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雷家林诗歌集录五》
(当年)当年征战几人还,白骨流魂落异乡,沙土野草萦绕处,曾是繁华宫殿上。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战后凄凉、沧桑的画面,透露出对过往繁华与战争残酷的深刻反思。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首句“当年征战几人还”,直接点出了战争的残酷性。这里的“当年”指的是过去的某个时期,而“征战”则代表了战争。诗人用“几人还”来反问,表达了在战争中,能够活着回来的人寥寥无几,大多数人都战死沙场,再也无法回到家乡。
第二句“白骨流魂落异乡”,进一步描绘了战争的悲惨后果。这里的“白骨”指的是战死者的遗骸,“流魂”则象征着他们无法安息的英灵。这些英勇的战士们,他们的身体和灵魂都留在了异乡的土地上,再也无法回到自己亲人的身边。
第三句“沙土野草萦绕处”,诗人用“沙土”和“野草”来描绘战后的荒凉景象。这些曾经繁华的土地,如今只剩下满目的沙土和肆意生长的野草,它们萦绕在每一处角落,仿佛在诉说着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最后一句“曾是繁华宫殿上”,诗人用“曾是”来对比过去的繁华和现在的荒凉。这里的“繁华宫殿”代表了过去的辉煌和繁荣,但如今这一切都已被战争摧毁,只剩下残垣断壁和无尽的哀伤。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战后凄凉、沧桑的画面,表达了对战争残酷的深刻反思和对过去繁华的无限怀念。它提醒我们珍惜和平,铭记历史,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书中)书中生出颜如玉,十年寒窗终有属。人间俗客无此福,书生仙子白玉珠。
这首诗赞美了书生的勤奋与收获,以及他们与众不同的气质和福分。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书中生出颜如玉”,这句话用“颜如玉”来比喻从书中获得的知识和智慧如同美玉一般珍贵。它表达了书籍对于书生的滋养和塑造作用,使他们在精神上变得丰富和美好。
“十年寒窗终有属”,这句话强调了书生经过长期刻苦学习后终会有所成就。这里的“十年寒窗”代表了长时间的努力和坚持,而“终有属”则预示着他们的付出最终会得到应有的回报。
“人间俗客无此福”,这句话将书生与普通的“人间俗客”进行对比,突出了书生的独特之处。它表达了普通人难以享受到书生那种通过读书获得的精神富足和内心宁静。
“书生仙子白玉珠”,这句话进一步赞美了书生的气质和品格。将书生比作“仙子”,并用“白玉珠”来象征他们的纯洁和高贵,强调了书生在精神层面的超凡脱俗。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赞美了书生的勤奋、智慧和独特气质。它表达了书籍对于个人成长和精神提升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强调了长期努力和坚持的价值。
(秋菊)万类凋零寒霜天,秋菊呈祥满人间。一扫蕭瑟枯寂气,满庭芳里信步闲。
这首诗赞美了秋菊在寒霜天中独自绽放的美丽与祥瑞,为人间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万类凋零寒霜天”,首句描绘了秋季的萧瑟景象,万物凋零,寒霜降临,自然界呈现出一片肃杀之气。这种描绘为秋菊的出场铺垫了背景,突出了其在逆境中的坚韧与独特。
“秋菊呈祥满人间”,次句笔锋一转,将焦点投向了秋菊。在万物凋零的秋季,秋菊却独自绽放,如同祥瑞之兆,为人间带来了生机与希望。这里的“呈祥”二字,赋予了秋菊以吉祥、美好的寓意。
“一扫蕭瑟枯寂气”,第三句进一步强调了秋菊的积极作用。它的绽放不仅为自然界增添了一抹亮色,更仿佛有魔力一般,一扫秋季的萧瑟与枯寂,使得整个环境都变得生动起来。
“满庭芳里信步闲”,末句将场景拉近,描绘了诗人在满庭芳香的秋菊中悠闲漫步的情景。这里的“信步闲”三字,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愉悦与自在,也进一步凸显了秋菊带来的美好氛围。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秋菊在寒霜天中独自绽放的景象,赞美了其坚韧不拔、为人间带来生机与希望的美好品质。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秋季的独特感受与喜爱之情。
(鼓浪屿)榕树千年老苍枝,落地长须旧雨时。僧门相伴日月光,海风激荡鼓浪屿。
这是一首描绘鼓浪屿榕树及其周边环境的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榕树千年老苍枝”,直接点出了榕树的古老与苍劲。千年老树,枝繁叶茂,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和生命的顽强之感。
次句“落地长须旧雨时”,形象地描绘了榕树的气根落地生根的景象,如同长须一般。同时,“旧雨时”也暗含着岁月的流转和时光的沉淀。
第三句“僧门相伴日月光”,将榕树与僧门相联系,赋予了它一种超脱世俗的韵味。日月光辉的相伴,更显得榕树的孤独而崇高,仿佛是与世无争的智者。
末句“海风激荡鼓浪屿”,将视角拉远,展现了鼓浪屿的海风激荡、波澜壮阔的景象。这与前面的榕树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动一静,相得益彰。
整首诗通过描绘榕树的形象,展现了鼓浪屿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气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和对生命的敬畏。榕树作为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和生命的顽强。而鼓浪屿的海风,则如同生命的激荡,永不停歇。
(佛祖)庄严我佛名如来,西天降向东土台。慈悲为怀度世人,莲花馨香遍地开。
这首诗是对佛祖如来的赞颂,充满了深厚的宗教情感和美好的寓意。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解读:
首句“庄严我佛名如来”,直接点明了诗的主题,即庄严伟大的佛祖,其名号为“如来”。这里的“如来”是佛祖的尊号,寓意着“如实而来”,代表着佛祖的真实无妄和慈悲智慧。
次句“西天降向东土台”,描述了佛祖从西天极乐世界降临到东土(即人间)的情景。这既体现了佛祖的广大无边,也寓意着佛法从西天传入东土,为众生带来光明和希望。
第三句“慈悲为怀度世人”,强调了佛祖的慈悲心怀。佛祖以慈悲为怀,广度世间众生,使他们脱离苦难,得到解脱。这是佛祖的伟大之处,也是佛教的核心精神。
最后一句“莲花馨香遍地开”,用莲花来象征佛法和佛祖的纯洁与高尚。莲花在佛教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代表着清净、无染和觉悟。这里的“莲花馨香遍地开”寓意着佛法的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使得世间充满了清香和祥和。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赞颂佛祖的庄严、慈悲和广大无边,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的深厚情感和美好祝愿。它寓意着佛法的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为世间带来光明和希望。
