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时间真的好快,白驹过隙,转瞬即逝。眨眼间,就要离开这个又爱又恨的地方了。
四年半,从一个从默默无闻的新生,到一个“臭名远扬”的老油子。
想来我的名声也是毁誉参半,但好歹没有被泯然于众人也。
16年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时候,前辈们会经常在我耳边念叨一个名字,陈继清——一位德布勒森刚毕业不久的学长,两届全匈学联的主席,总之就是很牛逼,很厉害的样子。
我当时很羡慕这种人。你看,明明人已经走了,却还可以被人念叨。心中向往,就想去成为这样的人。
于是一点点向这个方向靠拢。
如今终于熬到了毕业,也许远没有那位前辈那样牛逼,但我相信日后多少会被新老朋友念叨。
那种感觉应该是美好的。
是啊,要走了。
就算我是异乡人,就算我对这地方再失望,我其实多少还是剩那么点感情,毕竟人心是肉长的。
于是临别之际,我打算写点什么纪念一下。
想来想去,不如封装这一坛从16年9月就开始腌制的’泡菜‘吧。
它发酵了我这四年半来的酸甜苦辣,喜怒悲欢。
时至今日,终于不用在去考虑伤人与否,沉默于否。对于那些狗屁倒灶的人和事,可以不加掩饰的在文章里鄙视一下,对于那些由衷敬佩的狠人,也能大方举手喝彩。
好吧。我只是想借着这一篇长文,简要写一写我这四年干了些什么,我的一些思考,和对学弟学妹的一些不成熟小建议。
在此之前,我要先“介绍”一下我这四年做的事:
首先是成绩上,我7学期的gpa是 4.72/5,19年以前,一直拿着校内的奖学金,由19年从自费生转为了国家公派。
副业上,我创建了【德布勒森的森林】,是德布勒森第一批在自媒体上吃了螃蟹的人。最高的盈利记录是半个月收入1w4人民币。在此期间自学photoshop 和 adobe illustrator,帮助全匈学联就业信息部和徳布勒森中国学生会制作过logo,帮助华商做过推广。 无可否认,公众号帮助了不少新朋友老朋友,无论是免费分享的信息,还是有偿的境外服务,或者半有偿的‘资料塔计划’。再收费与不收费的标准上,我一直追求问心无愧。我可以很自信的说,我曾为德布勒森的中国留学生做出过贡献。
兴趣上,我是一名网易云音乐人,这四年在德布勒森乱七八糟的demo也做了12首,每一首记录我一段时间的状态。陆续走过17个国家,大部分是背包穷游。留学期间的暑假,先后参加过短期支教和义工旅行。游记上过马蜂窝的星推,文章上过旅行公众号,也被做成过电台。最近的一项荣誉,是莫名其妙的得了教育部组织的【留学迹路】全球征文比赛,得了三等奖。
上述,一方面我是想告诉所有人,包括我自己——留学四年半,吴某并没有虚度时光。另一方面,我是需要让我下面的东西更有说服力。讲“假大空”道理的人大有人在,我发誓不要成为这样的人。
提起徳布勒森
提起德布勒森,就像是提起我的高中,我会有千般怨言,但外人是说不得的,骂不得。
那种感觉就像是我的女朋友,只有我能欺负,别人不行。
起先欺负她的是其他学校的家伙。
他们说,德布勒森是农村,那我就要给他说一说包围整座城市的美丽校园,给他说一说这里亲民的物价,给他说一说这里的傍晚的暧昧晚霞,森林的秘密公园,还有盘旋的飞鸟和闪烁的繁星。
后来风向一变,这些“别人”,成了刚来到这里的新生。
他们从大城市返回,皱着年轻的眉头,对这个与世无争的姑娘表现出了相当的嫌弃,说她旧,说她无趣,说她落后。
其实我完全能理解他们的心态,我也承认,她确实让那些满怀期待,第一次出国的孩子们大失所望。
但,嘴上提提就好了,请不要打心里去厌恶。
古人说,既来之则安之。
只有安静下来接受这座城市的美好,才能安生。
我见过这里的一个家伙,生活在这里每天都是郁郁不得志。他觉得这座城市就像是一个漏风的茅屋,放眼望去,满地残骸,哪里都是破败。
可在我眼里,她远远没有糟糕到如此。
她是一个朴素的木屋。简单,却也很有趣。
所以我一直没搞明白,是他对这座城市一开始的厌恶态度,导致他留学生活整日郁郁不欢,还是说,这里真的这么糟糕,所以他越来越绝望。
人类总是擅长自我催眠,自我暗示,或者自我欺骗。无论发自本心,还是违心,其实暗示自己接受这里的一切,生活才有希望。
德布勒森大学2020年的qs排名是520的样子,超过四川大学,位列匈牙利第二。如果从qs的角度,或者学校的角度,在匈牙利,她真的不差。她同时也是匈牙利境内为数不多配有机场的城市,机场里永远有飞往欧洲各地的廉价航班。她的物价低于布达佩斯,意味着相同的价格,你可以这里住上一个更舒适的房子。在我看来,相比起大城市的鱼龙混杂,德布勒森就像是一张白纸,有太多潜在的东西值得去开采。而且近年来的数据也显示,越来越多的新生,是从布达佩斯转下来的。
聊一聊我所热爱的
我是爱德布勒森的。
与朋友们在黄教堂前小酌一杯,亦或者在谁的公寓里“血战”到凌晨。
谈人生,谈理想,谈爱情,年轻人的情感总是丰富而躁动的,动情之处有人哭,有人笑,有人愤怒。
那片与家乡截然不同的晚霞还历历在目;
与喜欢的人晃荡在商品琳琅满目的interspar;
早八课堂上正睡眼朦胧打哈欠的自己...
