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话题 #中国拟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 上热搜了。
这意味着,当前频发的校园安全与学生欺凌问题,有望得到家庭、社会与国家层面的全方位支持。
儿童社交问题心理学家迈克尔.汤普森博士,在《妈妈,他们欺负我》一书中说到:
从2岁半起,孩子就会利用身体优势欺负和恐吓比自己小的孩子;
到了4岁,孩子们会通过欺负他人的方式互相测试,以此发现他们当中哪个孩子缺乏承受力。
那些爱哭、弱小、不会反抗的孩子就会成为他们今后欺凌、排挤、孤立、取笑的对象。
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这样的对象。
所以,拒绝校园霸凌,应从幼儿园的“欺负行为”谈起。
壹
为什么会出现“欺负行为”?
“我的孩子在幼儿园被欺负了,玩具被别的孩子抢走,却不知道争取,只是哇哇大哭……怎么办?”
“我的孩子年龄比较小,身体瘦小,总是被其他的孩子推了怎么办?”
......
每天都是新一天,但是在关于孩子的事情上,父母每天都是一样的紧张——担心孩子在幼儿园受到欺负,家长的担心也不无道理。
某幼儿园曾对孩子之间的冲突做过一次范围调查,结果显示:
超90%的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有和小伙伴起争执或被欺负的经历;
约60%的家长认为,如果自己的孩子受了欺负,他们会让孩子“打回去”;
约25%的家长会告诉孩子打人不对,下次不要和对方玩了;
另外,约15%的家长表示不知道如何处理。
其实,孩子之间的冲突,是他们“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三岁左右,就是孩子刚上幼儿园的年龄,也是孩子自我意识刚刚萌芽的阶段。
此时,孩子第一次进入幼儿园这个“小型社会生态”,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但是,语言发展还没有完善,很多想法和情绪孩子不能准确表达。
动作发展大大快于语言的发展,所以孩子会忍不住用动作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被欺负”的情况就很容易发生,这也是他们“社会化”成长过程中必然面临的一大挑战。
成长中的挑战,有时候也意味着契机。
到底孩子能不能从“被欺负”的经历成长?关键在于成人怎么去支持引导?家长教给孩子的应对之策,会影响他们的心智发育和性格养成。
为了孩子的人身与心灵安全,到底怎么做才是有效之举呢?
贰
孩子被欺负了,可以这样做
面对孩子“被欺负”时,告诉孩子“打回去”或“没关系”都是没用的。
人只有在没有更好的解决方式时,才会选择“暴力”或者“无视”的形式解决问题,以此掩盖自己对于思考的惰性。
家长过度情绪化,简单粗暴地教孩子“打回去”或者息事宁人地“没关系”。
一方面会让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变得更在意别人是否对自己有恶意,会把很多不是欺负的信息理解为欺负。另一方面会让孩子变得更加缺乏安全感。
这些对孩子长远的人格发展都没有好处。
我们建议,遇到问题,应该通过短期和长期两个维度展开。
短期来讲,最重要的是及时疏导孩子的情绪,并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长远来看,帮助孩子建立“不被欺负”的气场。
如何在第一时间疏导孩子的情绪?
● 01 沟通,是了解孩子状态的法门
以爱托底,让孩子对环境和人都产生信任感,这样才能大胆地寻求帮助。
每天离园之后简单的交流,就可以看到一个父母的格局和关注点,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也会让孩子产生极大的信任感。
父母每天问孩子五个简单的问题,就能迅速了解孩子一天的学习生活状态。
“你今天最快乐的事是什么?”
“今天你和小朋友一起做了什么游戏?”
“你听见、看见了哪些有趣的事?发生了什么有意思的事情”
“今天你又学习了什么新本领?”
“今天,你的好朋友是谁?”
你的关注点,就是孩子成长的指南针。
● 02 观察孩子,倾听孩子,从情绪上接纳和认同孩子
孩子是情感的产物,他们的情绪会直观地反映自我的状态。
首先,观察孩子们的状态,及时发现孩子情绪中的异样。
如果孩子被欺负,是会有相应的行为表现的,如,身上有伤(明显不是摔的);个人物品丢失却解释不清;情绪低落、长时间发呆、双眼无神;晚上睡觉会害怕、自己走路会害怕;表达不想上幼儿园、上学,甚至不惜撒谎装病……一旦遇到这些情况,就要引起重视。
其次,父母要学会倾听,询问孩子事情发生的原由,用心倾听孩子对事件的描述。
倾听能使父母获取全面信息,回应便可使孩子的心有所依。让倾听产生最大的“化学反应”,父母可以这样做:
(1 )当孩子向你诉说委屈时,你可以停下手中的一切,蹲下来与孩子平视,轻抚孩子。这可以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得到了保护,可以消除不安和紧张的情绪。
(2)不带有评判性的感情色彩,比如质疑、责备等。父母不带评判的倾听,是获取全面信息最有效的方式,也是与孩子拉近距离的不二法门。
比如,“他是不是不是故意的?”“你是不是没有做好?”“多大点事呀?”这些话是没有意义的。
当然,也会有一些孩子会不愿意说,此时,父母可以采用角色互换法或者情境讨论法推动孩子表达。
父母可以创造一个可能发生欺负的情境,比如说:争抢玩具、故意推搡孩子、拿走孩子喜欢的物品、给孩子起外号等,测试孩子对于相关情况的反应,再和孩子一起展开讨论。
问题如:
“你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你是怎么处理的?”