(红豆)相思红豆挂满枝,忍折一枝遗所思。春来南国多芳草,王孙多作故园诗。
这是一首充满相思与怀旧之情的诗。我们可以逐句进行解析:
“相思红豆挂满枝”:红豆,在这里作为相思的象征,挂满了枝头。红豆的鲜艳红色,如同深深的思念之情,浓郁而热烈。
“忍折一枝遗所思”:诗人虽然心中满是对某人的思念,但却忍心折下一枝红豆,想要将其赠予所思之人。这一行为,既表达了诗人对这份相思的珍视,也透露出一种无奈和遗憾。
“春来南国多芳草”:春天来临,南国大地充满了生机,芳草萋萋。这一句既描绘了春天的美景,也暗含了诗人对故园的深深怀念。
“王孙多作故园诗”:王孙,这里可能指的是诗人自己,也可能指的是那些同样怀有思乡之情的游子。他们纷纷创作诗歌,来表达对故园的思念和眷恋。
整首诗以红豆为引子,引发了诗人对所思之人的深深怀念,同时,春天的南国景色又勾起了他对故园的无限思念。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是一首典型的表达相思与怀旧之情的佳作。
(五古)长沙人纷然,莺燕满道边。旧时贾谊居,古井映汉月。
这首五言古诗描绘了长沙的繁华景象与历史底蕴,非常生动。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长沙人纷然,莺燕满道边。”
首句以“长沙人纷然”开篇,直接展现了长沙的繁华与喧嚣。人群纷扰,热闹非凡,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接着,“莺燕满道边”一句,通过描绘道路两旁莺歌燕舞的情景,进一步增添了长沙的生机与活力。莺燕的欢快歌声和翩翩起舞的姿态,仿佛也在为这座城市的繁华而欢歌。
“旧时贾谊居,古井映汉月。”
后两句则笔锋一转,将读者带入了长沙的历史深处。“旧时贾谊居”一句,提到了西汉时期的著名政论家、文学家贾谊。他曾被贬至长沙,其故居成为了长沙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这句诗不仅让人想起了贾谊的才华与遭遇,也让人对长沙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古井映汉月”一句,更是充满了诗意与想象。古井作为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映照着汉代的月光。这月光不仅照亮了古井,也照亮了长沙的历史与文化。这句诗通过古井与汉月的意象,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悠远而深邃的历史时空。
总的来说,这首五言古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长沙的繁华景象与历史底蕴。通过人群、莺燕、贾谊故居、古井与汉月等意象的巧妙组合,展现了一个既充满生机与活力,又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长沙。
(天荒)天荒地老云色浓,日光穿透古沙中。当年此处繁华影,洗尽还存一天真。
这是一首充满诗意与怀旧情感的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解读:
“天荒地老云色浓”:开篇便描绘了一幅天地苍茫、云色浓厚的景象,给人一种时间漫长、空间辽阔的感觉,仿佛自古以来这片土地就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变迁。
“日光穿透古沙中”:随着日光的穿透,古沙中的景象逐渐显露。这里的“古沙”可能寓意着历史的沉淀和时间的流逝,而日光的穿透则象征着对历史的探寻和对过往的追忆。
“当年此处繁华影”:诗人回忆起当年此处的繁华景象,或许是一个曾经的盛世,或许是一个过去的文明,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洗尽还存一天真”:尽管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变迁,但在这片土地上,仍然保留着一份天真和纯真。这份天真可能是对过去的怀念,也可能是对未来的憧憬,它如同一片净土,让人心生向往。
整首诗通过描绘天地的苍茫、历史的沉淀以及繁华与天真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期许。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感慨。
南山种菊还酿酒,青山浑如旧。菊花满头插,登峰望四隅,风高九月秋。遥思千里博诗友,行役四处走。茱萸草芊芊,云淡风轻,诗酒香弥久。(醉花阴-重阳)
南山种菊还酿酒,青山浑如旧。菊花满头插,登峰望四隅,风高九月秋。遥思千里博诗友,行役四处走。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秋日登高远望、思念远方诗友的生动画面。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详细解析:
“南山种菊还酿酒,青山浑如旧。”
这两句开篇即点明了地点和人物的活动。南山上,有人种植菊花并酿酒,周围的青山依旧如故,没有因为人的活动而改变。这里,“种菊”和“酿酒”都是典型的文人雅事,透露出主人公的闲适与高雅。
“菊花满头插,登峰望四隅。”
接着,主人公将菊花插满头,登上山峰眺望四周。这一行为不仅展示了主人公的洒脱不羁,也寓意着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高远境界的向往。
“风高九月秋。”
这一句简短而有力,点明了时节——九月的高秋,风高气爽。这也为整首词增添了一份秋日的清凉与高远之感。
“遥思千里博诗友,行役四处走。”
最后两句,主人公的思绪从眼前的秋景转向了远方的诗友。他思念着那些千里之外的博学多才的诗友,而自己则因为行役(可能是指游历或公务)而四处奔波。这里,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与自身的漂泊之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透露出他对文学和友情的深深眷恋。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描绘秋日登高远望的场景,表达了主人公对自然的热爱、对高远境界的向往以及对远方诗友的深深思念。同时,也透露出主人公自身的闲适、高雅与漂泊之态。整首词意境高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秋日思乡怀友之作。
(红豆)两岸翠屏秀如画,漂然赏景醉烟霞。南国幽泉多奇异,相思红豆一树挂。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南国风光,其中融入了相思红豆的元素,使得景色之中更添几分情意。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两岸翠屏秀如画”,以“翠屏”喻指两岸青山,形容其秀美如画,为全诗铺设了一个如诗如画的背景。接着,“漂然赏景醉烟霞”一句,通过“漂然”一词,展现了诗人沉醉于这美景之中的心境,仿佛与烟霞共舞,飘飘欲仙。
