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人类的饮食历史就会发现,一日三餐制的真正形成,源于近代工业化社会的发展。而在此之前,人类在一天吃几顿这个问题上也是逐渐演化和改变的。
原始社会时期
由于生存环境恶劣,人类并没有条件形成固定的饮食时间,那个时候人类的饮食很没有规律,根本就没有什么固定的饮食时间。在某种程度上,现在婴儿的进食就反映了这一原始进程:没有时间概念,饿了就哭,吃完就睡,如此循环往复。农业社会时代
食物品种逐渐丰富起来,人类逐渐形成固定的饮食习惯。可是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绝大多数国家遵循的是“两餐制”。比如中国在商朝时期就已经普及“两餐制”:第一餐在日出之后,大约是现在的早上7-9点,称为“大食”;第二餐在日落之前,大约是现在的下午3-5点,称为“小食”。这一饮食习惯一直延续到清朝。根据历史资料查证,乾隆皇帝每天也就吃两顿正餐。
西方国家的情况也与此类似,古希腊的普通人都习惯两餐制,欧洲中世纪时期的老百姓一般只吃两餐,上午10-11点左右吃一顿“breakfast”(早餐),下午4-5点再吃一顿“supper”(晚餐)。到了工业革命前后,随着生产力的快速提高以及物质的丰富,人类才开始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
进入信息时代
工作和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与旧有的三餐制的冲突也日益明显。对于上班族来说,为了赶上班的时间,早餐一般都吃得很简单,甚至不吃;中午休息时间短,一般只有一个小时,匆匆吃饱以后又得上班;下午总觉得脑子昏昏沉沉,想打瞌睡;到了晚上,由于晚餐和午餐间隔时间很长,饥饿感比较强,常常又会吃得很饱。
那么到底该怎样规划我们如今每天的饮食呢?我多年运动饮食的经验是:要想吃得不过量,也不饿到自己,持续不断地保持清醒和精力充沛,最好的办法就是少吃多餐,一天可以分5-6次进食。这样一来,身体每隔两三个小时就会有能量吸收进来,更重要的是,不会因为两餐之间的间隔太长,而一次性吃得太多,少吃多餐是如今最健康的饮食方式。从生理学角度来看,一次性吃得过饱,容易给身体增加负担,尤其是那种有大鱼大肉的饭局。
福利时间
我每日的饮食安排:
早餐06:30 补餐(水果、酸奶)10:30-11:00
午餐12:00 补餐(干果类)15:00-15:30
晚餐18:30
关于15年运动、读书更多的分享,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搜索):木子读吧,等你哦!
健一生身,读千卷书,行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