也许这个办法,不能完全还原当下的情境,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情绪。当下,重要的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反应,不将自己的情绪转嫁给孩子。
无论是什么方式,始终要让孩子知道:我懂你,爸爸妈妈会一直站在你的身后。
伊能静就发布过关于童年伤害的内容:
“请你一定要成为孩子内心可以依靠的父母,当孩子被欺负霸凌伤害时愿意跟你倾诉,你才不会养出一个因为压抑而伤害他人的孩子。”
童年时代,父母就代表着全世界。如果父母让孩子失望,那就是全世界让他失望;如果从父母那里感受到恐惧,之后迈出的每一步也都会带着怯意。所以,父母应该及时地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第一时间,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 01 及时和老师沟通、反应情况
教育从来不只是家庭或者机构单方面的事情,只有家庭、幼儿园合作,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的成长。
研究表明,相对于其他周围人来说,幼儿教师的干预和影响程度远高于其他重要他人,教师可以在一日生活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方方面面。
遇到问题,应该及时地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被欺负的具体情况,深入了解事情的真相。同时,也要相信教师的介入和主导,相信老师能够站在一个还原事实的立场上,处理好问题。
● 02 教育孩子: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
善良没有长出牙齿来,那就是懦弱。
教会孩子坚定地说“不”,只有第一次反抗了,才不会形成恶性循环。
美国幼教专家建议,可以采取以下三步措施:
(1)直视对方的眼睛,大声告诉欺负者:“不”!
(2)当第一步没有效果,那么不理他,径直走开。
(3)如果对方还欺负你,想办法向他人寻求帮助。
可能第一次,孩子没有勇气说“不”,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父母要不断地跟孩子强调,重复地鼓励孩子,对于不喜欢的事情,就要坚定说“不”。
父母还可以选择在游戏情境中,通过角色扮演,演绎“被欺负”的种种情况。在游戏中,将三步措施教给孩子。
不管是什么方式,重点在于要帮助孩子树立一个信念:用合适的方式捍卫自己,永远不过分。
漫漫人生,学会拒绝和懂得分享一样重要。善良是很重要,但是自己的感受也非常重要。
怎样培养孩子不被欺负的立场?
我们教孩子不能打人,不能打架,但也要培养孩子拥有不被欺负的气场。
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因为这些东西聚焦在亲密关系、心理状态、能力发展等层面上,而这些都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所有“重要他人”长期的共同努力。
● 01 保护孩子自己的想法
让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无论什么事情,只要是在适度的范围内,都让他自己选择,培养孩子的权利意识,尊重孩子的想法,尊重他的物品。
家长总是很喜欢说“你应该做.....”“你应该....”,我们可以试着变成“你觉得怎么样?”“你认为呢?”“你的想法是什么样?”
长此以往,父母和孩子慢慢形成这样的默契:彼此独立,互相依赖。
●02 强身健体&打闹游戏,充分调动爸爸的力量
李玫瑾教授曾经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过:“孩子到了年龄就得练!”
“我主张孩子四岁上下就要开始体育项目了,就是最开始可以带他跑,跑步主要练呼吸的,而且练肺活量也练心肌。”
当孩子有了足够的身体力量的时候,自信心就会开始增强了,整个人都会呈现一种向上的生命力。这其中,爸爸应该起到很大的作用。
还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父子之间的“打闹游戏”。除了简单的身体打闹之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了解,身体什么部位是能碰的,什么是别人不能碰的,以此来建立身体的“边界”。
“打闹游戏”被证明是父子之间最能够有效提升孩子的责任心、自信心和竞争力的游戏方式。
因为在游戏过程中,爸爸往往会给儿子设置更困难的情境,或做出更重的惩罚,游戏的过程中,冲突和冒险都会更为激烈,儿子也因此在这些游戏中得到更多的锻炼。这些游戏也能有效地帮助孩子在同伴中的竞争能力。
其实,与孩子相关的点点滴滴,只要家长始终站在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培养孩子的能力的基础上,随着时间的积累,就会逐渐地形成一种“不被欺负”的气场。
培养“不被欺负”的气场,过程富有挑战,但每个孩子都有能够拥有的潜力与希望。
“不被欺负”不是一味地忍让与不抗争,而是举止恰当,内心富足,始终热爱世界,但也有与之抗争的勇气和气场。
这是每一个爸爸妈妈应该教给孩子的处世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