后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南国的独特风情。“南国幽泉多奇异”,突出了南国幽泉的奇异之处,为这美景增添了更多的神秘和魅力。而“相思红豆一树挂”则巧妙地引入了相思红豆这一意象,使得整首诗在描绘美景的同时,也蕴含了深深的情感。红豆在这里不仅是自然之景的一部分,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寓意着相思和怀念。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南国风光图,并在其中融入了相思红豆的情感元素,使得整首诗既有景色的美感,又有情感的深度。
(小僧)一尘不染是清凉,石上小僧木鱼响。鸿雁遥闻莲声音,惆怅无心仍欲南。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又略带忧郁的场景,主要围绕“小僧”与“鸿雁”两个元素展开。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一尘不染是清凉”,用“一尘不染”来形容环境的清净与心灵的纯净,带给人一种清凉、宁静之感。这既是对小僧所处环境的描写,也是对小僧内心世界的赞美。
次句“石上小僧木鱼响”,进一步描绘了场景:小僧坐在石头上,敲击着木鱼,发出清脆的响声。这一细节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感,也暗示了小僧的修行生活与内心的平静。
第三句“鸿雁遥闻莲声音”,引入了新的元素“鸿雁”与“莲声音”。鸿雁在远方听到了莲的声音,这一设定带有一种寓言色彩,暗示着即使身处远方,也能感受到某种美好的召唤或启示。
末句“惆怅无心仍欲南”,表达了鸿雁的内心世界:它虽然感到惆怅,但并没有明确的目标或欲望,只是本能地想要向南飞去。这里的“无心”既指鸿雁的无意识、无目的,也隐含了一种超脱世俗、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小僧与鸿雁两个形象,展现了一种宁静、纯净而又略带忧郁的氛围。它表达了作者对内心清净与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淡淡惆怅与探索的渴望。
(一弄)一弄一清响,一水激一江。一鸿一目送,一年一秋凉。
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意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自然与时光流转的画面,每句都蕴含了深刻的意境和美感。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一弄一清响”,这里的“弄”可以理解为拨弄琴弦的动作,也可以引申为自然的某种触动或变化。每一次轻微的拨弄,都带来一阵清脆的响声,如同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蕴含着独特的韵律和节奏。
“一水激一江”,一滴水的激荡可以引发整条江的涌动。这既表现了自然界的微妙联系,也寓意着个体对整体的影响,每一个小小的行动都可能引发更大的变革。
“一鸿一目送”,一只鸿雁的飞翔,引得人们目光的追随。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也象征着对远方、对梦想的向往和追求。目送鸿雁,也是目送流逝的时光和心中的思绪。
“一年一秋凉”,时间的流转带来了季节的更迭,一年又一年,秋天总是带着凉意悄然而至。这既是对自然规律的描绘,也寓意着人生的无常和岁月的更迭,提醒我们珍惜每一个当下。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时光和生命的深刻感悟。它告诉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珍惜,因为正是这些细微之处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世界和人生。
(白蛇)仙山孤寂人间暖,凡尘痴爱不言悔。西湖烟雨皆作证,不愿轮回随郎归。
《白蛇》情感解析
-仙山孤寂,人间温暖
仙山虽孤寂,但人间有温暖情感。白蛇选择人间,体现对情感的追求。
-凡尘痴爱,不悔选择
白蛇在凡尘中体验痴爱,即使面临困难,亦不言悔。
-西湖烟雨,爱情见证
西湖的烟雨作为背景,见证了白蛇与许仙的爱情故事。
-不愿轮回,随郎而归
白蛇表达深情:不愿再入轮回,只愿随许仙共度此生。
此段文字深刻描绘了白蛇的情感世界,从仙山的孤寂到人间的温暖,从痴爱的不悔到西湖烟雨的见证,再到不愿轮回的决心,展现了白蛇对爱情的执着与追求。
(兰花)空谷佳人散幽馨,孤高不与众芳群。沅澧四野清逸处,屈子流风至今新。
这是一首赞美兰花的诗,诗中描绘了兰花的孤高、清雅,以及其与屈原文化的深厚联系。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空谷佳人散幽馨”:
“空谷佳人”形象地描绘了兰花生长在幽静的山谷之中,宛如一位佳人。而“散幽馨”则表达了兰花散发出的幽香,这种香气清幽而深远,给人以高雅之感。
“孤高不与众芳群”:
这句诗进一步强调了兰花的孤高之态。它不与其他的花朵争艳,而是独自挺立,展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这种孤高并非孤傲,而是一种超脱世俗、追求高雅的精神境界。
“沅澧四野清逸处”:
“沅澧”指的是沅水和澧水,这两条河流流经的地区是屈原的故乡。这里用“沅澧四野”来指代屈原的故乡及其周边的广阔地域。而“清逸处”则强调了这一地区的清幽和逸致,与兰花的品质相呼应。
“屈子流风至今新”:
这句诗将兰花与屈原的文化联系在了一起。屈原是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他的诗歌和才华被世人所赞誉,而他的流风余韵也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这里用“屈子流风至今新”来表达屈原的精神和文化影响如同兰花一样,历久弥新,永远散发着清新的气息。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赞美兰花的孤高、清雅和与屈原文化的深厚联系,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质和悠久文化的崇敬之情。
(画里)画里江山醉朦胧,山涧清溪小舟横。渔樵相对认空花,白云飘渺梵境中。
画里江山如诗如画,展现朦胧之美
江山之美:画中的江山景色朦胧而醉人,山涧清溪流淌,小舟悠然横卧,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
渔樵生活:渔者和樵夫相对而坐,仿佛在欣赏这空幻如花的美景,他们的生活与这江山景色融为一体,显得和谐而自然。
白云梵境:白云飘渺,如同仙境一般,给这幅画增添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息,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梵境之中。