德布勒森,给我留下了太多帧印记明显的定格——就像是那个我生长了18年的城市一样。
原来不知不觉间,这里俨然已经成为了我的第二个“家”。
但我此刻更想分享的是,是我在这里学到的一些东西,这是我对这个姑娘热爱的根本原因。
不夸张的说,今天我的一切,无论是思考,独立,还是态度,都与这座城市密不可分。
社交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刚来的时候,我是一个无名小卒,生存在一个五六人组成的固定圈子里。
我的视野局限于这五六人的所见所闻,于是井底之蛙般的去看这里的人与事。
比如说,他们说XXX很糟糕,我只能跟着说XXX很糟糕,因为身不由己,因为要合群。
至于XXX到底糟糕与否,其实我并不清楚。
当我意识到这一切太狭隘了,我便跳了出来。
然后开始强迫着自己去参加各种社交,无论是有意义的还是无意义的——因为我需要快速的融入这里的留学生圈子。在此期间,我做了很多我不愿意做的事情,比如别人不屑的时候我要赔笑,别人装逼的时候我要附和。为了更好的适应不同环境,我还学会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本事。
两年后,公众号有了点成绩,我终于不用在强迫自己去社交了,因为大量的新生,老生,中介和家长会主动加我。在此期间,我认识了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人。
这里头有埋头苦读的仙儿,有夜店的女王,有地主家傻儿子,有目中无人的登徒子....
我深刻地认识到什么叫“人的多样性”。这是二十年来,在那座小城里,前所未见的。
每当我觉得,这个人真混蛋啊,下一刻就会出现一个更混蛋的人。
证实了那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而这些人的出现,一方面为我迅速积累了谈资,一方面,丰富了我的认知,拓宽了我眼界,不至以后遇到各路牛鬼蛇神时,慌不择路,不知所措。
再到后来,我开始热衷于自己组局,针对性地邀请我想邀请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倾听,学会了阅读表情和肢体语言,学会了如何“暖场“。
原来每一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而的,所以与他们聊天的方式也会大相径庭。
有些人喜欢倾诉,有些人喜欢倾听,有些人身上全是‘’爆炸点‘’,一提就爆炸,有些人把真相藏在内心里,酒过三巡才会娓娓道来.....
久而久之,我的脑海中储藏了大量的“故事”。
我也了解了很多摸不着头脑的行为,背后的东西,从中,或有启发与思考,或有警示和叹息。
比方说,和老赵聊天,他说,女生在职场可以选择“潜规则”,女生是容易还是不容易?
