的品格。
在创盟稻盛和夫学习之后,逐步对日本文化对人的塑造,以及对世界带来的影响感到好奇。这些精神气在这些作品中反复被归纳为日本精神,而寻根溯源,其根源竟都是中国之国学,在日本这个岛国得到了极好的实践与坚持,我想,这中间有许多值得国人,以及自身反思之处。
每一种精神,都需要有那种毅然默然坚持几十年,上百年,这种一针到底的磨砺,在岁月之后,都会有种折射人性的光辉,宁静的、厚重的、沉着的、大爱的,无法定义的,却深远的影响着更多的人,更多愿意完善自我,建设世界的人。
一个拥有一流心性的人,无论在什么领域,都能,以及才能做出一流的事业。
每一个想追求自我实现或者“成功”的人,当我们意识到成长其实本质来说是个主观因素的事情,可能就会更耐心,没有那么急于求成,都会更深层次的正心与诚意的观照自己的“心性”,这当中,急不得,也容不得半分虚假,我们只能诚实的面对自己,是否真的利他、谦卑与专注,而我们的心性水平,才是真正决定我们人生与事业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