这首诗以画为题材,通过描绘画中的江山景色和渔樵生活,展现了一种朦胧而醉人的美,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和追求。1
(咏竹)霜菊本不畏西风,竹玉还把秋芳护。潇潇清风溢一处,无有众芳可相妒。
这是一首咏竹的诗,诗人借竹言志,表达了对竹子坚韧不拔、高洁品质的赞美。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首句“霜菊本不畏西风”,诗人以霜菊为引子,指出它本就不畏惧西风的侵袭。这里,霜菊的坚韧形象为后文竹子的描绘做了铺垫。
次句“竹玉还把秋芳护”,诗人将竹子比作“竹玉”,形象地描绘了竹子的高洁和坚韧。同时,“还把秋芳护”一句,进一步强调了竹子在秋天依然能够保持其芳华,不受季节更替的影响。
第三句“潇潇清风溢一处”,诗人用“潇潇清风”来形容竹子所处的环境,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而“溢一处”则表达了这种清新气息弥漫四周,使得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
末句“无有众芳可相妒”,诗人指出,竹子以其独特的品质和魅力,使得其他的花卉都无法与之相比,更无法产生嫉妒之心。这里,诗人再次强调了竹子的高洁和独特。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竹子的坚韧、高洁和独特魅力,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赞美之情。同时,诗人也借竹言志,表达了自己追求高洁品质、不畏艰难困苦的人生追求。
(罗浮)罗浮山涧浮暗香,风动满天弥馨芳。春信飞来南国雨,岭南已是绿盈江。
这首诗描绘了罗浮山的美丽景色,以及春天带来的生机与活力。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罗浮山涧浮暗香”,以“暗香”形容山涧中不易察觉却持续存在的香气,给人一种神秘而幽静的感觉,仿佛这香气是从山涧的深处悠悠浮出,引人遐想。
次句“风动满天弥馨芳”,进一步描绘了风的吹动使得香气弥漫整个天空,使得整个罗浮山都充满了芬芳的气息。这里的“弥馨芳”不仅强化了香气的浓郁,也表现出春风的温柔与和煦。
第三句“春信飞来南国雨”,以“春信”喻指春天的到来,带来了南国的雨水。这里的“飞”字,生动地表现了春天迅速而活跃地到来,给大地带来了生机。
末句“岭南已是绿盈江”,描绘了岭南地区在春天的景象,江水因两岸绿植的倒映而显得绿意盈盈。这里的“绿盈江”不仅表现了春天的生机盎然,也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罗浮山春天的美丽景色,以及春天给大地带来的生机与活力。诗人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充满芬芳与绿意的世界之中。
峥嵘西山高插天,飞鸟难度白云间。白虎兵气弥塞地,满岗蔓草萦骨前。古时明月今时雪,茫茫万古不磨灭。武穆诗风照贺兰,山石巍巍夕阳血。(咏贺兰山)
峥嵘西山高插天,飞鸟难度白云间。白虎兵气弥塞地,满岗蔓草萦骨前。古时明月今时雪,茫茫万古不磨灭。武穆诗风照贺兰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而又带有些许苍凉之感的画面,同时也融入了对历史的深刻感慨和对某位历史人物(可能是指岳飞,因其别名为武穆)的赞美。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解读:
首句“峥嵘西山高插天,飞鸟难度白云间”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西山的巍峨高耸,连飞鸟都难以穿越其间的白云,突出了自然之壮美与险峻。
接着,“白虎兵气弥塞地,满岗蔓草萦骨前”则可能是在借自然景象抒发对战争或历史事件的感慨。白虎象征着兵戈之气,弥漫大地,而满岗的蔓草则似乎在诉说着往昔的战事和牺牲,给人一种沉重与悲凉之感。
“古时明月今时雪,茫茫万古不磨灭”两句则表达了时间的流转与历史的永恒。无论是古时的明月还是今时的雪,都是时间的见证者,而它们所照耀或覆盖的历史,则是永远不会磨灭的。
最后,“武穆诗风照贺兰”一句则是对历史人物的赞美。武穆很可能是指岳飞,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抗金将领和诗人。他的诗风被用来照耀贺兰(可能指代某一地方或象征),寓意着他的精神和才华被世人所铭记,永远照耀着人们的心灵。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抒发历史感慨和赞美历史人物,展现了诗人对壮丽自然的敬畏、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英雄人物的崇高敬意。
(秋色)浴于金波与麦浪,秋高云淡天碧蓝。芳心喜气看秋成,枫飘雁飞桂子香。
一毛驴,一老头,形影相依西北走。披星戴月风尘久,归来还饮高梁酒。 (潇湘神-西北风情)
描绘西北风情
-毛驴老头形象:
一毛驴,一老头,形影相依。
形象刻画,相依为命,情感深厚。
-西北行走艰辛:
披星戴月,风尘仆仆。
行走艰辛,历经风霜,体现坚韧。
-归来饮酒习俗:
归来还饮高梁酒,习俗展现。
西北风情,饮酒文化,生活常态。
此段文字通过描绘毛驴与老头的相依形象,展现了西北人民与动物的深厚情感。同时,通过披星戴月、风尘仆仆的行走描绘,体现了西北行走的艰辛和人民的坚韧不拔。最后,归来饮高梁酒的习俗,展现了西北独特的风情和饮酒文化,使整段文字充满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风正寒,叶已枯,离人触影伤,风华三月当摧残,荣华本是空一场,潜鱼亦断肠。曾忆前,舞风裳,十里溢清香,三界佛光禅心意,藕丝一样剪还难,尘心当洗光。(晚荷)
风正寒,叶已枯,离人触影伤,风华三月当摧残,荣华本是空一场,潜鱼亦断肠。曾忆前,舞风裳,十里溢清香,
这段文字充满了诗意与哀愁,描绘了一幅秋日离别的凄美画面。以下是对这段文字的解读和扩展:
风正寒,叶已枯,离人触影伤。秋风瑟瑟,寒意渐浓,树叶枯黄,纷纷飘落。离别的人儿,触景生情,望着自己的影子,心中满是伤感。
风华三月当摧残,荣华本是空一场。春天的繁华美景如今已遭受摧残,那些曾经的荣华富贵,到头来只不过是一场空幻。这句话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幻莫测。
潜鱼亦断肠。连深潜水中的鱼儿也仿佛感受到了这份哀伤,心中断肠。这进一步渲染了整段文字的悲凉氛围。
曾忆前,舞风裳,十里溢清香。回想起从前,那时风裳飘舞,十里之内都弥漫着清香。这描述了过去的美好时光,与现在的凄凉形成鲜明对比。
整段文字通过描绘秋日的萧瑟景象和回忆过去的繁华,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哀愁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它提醒我们珍惜眼前的美好,因为世事无常,荣华富贵终究只是一场空幻。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留恋。
这段文字出自哪里?