比方说,和另一个朋友聊天,他所透露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浑浑噩噩,却又自命不凡的状态。于是我告诫我自己,千万不要成为这样的人。
当然,这些都说远了。
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当我和年纪大很多的成年人聊天。
我能清晰的感受到,他们不是把你当作一个随意糊弄的‘’小孩子‘’,而是一个年纪相仿的朋友。每当此时,我都会想起我在徳布勒森酒局上的一切。
其实所以如果有可能,尽量的去多社交,认识更多的人。而认识更多的人,不代表你必须要和他们做朋友。你只需要了解‘’人的多样性‘’,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他人和自己。
靠人不如靠自己。
在德布勒森学到的另外一个好东西就是,独立。
独立这次词语飘渺而又现实。
飘渺,是因为十个留学生九个都认为自己独立;现实,是他真的是一项在留学生活中很容易get的技能。
我所理解的独立,除了能对付基本的生活财米油盐,我认为还需要独自去完成一些事情,这是我观察到很多新朋友欠缺的。
每年开学季我会收到大量的咨询,我发现近年来,很多新生习惯于把一件事,从头问到尾,无孔不入,就好像工作人员就是我一样。有的呢,就直接拜托学长学姐把这个事给办了。
我能理解二十多岁的他们,在异国他乡面对白皮肤家伙们的不安。怕尴尬,怕开不了口。
但谁不是这么过来的呢?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在外面馆子吃饭点菜和买单,难道留学期间就不下馆子了吗。
还真有。
今年一个小姑娘,来了仨月,就在外面吃了两次,还都是我带着。
问为什么,她说,不知道怎么点菜,不知道怎么买单,那我就不去吃了。
我很欣赏我一位女性朋友向我咨询事情的方法。比如说,她问我怎么向neptun转钱,我只需要告诉她,时间,地点,和大致的操作。之后她就自己去完成了,中间也许会冒出无数的小问题,但她基本上不会再问我,而是自己尝试去解决。这对她来说,无疑是一场难得的锻炼。
大动脉出血的时候,我独自一人去Kenézy Gyula 复诊,整个医院放眼望去就我一个亚洲人;刚开始和租房中介谈合作的时候,直接被白眼拒绝,然后我又孤零零的去另一家碰运气;钱包丢在了救护车上,一个人马马虎虎地跑去医院调监控...
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这些年我经历了不少,尴尬,慌张,白眼我都经历了。而我收获的就是在这个陌生国度,遇到事情,面对老外, 我能做到泰然自若。
有一个词语我很喜欢,因为他能很好概括我所理解的独立,那就是独当一面。
如果有可能,尽量尝试去独立完成一些事情,成为那个独当一面的人吧。
自律与自省
我一直和很多人说,徳布勒森是一个三不管的草场:家长管不到,学校不管,老师不管。
再这样的环境下,稍不留神,新朋友们就会在这个大染缸里变成一匹脱缰野马。
由此可见,自律是很重要的。
我首先要感谢这些脱缰的马儿,他们向我展现了我所极力避免的生活状态,给了我一个赤裸裸的负面参照。
我的自律因为这些参照而变得格外强盛。
我所理解的自律,是“控制”和“束缚”——做该做的事情,少做那些“不好”的事情。
比如说作弊是不好的,那我就不碰了;比如说复习是有用的,那下课回家一定要先摸书。
这样的生活也许会很无趣,也许让自己显得与周边格格不入,但我认为这是养成一个好习惯的必经之路。
是好是坏,时间会给我们答案。
另外一个技能是反省——一件事做了,我会去思考到底是好是坏,如何去改进和弥补。
学习上可以用来反思上一阶段的计划是否有问题,做人上则是为自己鲁莽的行径去道一个歉。
也许这些离所谓的“高度自律”还差了太远,但那毕竟不是我所追求的仙人状态,这样的节奏对我来说刚刚好。
所以我建议新朋友们有意识的培养自己自律的习惯,同时经常反省自己所做的事情,尝试与自己对话
正视孤独
聊孤独是一个很俗套和矫情的话题。
但体验孤独对留学生来说,确实是家常便饭。
大部分留学生到午夜都会参与一场与孤独的战争,赢了就是一场春秋大梦,输了就是一个辗转反侧。
有些人被孤独打败了,落下病根。比如,德布勒森近年出现不少抑郁患者,发起病来歇斯底里而让人恐惧。我个人猜测,发病的原因无非是注意力牢牢锁死在孤独上。
其实当我们凝视孤独的时候,孤独也在凝视着我们,也许分散一下注意力,日子会快活很多。
一场风花雪月的恋爱,一个有意思的兴趣爱好,一次难忘的旅行似乎都是不错的选择。当然打游戏也算,但那是最LOW的选项。
而有些人要与孤独和解,拥抱,做朋友。我向来不信这一套,我们的基因决定我们是群居动物,和谁做朋友都不能和孤独做朋友。
习惯了孤独的人,最后只会爱己,很难在爱人。
