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认为,做了坏事的人都是坏人,可自打最近看完《外科风云》这部剧之后,我觉得自己的想法错了。
事可以有绝对对错,可是人就一定有绝对善恶吗?由事及人,以事评人,这种做法真的好吗?
《外科风云》这部戏里面我个人感触最多的一点就是,你找不到一个让你能恨起来的人。即便是当年作下冤案,致使张淑梅精神失常自杀,及其女儿被拐流落在外的元凶修敏齐和傅博文两人,曾让我恨过,最后却没让我恨起来。
修敏齐,热爱医学但却因一念之差犯下无可挽回的大错。即使三十年之后,他的帮凶傅博文在救灾的表彰大会上当面指证他,希望他可以澄清当年事实,还张淑梅一个清白,也给自己的良心一个交代,他依然固执地选择隐瞒真相,反诬傅博文栽赃陷害。看到这里时,我真的觉得他就是个人渣,纵使他三十年前打着再冠冕堂皇的理由,什么为了肺移植项目的开展,什么为了医学科学的发展与进步,这些不过都是假象,他真正的目的依然是为了那多少人都看不开放不下的名利。
后来在最后一集,看到陆晨曦告诉庄恕,修敏齐已经去世,我就在想他活该,因为他太坏了。可是这时镜头一切,换到了他为救已患传染病急性肺炎的病患,亲自用吸管来向患者口中渡气,最后被传染而患病身亡。这一刻,对他,我再也恨不起来。并不是说他有多么多么高尚,只是那一刻,让我看到了一个医者身上的光芒。
其实他很清楚他当时那样做根本救不了患者,不过只是多维持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的生命,而他自己却可能因此丢掉性命,他还是那么做了,那一瞬间,我突然相信,他三十年前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他心中挚爱的医学。只不过他没有认清医学发展这个事物的本质,选择了一条错误的道路。
修敏齐他确实曾做错了,他害得庄恕家破人亡,母死妹散,多年之后找到亲生妹妹却也不能相认,可是因为他做了这件错事,他就一定是个坏人吗?我找不到答案。就如修敏齐的另一位学生杨帆,你要是问我,他坏吗,我依然给不了答案。
杨帆,从第一集看的时候,我就被女主陆晨曦带入到了她的阵营。他热衷于权术与金钱,一心想当上院长之位,私下还与先锋集团作医疗器械和药品的交易,进而从中谋取利益。而陆晨曦因为不齿他的行为,屡屡和他对着干,因此成了他的绊脚石,最终成了这场权力与金钱斗争中的牺牲品。
所以我以为杨帆就是一个只知道争名夺利的人,根本不知道何为医生的人。可是当我看到泥石流灾害发生,全体医护人员不分昼夜地救治伤员的那几集时,身为院长的他也是忙得几乎没有合眼,护士深更半夜打来电话,说又送来几个伤员,而能主刀的医生已经休息,就请示他是否喊醒,准备手术。而同样也是刚刚躺下的院长杨帆回答,“不用了,他们都很累了,需要休息,我去。”这时我发现也许我错了。
灾害发生后,医院开通了绿色通道,前线的伤员一批又一批的送进来。两天不到,医院已经超负荷百分之两百,患者密度也也达到了极限,而院里也发现了几个疑似气性坏疽感染案例。于是紧急之下庄恕绕过杨帆,直接下令关闭通道。杨帆和庄恕也因此在医院门口争执,庄恕告诉杨帆,院内已经有感染病例,再接诊下去,一旦发生交叉感染,后果不堪设想。杨帆知道,但是面对门外急需救治的伤员,他还是选择打开通道,继续接诊。因为他说,“我不能见死不救。”
这一刻,我觉得很矛盾,但我确实很感动。我不知道该怎样去评判他。那些争权夺利的事他确实干过,所以他是坏人吗?
直到后来看完,我发现这部戏里很多都是这样矛盾的人物,包括先锋公司的老板姜总,以及之前抛妻弃子找小三的祈大伟,还有同样做下冤案的傅博文。我都曾以为他们是坏人,可到最后,我又觉得不是那样。
看完结局,我脑海中就浮现了之前看过的一句话“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我们总是很容易地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评判别人,可是人性的是非黑白,对错好坏真的能那么简单绝对地区分吗?
我以前有时会对朋友说,某人怎么怎么样啦,那件事他哪里做的不好啦,所以我觉得他是个怎样怎样的人啦。现在想来,真的可笑至极,我甚至都不了解自己,自己的是非对错都不曾弄明白,又有什么资格去评判及议论他人。
还有现在互联网发达,公民言论自由,很多公众人物特别是那些娱乐明星们,经常容易会被很多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评判。比如像郑爽、娜扎还有张翰,这个铁三角评判对象,还有明星整容,明星恋爱,明星出轨等等热门娱乐话题,都轻而易举地让网民们站在道德制高点上。
其实我们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评判一件事情,这本无可厚非。只是我们由事及人,进而去把一个人定性了,我想这就有欠思考。就像这部电视剧中修敏齐、杨帆等人一样,他们做的一些事确实有错,可是我们就能由此一锤定音,一下子就说他们都是坏人?我认为这是不恰当的。
古人说的好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事情可能有绝对的对错,可是人就不一定有绝对的善恶。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有空,多检讨自己;闲聊,莫议论他人。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这真的是一句值得当座右铭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