这段文字出自雷家林的诗歌集录,具体来源可能包括其个人作品集或在网络平台如百家号、哔哩哔哩等发布的诗歌集录中。这段文字以秋风、枯叶为背景,抒发了离人的哀愁与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情感深沉而富有诗意。由于诗歌的广泛传播性,这段文字也可能被其他诗歌爱好者或文学网站引用或转载。
(秋高)秋高一叶知天外,满地黄枯如泪珠。归土终究是归路,惆怅心情古无殊。
这是一首描绘秋日景象并寓含人生哲理的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秋高一叶知天外”,以“一叶知秋”的意象开篇,通过一片落叶预示着秋天的到来,同时也隐含着通过微小的事物可以洞察到更大的世界或更深的真理的意思。这里的“天外”可能既指秋天的广阔天空,也寓含着更深远的哲理或人生境界。
次句“满地黄枯如泪珠”,进一步描绘了秋日的萧瑟景象,满地的落叶如同泪珠一般,既表达了诗人对秋日衰败之景的感慨,也寓含了人生的忧伤和无奈。
第三句“归土终究是归路”,则是对前两句景象的哲理升华。落叶归根,最终化为泥土,这是自然界的循环规律,也是人生的必然归宿。诗人通过这一景象,表达了对生命终极归宿的深刻思考。
最后一句“惆怅心情古无殊”,诗人将自己的惆怅心情与古人相连,表达了这种对生命、对秋天的感慨和忧伤是跨越时空的,是古今共有的情感体验。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的景象,寓含了诗人对生命、对时间的深刻思考和感慨,表达了人生的忧伤和无奈,但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生命终极归宿的坦然接受。
(秋山)秋山林径远,幽兰空流芳。落叶怜芳草,依偎在一旁。尘心因境息,飞鸟倦还返。欣欣野人居,心远地更荒。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的山林景象,充满了静谧与淡泊的氛围。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秋山林径远”,直接点明了时间和地点,即秋天的山林和远处的小路。秋天的山林,色彩丰富而深邃,小路则蜿蜒伸向远方,给人一种幽静而深远的感觉。
接着,“幽兰空流芳”,幽兰在深秋中依然散发着芳香,但“空流芳”三字又带有一丝寂寞和无奈,仿佛这芳香无人欣赏,只能独自飘散在空气中。
“落叶怜芳草,依偎在一旁。”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落叶对芳草有着怜惜之情,仿佛不忍心看到它独自承受秋风的侵袭,于是依偎在芳草的身旁,给予它一丝温暖和安慰。
“尘心因境息”,这里的“尘心”指的是世俗的杂念和烦恼。在这幽静的山林中,人们的心灵仿佛也得到了净化,所有的烦恼和杂念都因这美好的环境而消散。
“飞鸟倦还返”,飞鸟在飞翔之后感到疲倦,于是返回了自己的巢穴。这也象征着人们在忙碌和奔波之后,渴望回到一个宁静和安详的地方,得到心灵的休憩。
最后两句“欣欣野人居,心远地更荒。”描述了野人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状态。他们欣欣然居住在这幽静的山林中,心灵得到了极大的自由和放松。而“心远地更荒”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心灵的超越和放逐,仿佛只有在这荒远的地方,人们的心灵才能得到真正的释放和升华。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山林景象和野人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宁静、淡泊生活的向往和对心灵自由的追求。
(一江)一江水,几舟船,渔光一曲令人欣。两排修篁草芊芊,桃源心境本来闲。
这首诗句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江景画面,充满了诗意与闲适之感。以下是对诗句的赏析:
“一江一江水,几舟船”,开篇即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江面景象,江水悠悠,几叶扁舟悠然漂浮,给人一种宁静与悠远的感觉。
“渔光一曲令人欣”,这里的“渔光”可能指的是渔火或渔人的光影,也可能寓意着渔人的生活状态。一曲渔歌响起,令人心旷神怡,仿佛能洗涤心灵的尘埃。
“两排修篁草芊芊”,修篁即修长的竹子,与芊芊草相结合,描绘出江边两岸的翠绿景色,既增添了画面的生机,也进一步烘托了环境的清幽。
“桃源心境本来闲”,最后一句将整幅画面升华,将这片江景比作世外桃源,心境也随之变得闲适自在。这里的“桃源心境”不仅指江景之美,更指人在此景中感受到的心灵宁静与自在。
整首诗句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描绘江景之美,传达出一种闲适自在、心旷神怡的心境。读来仿佛能让人忘却尘世烦恼,沉浸在这份宁静与美好之中。
(航天)嫦娥奔月古与今,梦想成真炎黄情。今秋桂子又飘香,疑是吴刚桂酒新。
这首诗融合了古代与现代的航天梦想,特别是与中国的嫦娥奔月传说紧密相连,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航天成就的自豪感。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解读:
“嫦娥奔月古与今,梦想成真炎黄情。”
这句诗开篇即点明了主题,将古代的嫦娥奔月传说与现代的航天梦想相联系。它表达了中国人民(炎黄子孙)对航天的向往和追求,以及梦想成真的喜悦和自豪。
“今秋桂子又飘香,疑是吴刚桂酒新。”
这句诗运用了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秋天桂花飘香的景象,并以此暗喻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时,“疑是吴刚桂酒新”一句,巧妙地借用了吴刚伐桂、嫦娥酿酒的古代传说,进一步增强了诗的意境和韵味。这里的“桂酒新”可以理解为航天事业的新成就、新突破,如同吴刚新酿的桂酒一样,令人陶醉。
整首诗既表达了对古代传说的怀念和敬仰,又展现了对现代航天事业的热爱和自豪。它巧妙地将古与今、传说与现实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韵味和审美体验。
(门对)门对青山翠竹丛,乡民闲闲浴和风。桃源世界深山处,静待夕阳照色红。
这是一首描绘乡村美景与闲适生活的门对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析:
1.首句“门对青山翠竹丛”:
“门对”二字直接描述了景象的呈现方式,即诗人或乡民的家门正对着一片美丽的自然风光。
“青山翠竹丛”则具体描绘了这片风光的景象,青山巍峨,翠竹丛生,一片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景象。
