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云淑第一次相遇,是在一个美丽的小山村,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
我的心情也十分明媚,因为山村早晨清新的空气,也因为云淑的即将到来。为此,那天早上我还特地染了个发,洗了个头。当然,不是为了装年轻,而是不想让她看到我满头斑驳的样子,我深知人与人交往第一印象的重要,至少,那也是一种尊重。
其实,我们这次相遇,是早就约好了的。
云淑是江苏人,由于身体的原因,于前年携爱人到巴马长住养身,并加入了一个由当地侯鸟人发起的民间公益性组织一一蓝色纽带,在里面负责传媒,平时专写些介绍巴马风土人情及健康养生的文章,在夫妻俩共同打造的“旅居微生活”平台上发布,对外大力宣传巴马,作为对在当地长期养生的一种回馈。这些情况,是我和她认识后才知道的。
说起和云淑的初次相识,是在本地的一个微信群上。
有一天,在无聊中流览聊天记录的时候,突然发现群里发布一篇文章:《遇见巴马》,发布者就叫:云淑。我有点好奇,就点进去看看。这一看,就被吸引住了。
首先,这篇文章不同于以往我看到的介绍巴马的文章,这是一个外地人眼里的独特的巴马,从流畅优美的文笔里,能感受到作者对巴马这一方水土的真诚关注和热爱;其次,这篇文章只是《我为什么选择巴马》这一个系列的头一篇,后面还有几篇尚未发布。看完这篇,我竟然意犹未足,就像当年追看武侠剧一样。
尽管没能看到下一篇,但从此心里记住了"云淑"这个名字,而那时,因为文中有“我妻子”这样的话,竞以为云淑是一位男士。
得知云淑是一位女士,是在拜读她发布的第二篇文章《最美清洁工》之后。
在这篇美文里,她用温和的笔触,叙写了一条温馨幽静的寿乡散步道,描写了一位温暖感人的江苏候鸟人,也道出了她内心的无比温柔和善良。这是一篇真关心巴马形象的好文章,我品出了其中的温情,也从中读出了云淑原来是一位女士,而之前那篇文章的作者正是她的先生。
有感于这篇文章带给我的触动和感动,我在群里冒昧为她赋了一首诗:
巴马寿乡美名扬,全赖云淑好文章。
无私奉献江苏客,愿把他乡作故乡。
诗虽不美,但已足够表达我对她及那位江苏候鸟人的崇敬之情。也正是这首小诗,让我们得以初步交流,之后我们互加好友,开始进一步的交流。
或许是大学时我念的是中文系,而她更是一位专业写作者,我们的交流从一开始就不存在障碍,反而觉得越来越亲切自然,仿佛重遇多年前的好友。
然而,云淑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她那一份独有的江南才女的韵味。
这是从她的另外几篇美文中品味到的,现在我开口就能说出那几篇文章的标题:《故乡》《故乡的雪》《闲话端午》《白兰花语》《明月千里寄相思》……
在这些优美的文章里,我仿佛闻到了久违多年的熟悉的味道,在我来说,这是一种经典的江南的味道。
记忆中,江南是在白居易的诗歌里,在鲁迅的散文里,在朱自清的朴实无华里,在徐志摩的浪漫多情里……
多年前,我也曾到过江南一游,在苏州园林里,品味了江南的千年古韵; 在周庄古镇上,领略了江南的小桥流水;在杭州西湖边,饱览了江南的湖光山色。遗憾的是,因为时值寒冬,加上来去匆匆,竞未能见识苏杭美女的温婉妩媚,对苏杭美女的印象,竞还停留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那一句并非描写美人的诗句里。
而如今,在云淑的美文里,我又重温了一遍江南的如诗如画、似梦似幻。
在这些文章里,我仿佛又见到了“‘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的美丽风景”,看到了江南的雪“落在小石桥上,落在青砖黛瓦上,落在女子手中的油纸伞上,落在文人墨客的笔尖上”,听到了“甜美软糯的吴侬软语”,闻到了“清冽、淡雅,又带有一丝香甜的白兰花香”,尝到了江南的肉月饼和桂花糖芋艿,也品到了浓浓淡淡的乡愁……
在这诗一般的语言里,尽是一个江南才女的温婉细腻、柔情似水,如一阵春风迎面向你吹来,带着江南春雨的密绵,带着水乡兰花的芬芳,让你今生永难忘,也弥补了我几年前未能欣赏到苏杭美女风采的遗憾。
近几年来,随着巴马旅游的深入开发,巴马的名气越来越大,名声越来越响,游人越来越多,于是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巴吹”、“巴毁”文章,与那些文章相比,我深感云淑及她先生的文章,像巴马盘阳河水般清澈,是一股难得的清流。
都说:文如其人。能写出这么美的文章且又如此关注巴马的人,我渴望着能与他们见上一面。于是,在国庆长假期间,我壮胆向他们发出了邀约,让他们试着换一个地方看巴马,换一种心境品人生,而她也爽快答应了。见面的地点就在我的老家----巴马那社乡那乙村,一个即将开发成为国际长寿养生度假区的美丽小山村。
于是,10月5日那一天,那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她如约而至,出现在我的眼前。
她比我想象中还要年轻。
而在我还没来得及细赏她的容颜之前,有一股独特的韵味已在我的心里惊艳:就象天边飘来一朵云,洁白、轻淡,又不失明媚;又如江南的那一场雨,淅沥着,落在诗人的心里。
但愿,这一朵祥云,能让巴马的明天因她变得更美,也能让她的身体,来年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