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在这个地球上,大可见天地,小可觉呼吸,外可知万物,内可感心思。天与地、呼与吸、大与小、内与外、心与物,都是相对概念。可以说人类的思考离不开相对概念。那么,我们可以从相关的思想文字中,归纳总结出相对思维。
相对思维由相对概念和相互关系组成,是一种建立在相对的两端上,论述两端之间的关系的思维方式。
例如《道德经》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其中“有无”、“难易”、“长短”是相对概念,“相生”、“相成”、“相形”是相互关系。人们通常说的讲道理,所谓的道理,主要就体现在这种相互关系上。
又,“长短相形”是落在感知上,可以直接感觉得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则是落在理知上,需要思考才能明白。一般而言,理知比感知更抽象,理知是从感知中升华总结出来的,因而理知的概念所涵盖的范围更广。那么明白了理知的概念之后,就容易从理上贯通感知的概念,也就可以执简驭繁了。
粗略地列出一些相对概念和相互关系如下:
相对概念:阴阳、始终、动静、有无、隐显、本末、是非、真假、难易、成败、得失、虚实、强弱、善恶、美丑、大小、多少……
相互关系:相生、相对、相变、相反、相成、相异、相同……
所要注意的是,对于相互关系的描述,不仅仅局限于“相”字加上某个字。这种相互关系是开放的,重点在于其中的理,文字的形式则是次要的。而且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一对相对概念的相互关系不是唯一的。例如,有无可相生,也可相成;难易可相成,也可相生。
构成相对思维的关键在于组合。一对相对概念可以与一种相互关系组合,也可以与多种相互关系组合。当我们认识到相对概念之间可以有多种相互关系时,那么每增加一种相互关系,就可以相应地多思考一个层次或一个方面的理。例如下图:
这是有无与相生、相对、相变的组合。表示了有与无之间的三个方面的关系。那么我们的思维就由:
有无相生。
进入到:
有无相生、有无相对、有无相变。
于是也就由简单的、浅表的思考进入了复杂的、有深度的思考。当然,有无之间的关系还有很多种,这个例子只讲了最主要的三种关系。
很多人在学习和参悟三晳时,不知道从哪里开始,难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相对思维是运用三晳进入常规思维中总结出来的。可以衔接常规思维与三晳思维,让人们认识和理解相对,然后建立对待思维,最后再融会贯通三晳的生灭和变化这两个晳理,建立三晳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