2.次句“乡民闲闲浴和风”:
“乡民闲闲”描绘了乡村居民的生活状态,他们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浴和风”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闲适的感觉,乡民们仿佛在温暖和煦的风中沐浴,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
3.三句“桃源世界深山处”:
“桃源世界”是一个典故,源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象征着理想中的避世隐居之地。
“深山处”则进一步明确了这个“桃源世界”的地理位置,它隐藏在深山之中,远离尘嚣。
4.末句“静待夕阳照色红”:
“静待”二字表达了诗人或乡民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守候。
“夕阳照色红”则具体描绘了这种期待中的美景,夕阳的余晖洒在大地上,将一切都染上了温暖的红色,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乡村的自然风光和居民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一种理想中的闲适生活。诗人运用生动的意象和丰富的色彩,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和画意的“桃源世界”。
(秦淮)流光溢彩画舫游,秦淮仍是旧时楼。今人不忆六朝事,燕子依然故巢休。
这首诗描绘了秦淮河的美丽景色和历史沧桑,充满了怀旧与感慨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流光溢彩画舫游”,以流光溢彩形容秦淮河的夜景,画舫游弋其中,如同在画中穿行,展现了秦淮河的繁华与美丽。
次句“秦淮仍是旧时楼”,指出尽管时光流转,秦淮河畔的楼宇依旧保持着旧时的风貌,仿佛历史的印记从未被抹去。
第三句“今人不忆六朝事”,表达了诗人对现代人遗忘历史的感慨。六朝古都的辉煌历史,如今却鲜有人提及,令人心生遗憾。
末句“燕子依然故巢休”,以燕子的归巢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它们依然选择在这里筑巢休憩,仿佛在诉说着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与不变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描绘秦淮河的美丽景色和对比古今人们对历史的记忆,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怀念和对现代人遗忘历史的忧虑。同时,也借燕子的归巢寄托了对故土和历史的深深眷恋。
(井岗)九江秋色琵琶行,湘赣山连古宗亲;井岗葱茏水云淡,英雄往事付夕烟。
这首诗歌颂了九江秋色的美景,以及湘赣边区的山水相连和古老宗亲的情感纽带,同时提及了井岗的葱茏山水和英雄往事。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1.九江秋色琵琶行:
“九江秋色”描绘了九江地区秋天的美丽景色。
“琵琶行”可能暗指古代文人墨客在此地游玩时,以琵琶伴奏,吟诗作画,享受秋色的美好。
2.湘赣山连古宗亲:
“湘赣山连”描述了湖南(湘)和江西(赣)两地山水相连的自然景观。
“古宗亲”则表达了这两地人民之间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宗族亲情。
3.井岗葱茏水云淡:
“井岗”可能指的是某个具体的地方,也可能是对山岗的泛指。
“葱茏”形容草木茂盛,生机勃勃。
“水云淡”则描绘了水波轻柔、云雾缭绕的宁静景象。
4.英雄往事付夕烟:
“英雄往事”指的是历史上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英雄事迹和传奇故事。
“付夕烟”意味着这些往事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去,如同傍晚的炊烟一样消散在空中。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九江秋色的美景和湘赣边区的山水相连,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和怀念之情。同时,通过提及井岗的葱茏山水和英雄往事,也展现了这片土地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一苇)一苇秋水凉,两岸枫树丹。雁过无留影,西风吹叶黄。
这是一首富有秋天意境的诗歌。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一苇秋水凉”,开篇即以“一苇”这一细微之物,引出秋水的凉意,形象地描绘了秋天的清冷与萧瑟。同时,“一苇”也寓含着渺小与脆弱的意味,与秋水的凉意相互映衬,更添一份秋的寂寥。
“两岸枫树丹”,此句将视角从水面转向两岸,以枫树的丹红为秋色添上一抹亮色。枫叶的丹红与秋水的清冷形成鲜明对比,使得秋天的景色更加丰富多彩,也寓含着生命的热烈与坚韧。
“雁过无留影”,此句以雁过无痕为喻,表达了秋天的瞬息万变与无常。雁过留声,却难留影,正如秋天的美景,虽令人陶醉,却也转瞬即逝,令人感叹时光的匆匆。
“西风吹叶黄”,末句以西风吹黄叶为结,进一步渲染了秋天的萧瑟与衰败。西风作为秋天的象征,其吹拂之下,黄叶纷飞,更添一份秋的凄凉与落寞。
综上所述,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秋天的画卷。诗中既有秋水的清冷、枫叶的丹红,又有雁过的无痕、西风的萧瑟,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又略带哀愁的秋天世界。
(红枫)满树枫叶若秋葩,霜地红云蔚丹霞。结庐枫下为爱晚,红叶浓于二月花。
这是一首描绘红枫美景的诗歌,展现了红枫的独特魅力和作者对它的深深喜爱。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首句“满树枫叶若秋葩”:
这句话用“秋葩”来比喻满树的枫叶,形象地描绘了枫叶在秋天盛开时的美丽景象。
“葩”字在此处用作比喻,表示花朵,强调了枫叶如同秋天的花朵一般绚烂。
2.次句“霜地红云蔚丹霞”:
“霜地”描绘了秋天的寒冷和清晨的霜冻,为红枫的出现提供了背景。
“红云蔚丹霞”则形容了枫叶的红艳,如同天空中的红霞,蔚为壮观。
3.三句“结庐枫下为爱晚”: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红枫的深深喜爱,以至于想要在枫树下建造小屋,以便更好地欣赏和享受这美景。
“爱晚”二字,既表达了作者对晚秋时节的喜爱,也暗含了对红枫美景的留恋。
