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25年,太子朱标因病去世,朱元璋随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朱允炆继帝位,次年改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
21岁的朱允炆,完美的继承了其父朱标的温和和好思考的脾性,但却毫无执政经验。为了能够更好的治理国家,朱允炆把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三位儒家师傅引以心腹,委以重任,准备大展拳脚,在大明皇位上大干一场,立志要像他爷爷朱元璋一样,成为一代明君。
但朱允炆还是太年轻了,缺乏政治斗争经验,所重用之人,又皆是饱读诗书不善于政治斗争的人。悲剧也就此开始发生了。
朱允炆继位不久,就开始推行一些新政,虽然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效果。然,这却是因为他的爷爷朱元璋余威犹存,而不是他和他的智囊团们有多高的执政能力。
但这样一个很明显的现实问题,朱允炆和他的智囊团们却想不到,或假装想不到。新政的顺利推行,使得朱允炆和他的智囊团们沾沾自喜,开始加快脚步的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为了使新政畅通无阻,朱允炆和他的智囊团们在小试牛刀后,就盯上了朱元璋分封在外的诸王,朱允炆的叔叔们。
削藩,历朝历代削藩的君王很多,然却从来没有像朱允炆这样轻率的,仅仅是关闭了宫门,和三个老儒生一拍脑袋,就决定了削藩的策略。说是策略,其实是毫无策略的直接告诉藩王们,我要削你们,你们把手里的兵权等都交出来吧。
就是这样的削藩策略,还真的被朱允炆削掉了几个小藩王,不得不说是奇迹。但当他举起屠刀对准他的叔叔朱棣时,屠刀却被震飞了。
1399年8月,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名号,公然反叛,亲帅大军直扑南京。面对朱棣的公然反叛,朱允炆仓惶调集兵力前去平叛。然,无论是朱允炆还是他的智囊团们却都不懂的用兵之道,只会不停的督促前方将领快速平叛,盲目的调动集结军队。朱允炆更是向前方军队下达了不能伤害他的叔叔燕王朱棣的命令。导致前方作战的将领在面对朱棣时,束手束脚的,自乱阵脚,本是必赢的局面,硬是因为朱允炆的一道命令搞得满盘皆输。
朱允炆在兵力多于朱棣三倍,且有徐辉祖、平安、耿炳文等名将的辅助,且有全国的经济资源作为支撑的情况下,依然败给了朱棣。与其说是天命所向,不如说朱允炆政治领导能力弱爆。
以前每当看到这段历史的时候,我都忍不住同情朱允炆,而反感朱棣的不要脸。但,在读这段历史的时候,我发现了不一样的东西。
弱与强只在一念之间 如果人不行,就算拥有再多的有利条件,也注定会失败。如果人行,哪怕条件再艰苦,依然会有成功的希望。
朱允炆如果不急躁,能沉下心来,先稳固自己初登大宝的地位,加强自己对国事的控制。准备充分了再去有策略的进行削藩,朱棣就算是条龙,估计也得盘着,不敢动。
既然决定了削藩,就要敢于去承担削藩所带来的一切不利因素。朱棣都已经造反了,我们的小朱皇帝,却还在担心承担上杀叔叔的骂名。你说,你早干嘛去了,朱棣是你叔叔,那些已经被你削了藩地的人,难道不是你的叔叔。
既然削藩注定要承担骂名。作为一个皇帝,如果连这些都担当不起,又何必要做皇帝。
反观现实,友情提醒各位朋友,千万莫学朱允炆,把一手的好牌,打的稀巴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