我个人习惯把徳布勒森的孤独当做一头洪荒猛兽,我在前面不顾一切的跑,他在后面张牙舞爪的追。
我清楚被他抓住的滋味是极糟糕的,所以我要做一系列准备来丰富自己,提升自己,以将它远远甩开。
就好像,只要我计划够多,时间安排够满,孤独就追不上我。
也许孤独不会消失,但偶尔停下,发现把周围的人远远甩在了后面。
聊一聊我的失望
说完了热爱的心灵鸡汤,我想聊一聊对这个城市的失望。
准确的说,不是对城市本身,而是对这里的人,大部分人。
以至于,我在公派研究生填志向的时候,两个选项都给了布达佩斯。
这中间的理由很多,但其中一个就是,我回头,看着这里,这里并没有什么东西让我留恋。
花样百出的作弊,层出不穷的代考,千篇一律的游戏。
我打心底里,讨厌这样的环境。
在好几次备考的前夜,我都体会到那种无力感和孤独感。
当我在熬夜背书的时候,同学们在歌舞升平,因为作弊的缩印已经准备就绪。
放眼四周,好像没啥人与我并肩作战。
我唯一能安慰我自己的,就是不知道哪里看到的一句话:
现在和过去所做的一切,在未来都会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一个姑娘和我聊天的时候,提了一个词,叫“拎不清”。
说这里的人,大部分都拎不清。
换句话说,就是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其实我不应该带有主观偏见的去说,“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古人说,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你怎么知道人家在想什么,也许人家过的很快乐。
所以,我不想在这个话题上过多纠缠,因为人各有志,我只是在这里简单的分享一下,我的一些肤浅想法。
说家庭
其实我完全能接受那些家庭条件优越,然后来这里镀金混日子的家伙。
但我需要先泼一桶冷水,所有人都需要搞清楚,来这里不是镀金,顶多是镀铜。
对于大多数自费生来说,父母既然选择把留学目的地设置在了匈牙利,那么在留学这个事情上,他们已经向一些现实因素妥协了。
所以,真的有千万家产等着回去继承吗?
我了解过几个家庭,父母在孩子留学过程中就经济状况,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
有的是真有这个本钱,有的是打肿脸充胖子,有的是对孩子直言相告家里的情况。
我见过来这边,父母贷款供孩子读书的;见过父母把孩子未来首付钱,挪到留学中的;也见过生活中极度节省的父母,只为了省下一笔留学开销。
我不知道多少人关注过这个问题,就是在我们留学之后,父母的生活质量是否有所下降。
他们添置新衣服的次数变了吗?他们还经常出国或者国内旅行吗?他们还经常和朋友聚会吗?
我觉得来到这里,首先要搞清楚自己家里到底什么情况,然后在搞清楚自己在干什么,该干什么。
家里坐拥金山银山,那选择面就多了,他可以无所厚非的胡作非为,也可以在更高的起跑线上提升自己;
而家境一般,就老老实实的先做好一个学生,再说其他吧。
故意不去了解家庭情况,就开始虚度时光,那不是蠢,就是坏
我最失望那种,明明家庭条件一般, 明明父母眼中藏有无限期望,却可以心安理得浑浑噩噩的人,未了,在每个挂科留级的背后,还会献上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去欺骗。
这里有这样的人。
请不要成为那样的人。
在这一点上,我是相当自豪的。从最开始的20%校内奖学金减免,到后面的公派全免费还有津贴,以及公众号陆陆续续的收益,我基本上在留学期间是‘’经济独立‘’的一个状态。疫情前,我爸妈全世界的跑,美国就去了两次,后来疫情就转战国内了。我嘴上说着酸,你们到处玩不带我,但我心里是很开心的,因为他们的生活质量并没有因为我而下降,该吃吃,该喝喝,该玩玩。这也是我留学期间一个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说文凭
因为我毕业了,所以我一直在关注,前些年从这里毕业的学长学姐工作状况。
就我目前了解到的情况,至少徳布勒森工商管理本科这个专业来说,含金量是极低的。
所以,这张文凭并不能成为一张免死金牌。
我一直都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感觉自己回国后一无是处,毫无竞争力。
尽管我GPA有4.72,但并不觉得我学到了什么有用的知识。
于是我逼着自学了很多额外的东西来丰富自己。
当然,成绩是必不可少的。
把成绩当做台面,那些额外的技能和社会经验,作为里子。
这是我能想到的徳布勒森工管毕业生,在毕业后不多的一条好路。(当然也可以继续读研去好学校)
但让人失望的是,我很少在这里看到有人表现出危机感。