4.末句“红叶浓于二月花”:
这句话通过对比,强调了红枫的红叶比二月的花朵还要浓艳。
突出了红枫在秋天中的独特地位,以及它给秋天带来的浓烈色彩。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红枫在秋天中的美丽和独特魅力。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红枫的深深喜爱和留恋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
(霜菊)不与百花争媚芳,凌霜素骨浸寒香。云淡淡,风轻轻,满地秋菊布色黄。
这是一首赞美霜菊的诗,描绘了霜菊不与百花争艳,独自在寒霜中绽放,散发出淡淡寒香的独特气质。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首句“不与百花争媚芳”,直接点出了霜菊的与众不同。在百花争艳的季节,霜菊并不参与其中,它选择了一个独特的时间——寒霜降临之时,来展示自己的魅力。这种不与群芳争艳的态度,彰显了霜菊的高洁和独特。
接着,“凌霜素骨浸寒香”,进一步描绘了霜菊在寒霜中的坚韧和美丽。它的“素骨”即洁白的花朵,在寒霜的映衬下更显清丽脱俗。而“浸寒香”则形象地表达了霜菊在寒冷中依然能散发出淡淡的香气,这种香气仿佛是被寒霜所浸透,更加清新宜人。
后两句“云淡淡,风轻轻,满地秋菊布色黄”,则是对霜菊所处环境的描绘。淡淡的云彩,轻轻的风,构成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秋景。而满地的秋菊,则以其独特的黄色,为这个秋天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这里的“布色黄”形象地表达了秋菊盛开时,如同将黄色铺满大地的壮观景象。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赞美了霜菊的高洁、坚韧和美丽。它不与百花争艳,却在寒霜中独自绽放,散发出淡淡的香气,为秋天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这也寓意着人们应该像霜菊一样,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逆境中依然能够展现出自己的魅力和价值。
(黄菊)燕地秋菊黄,塞鸿已飞南。高秋云景淡,天地尽清凉。
这首诗以“黄菊”为题,描绘了一幅燕地(北方地区)深秋时节的景象,通过秋菊的黄色、南飞的大雁、淡远的高秋云景以及清凉的天地,共同营造出一种深秋特有的宁静与清冷氛围。
首句“燕地秋菊黄”直接点题,指出时间和地点,同时以秋菊的黄色作为视觉焦点,引出整个深秋的画面。接着,“塞鸿已飞南”通过大雁南飞的景象,暗示季节的变迁和时间的流转,也增添了一种淡淡的离愁别绪。
“高秋云景淡”一句,进一步描绘了深秋的天空,云彩变得淡薄,天空显得高远而清澈,给人一种空旷而宁静的感觉。最后,“天地尽清凉”则是对整个深秋景象的总结,也是诗人情感的抒发,表达了在这深秋时节,天地间都充满了清凉之气,让人心生宁静与淡泊之感。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构思,成功地捕捉到了深秋时节的独特韵味,也传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宁静致远的心境。
(石径)石径生荫凉,秋树拥两旁。西湖潭印月,满湖生清寒。
这是一首描绘秋日西湖边石径与湖景的诗歌。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石径生荫凉”,直接点出了石径的特点,即在秋日的阳光下,石径上却生出了荫凉之感,给人一种清爽宜人的感觉。
次句“秋树拥两旁”,进一步描绘了石径两旁的环境。秋日的树木郁郁葱葱,仿佛簇拥着这条石径,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立体。
第三句“西湖潭印月”,将视角从石径转向了西湖。西湖的潭水深邃,映照着天上的月亮,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这里的“印月”二字,既写出了月光的明亮,也写出了潭水的清澈。
最后一句“满湖生清寒”,则是对整个湖景的总结。在秋日的夜晚,西湖上弥漫着一股清寒之气,使得整个场景更加幽静、深远。
综合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西湖边的石径与湖景,营造出了一种清幽、宜人的氛围。诗人运用生动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与画意的世界,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秋日的宁静与美好。
(渔火)渔火星星水相映,漓江明镜照山影。轻舸泛夜江景媚,三姐风流动诗情。
这是一首描绘漓江夜景与渔火之美的诗歌。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首句“渔火星星水相映”:
诗句以“渔火”与“星星”相映成趣,形象地描绘了夜晚江面上渔火闪烁,与天空中的星星交相辉映的美丽景象。
“水相映”三字,进一步强调了渔火与星星在水中的倒影,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2.次句“漓江明镜照山影”:
将漓江比作“明镜”,形象地描绘了漓江水面的清澈与平静。
“照山影”则进一步展现了漓江水面倒映着山峦的静谧美景,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立体。
3.三句“轻舸泛夜江景媚”:
“轻舸”指的是小船,这里用来形容在夜晚的江面上泛舟的情景。
“夜江景媚”则是对整个夜晚江景的赞美,强调了江景的迷人之处。
4.末句“三姐风流动诗情”:
“三姐”可能指的是当地的传说人物或文化符号,这里用来增添诗句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
“风流动诗情”则形容了这种美景所引发的诗意和情感,使得整个画面更加富有情感和生命力。
综上所述,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漓江夜景与渔火之美,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夜晚江面的宁静与美丽,以及由此引发的诗意和情感。整首诗画面感强,情感丰富,是一首优秀的写景抒情诗。
(潇湘)飘渺江湖载酒行,霜烟染就几山青。秋光点枫江景媚,两片屏风看不尽。潇湘画里鸣啼鹃,楚天鸿雁寄深情。九嶷巍峨云接雾,洒泪斑竹色常新。
(潇湘)飘渺江湖载酒行,霜烟染就几山青。秋光点枫江景媚,两片屏风看不尽。潇湘画里鸣啼鹃,楚天鸿雁寄深情。
