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位出国的朋友和我说:我越来越发现考研的人和我们完全走不到一起了。你看他们考试的时候,我们忙着在准备申请和文书,等着他们考过了的时候我们又是在准备语言考试换offer。
我突然一想,这就仿佛产品制作分化,生牛乳一部分成了酸奶一部分成了鲜奶。不同的选择造就了不同的环境,也促成了人不同的发展,诚然两种选择是有区别的,但是人们还是对俩者却或多或少有些误解。
前提性区别
正如我朋友说的,时间上的规定不同,出国和考研准备的时间不同,准备的内容不同,应对的考验也相对不同,当然如若是去找工作那另当别说。
从大趋势来讲,大部分出国读硕的同学都申请的是授课式硕士(授课型与研究型的研究生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东西,简单来说一个侧重于老师带着上课,一个就是侧重于老师带着做研究。所以去国外读硕的同学如果不想继续深造,很多回来工作其实并非是能被国内机构认可),当然也是因为海外研究型硕士一个名额少,第二个如果能申请研究型硕士,直接申请研究型博士岂不是更加美妙。
而且如果不是公费留学的话(这等机会其实是少之又少而且限制繁多),大多数去欧美一年加上生活费少则30万多则无上限,这诚然是一个费用投入的问题,而且语言关,出国必须明白,总是你雅思上7,托福过百,可以试试随便打开一个国外公开课,蒙上字幕,看看能不能听懂90%,很多国外同学曾和我聊过,说国外的语言关并非是雅思或者托福过了就可以,更何况美国还有GRE等。
那么讲回考研,不管是考研还是保研,只要你成为某个重点大学的硕士,你就有补贴,你上学可能还会不花钱反而赚钱,这个对于国内研究生来说是极为有优势的,而且除了在职研究生,只要不是专业性研究生基本上都是会由导师带着做项目,发论文,并进一步在国内的专业领域里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花的费用,只要你不是那种跨度很大的考研,还是相对容易的,比如本校考本校,或者兄弟学校,况且国内重点大学保研的比例也挺大。
作为大学的一份子
入了大学就是打上了大学的烙印,虽然很多公司还是会看本科,但是毕竟在某个大学读过硕士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当然因为硕士跳跃的幅度很大,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很多大学都开设一些相对容易录取的专业。甚至很多三本大学的学生凭借经济上的优势委托中介进入了世界排名靠前的学校由此镀金,这其实大家没有什么好嫉妒。这种现象国内不是没有,很多大学也录取了很多在职研究生,相对门槛较低。但是顶着大学的名头则显得不一样了。
首先,国外大学也不是有钱就能去,曾听一位中介老师说,遇到一个高中学生家长,说要把孩子送到剑桥去。中介老师表示要制定方案,那家长就说,这还要制定方案,岂不是有钱就能去,这是真事,也暴露出了人们对于留学的不了解。
留学的费用贵在哪里?首先是学费,美国的我倒不甚了解,英国的文科费用基本上在1万到2万左右不等。那么这就去了十几万了,再加上生活费,机票等等,可能就要30-40万甚至更多。所以这一定金额的钱不是万能的,除非你如巨富一般捐一栋楼,或者直接建一所国外大学,那样或许是可以的。大多数同学还是要走申请的道路的,如果不是自己DIY,那就是直接找中介,总之都是准备资料,包括文书、个人信息、成绩单这些。区别就是你自己写这些和别人根据你个人资料代替你写这些并把资料汇总整理。
国外大学也看重你本科,你的成绩单也是改变不了的,比如牛津对于985、211的成绩要求就是90分以上绩点,甚至对于一般院校的申请生根本不予理会,而且与此同时。国外部分院校还需要的作品成果,实习经历甚至论文成果,这些或许是你在本科不一定都有的。
所以你也只有读一个相对优秀的本科,不错的绩点,一些优质的实习,包括一些级别比较高的奖学金和论文,你才可能会有更大的机会被国外名校录取,如果想要走捷径,除非是有资本,而且国外的院校确实宽进严出,很多同学去那里可能读语言课就经常过不了,而且甚至很多人不得不找论文代笔,从而蒙混过关。国外分数上80的就已经是刻苦用功天资聪慧的人物了,而国内基本上80左右的就是年级排名较后了。
教育投资or抢占先机
一次曼城大学的宣讲会中,讲师给我们了一些就业工资数据,确实很吸引人,比如他们说一般就业者的月薪就在8千到1万镑左右,但是这诚然是有夸张的说法,还要考虑到是否能就业,以及不同专业的就业,以及城市生活水平。当然我们是抛开了学术性追求,但从经济上来讲,这样的工资到国内来那就是月薪几万,那么这个教育投资是否比买房还要划算呢?这个值得我们考虑,我们诚然知道很多人花掉了一套北上广房产的钱空拿了文凭回来一无是处,而且还要家里养,但是如果切实去考虑自己的学习的话,这类教育投资其实相对划算。
当然,我们反观考研者,如果是进了全国一线高校的硕士生,其实也就等于是一只脚跨进了学术圈,因为你的校友基本都会是各行业杰出的人物,而你作为母校的输出产品,一旦打上了本地高校的烙印,就等于有了一封有力的推荐信,不管是日后从事学术工作还是相关的文化工作,你能够早早地积累事业资本(包括人脉以及工作经验之类),对于当地事物和领域内的状况也会更加熟门熟路,你领域内前辈可能有许多就是校友,因此由于学院的推荐,你在领域里就变得炙手可热,从此平步青云。
偏见和差异
可能就是同一个学校的同班同学,因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可能就此道不同不相为谋,当然这话说的有点严重了,也可能是日后互通有无。
主要是从各个方面看,彼此双方如果不愿意理解,那么矛盾就会越扯越大,尤其是期望从事学术工作的同学,首先是国内的同学由于已然进入了国内学术领域,在本科的基础上进一步做深入研究,可能已经可以跟随导师做项目,并且发表C刊,扎根国内学术圈崭露头角。但是其语言功底和思维广度,却经常会遭到留学海外的同龄人看轻。而反过来说,那些留学海外的人则被称为崇洋媚外,并且也因为本身专业的功底不扎实而先去应付语言关并要适应国外论文环境,而且很多负面的留学新闻也一度让人们认定了留学镀金一说,也有许多同学是抱着这个想法出国的。那么无论如何这种概念性的偏颇其实还是应该避免的。
不同的道路选择着实会影响人,而且随着未来的发展,从思维角度以及各个方面来看,不同选择的同学诚然发展不同,当然事情也并非绝对,毕竟家庭背景以及个人能力这些都是变量。而且国内也有许多研究生项目是国内一年国外两年的。因此我们更应当努力地认清楚现实局势,做好相对合适自己的打算。
关于语言学习,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如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