说身份
之前看教育部的宣传片,一个英国留学的大佬说了一句话,我很有感触。
他说,留学,在保证结果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去享受过程。
我的理解是,先保证自己能拿出成绩,无论是学习(当然学习为主,因为咱是学生),还是副业,还是兴趣爱好,先拿出点东西来。
然后再去享受生活——无论你是抽烟喝酒蹦迪还是其他’‘恶习’‘。
但令人遗憾的是,我观察到的大多数人,在这一点上都是本末倒置的。
我也能理解他们的逻辑,因为我不是学习的料,所以我不如享受生活。
这在我看来,这不过是一个自欺欺人的借口,中国年轻人,不应该这么容易认命。
失望这一部分,我删了又写,写了又删。刚开始写着写着我很愤怒,很委屈,不经意间就夹杂了很多不客观的judge。但冷静下来后我发现,我凭什么这样去指责人家,于是删掉又写。
他人的选择,聪明也好,愚蠢也罢,与我吴某没关系的。
最近也观察一下这些朋友们的生活状态,发现他们过得也很快乐啊,想那么多干嘛,及时行乐。
老赵一直再给我说,人各有志,追求不一样,你要学会理解。
我开始理解这一切了。
我并不需要改变这个世界,我只需要改变我自己就行了。
聊一聊想要的生活
在徳布勒森的四年半里,我一直在寻找我想要的生活是什么。
可惜,直到现在我都没办法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答案。
生活啊,复杂且多变,我一直在不遗余力的探索着,也许我穷尽一生都无法搞清楚。
但我一直知道,我不想要的生活是什么。
对我来说,徳布勒森有很多面的镜子,透过这些镜子,我能找到我不想要的生活。
电子竞技,人云亦云,碌碌无为,高谈论阔,浑浑噩噩.....我无法评判他们的好与坏,只是这些都不是我不想要的。
想来这也是一种曲线救国,在寻找“我想要的生活”的路上,我先发现并避开了这些‘’深渊’‘。
离开前与友人喝酒,酒过三巡,聊到“人生赢家”。
突然有一种强烈的豪情借着酒劲从胸腔迸发,然后说出自己22岁时,眼中的人生赢家,眼中的理想生活。
‘’经济无忧,有一套大别墅,一辆SUV,一条狗一条猫,家人健在,爱人陪伴‘’
恩,简单而肤浅,但光这个目标就够我焦虑和奋斗的了。
我建议很多迈过二十岁的新老朋友可以去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
也许和我一样,暂时无法说出个准确答案,但不妨碍我们去发现和避开那些不想触碰的深渊。
聊一聊爱情
情感这个东西我不想着墨太多,因为它太复杂了,即使苏格拉底在世也无法把它掰扯清楚。
但好歹这四年半,自己见过也经历过一系列的狗血,所以就主观的写一些自己一些想法。
首先,留学生的爱情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择偶标准用国内校园那一套是不合适的,更多的是需要考虑这个人的性格和生活习惯。漂亮的姑娘可以在垃圾堆里度日,帅气的哥哥也可能一个月不洗澡。这些奇怪的人,我在徳布勒森或多或少都见过。
其次,留学生的爱情是无根的。大家都是漂泊在海上的帆船,相遇更多是一次取暖,我喜欢叫他“搭伙过日子”。我们上岸的地方会不一样,上岸的时间也会不一样。所以要有一定的心里准备。当然,真爱能改变一切,但不要忘了,现实也能摧毁一切。
第三,如果对爱情仍然有希望,就不要轻易的谈恋爱,尤其是自己免疫力极其低下的时候——容易被冲昏头。而冲昏头的后果就是日后像朋友提及EX的时候,会被人为是在垃圾场找的伴侣。 对呀,为什么当初要在垃圾场找伴侣呢?
经历了一些教训,见过一些事故,我认为有两个品质是寻找伴侣需要着重参考的,无论男女。
一个是责任心。能否尽到做伴侣的责任,他是理解,是照顾,是做任何事的善始善终。
一个是热爱生活。我所理解的热爱生活,是对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一些事充满热情,这样的人总是不会差的。当然,对打游戏充满热情是不算的。
当然最后希望有情人都能在一起。
结尾
如果一切顺利,我会在九月成为一名考文的研究生。当我再次回到徳布勒森时,我的身份就彻底是一名游人了。
我把手里的很多事情,要么交给了他人,要么等待他自行凋零。
说来可笑,认识这么多人,却没一个人能担起所有的大旗。
这确实另我挺心痛的。
观察了一些人,他们要么不上心,要么能力欠佳。
有时我想,于其让他们半死不活的去糟蹋我的心血,不如让我的东西寿终正寝。
反正我是不会管的了。
再见徳布勒森,这里再也没有吴明翔了。
【第十二首新歌,再见徳布勒森,已经上传网易云,还是唱的那么糟糕,却也还是那个口味,反正我把我的情感打包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