这是一首描绘潇湘地区美丽风光与深情厚意的诗篇。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飘渺江湖载酒行”,以“飘渺”二字形容江湖的广阔与神秘,而“载酒行”则展现了一种逍遥自在、游历江湖的生活态度,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第二句“霜烟染就几山青”,通过“霜烟”与“染就”的描绘,将秋天的萧瑟与山色的青翠相结合,形成了一幅对比鲜明又和谐统一的画面。
第三句“秋光点枫江景媚,两片屏风看不尽”,进一步描绘了秋天的美景。秋光映照下的枫叶如同点点红星,使得江景更加媚人。而“两片屏风看不尽”则暗示了景色的无边无际,让人目不暇接。
第四句“潇湘画里鸣啼鹃”,将潇湘地区的美丽风光比作一幅画卷,而啼鹃的鸣叫则为这幅画卷增添了生动与活力。
最后一句“楚天鸿雁寄深情”,通过鸿雁传书的传统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与寄托之情。同时,也将个人的情感与潇湘的美丽风光相结合,形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整首诗通过对潇湘地区美丽风光的描绘与对深情厚意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悟。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值得品味的佳作。
(小僧)一团稚气本来空,无法无天禅味浓。佛在心中何用诵,心是明镜不着尘。
这首诗充满了禅意,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内心纯净的修行境界。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解读:
“一团稚气本来空”:这里的“稚气”可以理解为世俗的杂念或执念,而“本来空”则意味着这些杂念、执念从根本上来说都是虚幻的,不真实的。这句话表达了修行者对世俗杂念的超越和放下的态度。
“无法无天禅味浓”:这里的“无法无天”并不是指违法乱纪,而是指超越了世俗的法则和束缚,达到了一种自在无拘的境界。而“禅味浓”则强调了在这种境界下,禅修的体悟和感受更加深刻和浓郁。
“佛在心中何用诵”:这句话表达了修行者对佛法的深刻理解。他们认为,真正的佛法并不在于口头的诵念,而在于内心的体悟和实践。只要心中有佛,就不必刻意去诵念经文。
“心是明镜不着尘”:这句话用明镜来比喻修行者的内心,意味着内心应该像明镜一样清澈、明亮,不被世俗的尘埃所沾染。这是修行者追求的一种内心纯净、明澈的境界。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修行者对禅修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强调了内心的纯净和体悟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世俗杂念的超越和放下的态度。
(王谢)王谢风流付弦琴,燕子不认旧乡亲。空巷夜寂增惆怅,代有骚人觅诗吟。
这是一首充满怀旧与感慨的诗歌。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解读和分析:
“王谢风流付弦琴”:
首句提到的“王谢”,通常指的是东晋时期的王导和谢安两大家族,他们是那个时代的风流人物,代表着高雅的文化和显赫的地位。这里用“付弦琴”来象征他们的风流往事已被岁月沉淀,只能通过琴弦来追忆和传达。
“燕子不认旧乡亲”:
第二句用“燕子”这一形象来比喻时光的变迁和世事的沧桑。燕子归来,却已不认旧时的乡亲,暗示着岁月的流逝使得许多事物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便是曾经熟悉的景象也难以辨认。
“空巷夜寂增惆怅”:
第三句描述了夜晚的空巷寂静无声,这种寂静反而增加了诗人的惆怅之情。空巷和夜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感慨。
“代有骚人觅诗吟”:
最后一句中的“骚人”指的是诗人或文人,他们代代相传,总是在寻觅和吟咏诗歌。这既是对诗歌传统的赞美,也表达了诗人自己对于诗歌创作的热爱和追求。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王谢家族的往事、燕子的归来、空巷的寂静以及骚人的寻觅,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诗歌传统的坚守。诗人通过对这些元素的巧妙组合,营造了一种充满怀旧和感慨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对历史的沉思和对文化的热爱。
国有纷纭东海头,钓台失前,先失琉球。八年之战已多年,两雄争能,不曾停休。西北南海常有警,兵气不断,境地堪忧。华夏升腾尚未全,心当为一,此外何求。(一剪梅-钓台)
国有纷纭东海头,钓台失前,先失琉球。八年之战已多年,两雄争能,不曾停休。西北南海常有警,兵气不断,境地堪忧。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段历史上的纷争与危机,主要涉及到国家边疆的安全问题。下面是对这段文字的解读和分析:
“国有纷纭东海头”:这句话表明国家的东海地区(可能指的是东部沿海或更远的海域)存在纷争或不安定的局势。
“钓台失前,先失琉球”:这里提到的“钓台”可能指的是钓鱼岛或其附近地区,“琉球”则通常指的是历史上的琉球国,即现在的冲绳。这句话意味着在这些地区,国家曾经遭受过领土的丧失。
“八年之战已多年,两雄争能,不曾停休”:这句话描述了一场长达八年或更久的战争,双方势均力敌,争斗不断,没有停息。这可能是指某一场具体的历史战争,如甲午战争等。
“西北南海常有警,兵气不断,境地堪忧”:这句话说明国家的西北和南海地区也时常面临警报,战争的气息不断,境地的安全状况令人担忧。
综上所述,这段文字描述了一个国家在多个边疆地区面临的安全危机和战争纷争。它反映了历史上国家领土和安全的挑战,以及持续不断的冲突和战争给国家带来的困境。
华夏升腾尚未全,心当为一,此外何求。(一剪梅-钓台)
心系华夏,志在统一。
这句“华夏升腾尚未全,心当为一,此外何求”体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与统一的志向。以下是对这句话的解读:
-华夏升腾愿景:指华夏民族尚未实现完全的复兴与强盛,仍有发展空间。
-心当为一内涵:强调内心应秉持统一之志,无论面对何种挑战,都应心系国家统一。
-此外何求态度:表明除了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之外,别无所求,体现了坚定的信念与追求。
整句话表达了对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的深切期望,以及个人对此坚定不移的志向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