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周末,表哥跟意意聊天:“意意,你们老师批评你不?”
“不批评,我们老师都爱我。”
“要是你犯错误了,比如上学忘了背书包,你们老师骂不骂你?”(表哥有一次上学没背书包被老师批评了。)
“我做什么老师都不骂我,我们每个老师都爱我。”
“你们所有老师都爱你吗?”表哥显然不信。
“是啊。我们张老师、王老师、毕老师,还有园长妈妈、医生奶奶,教跆拳道的孙悟空老师……每个人都爱我!”意意板着指头一个一个算。
“他们为什么爱你?”表哥还在质疑。
“因为我是意意呀。”意意自信而笃定地回答。
02
下面一段话来自意意爸爸的讲述:
爸爸、奶奶带意意去荡秋千,姨奶奶带着孙子也出来一起玩。几个大人一边聊天一边看孩子,后来不知聊到什么,意意说他想交换一下奶奶和姨奶奶,让姨奶奶来我们家帮忙做饭。姨奶奶答应,问意意:“要是你妈妈不同意我去你们家,咋办?”
意意答:“只要是我喜欢的,我妈妈一定会同意的。”
“你让奶奶走了,你妈妈回家一看,不见她妈妈了,说不定会骂你打你。”
“不会的。我妈妈说,无论我做什么,她都永远爱我。”
“你做坏事,你妈妈也爱你?”姨奶奶故意问。
“是啊。我那天把杯子打碎了,妈妈说不要紧。我调皮的时候、生气的时候、伤心的时候,我妈妈都爱我。”
奶奶佯装生气:“你不要我,我明早就回老家去了。”
“好吧,你回去吧。看你在老家想我了怎么办,非常非常想我怎么办。”
03
吃完饭,意意和哥哥在客厅嬉闹。过了一会儿,听到意意带着哭腔喊:“妈妈,哥哥打我头了。”妈妈没理会,又听哥哥说:“别装,我就轻轻拍了下,一点也不疼。”
“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疼?”意意大声反问。
“妈,你听,意意竟这样说话,逗死了。”哥哥笑喊。
“这话很平常啊。”妈妈不想参与他俩的“争斗”。
“这不就是——‘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哥哥解释。妈妈对了一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哥哥、妈妈一起笑了起来,意意摸着头也呵呵笑了。
之后,妈妈问意意:“刚才哥哥拍疼你了吗?”
“拍疼了。”
“哥哥说他只是轻轻地拍了一下。”
“哥哥感觉是轻轻,我感觉是重重。这是我的头,只有我知道疼不疼。”
“对,意意说的真好。相信自己的感觉,只有自己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要不要妈妈帮你揉揉?”
“现在不疼了。”
04
以上皆意意生活中的小片段。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从记事起到现在,我几乎没有问过一句——“你爱我吗”。小时候没问过父母,青春期没问过恋人,甚至婚后没问过老公。也许,我们上一代人和我们这代人都不善于表达爱,所以“爱”这个字鲜少出现在生活中。
而那句“你爱我吗”,意意也从来没有问过,也许对他来说,这是不需要问的,因为他心里有答案。相比较,哥哥就曾问过很多次“妈妈,你爱我吗”,他需要肯定的答复确认“被爱”。
一种不问,是不需问,因为笃定“被爱”;一种问,是必须问,以此确定“被爱”。那么,还有一种不问,是不敢问,与其得到不想要的答案,还不如永远不知道。当然,这可能只是一个孩子偏执的想法罢了。
就如小侄女叙述的一件事情:有一天爸爸给她洗澡,她觉得水很烫,可爸爸说坚持给她洗,还说她再喊就不给吃饭。小侄女说她洗完澡身上红红的,但是她一声不吭,一直乖乖的。
时间若倒退三十五年,遇到类似的事情,我一定与小侄女一样的懂事、一样的乖巧;也许那水真的也不烫,只是我的感觉出了问题……
而所有那些言行笃定的孩子——那些相信自己感觉、尊重自己的感受、做自己的孩子,心中一定有着满满的爱!
如果我爱你,一定在你还未想到问“你爱我吗”之前,先告诉你无数个“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