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不能重来,我们少犯一点错,孩子的才能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其实,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不断成长的过程。
有时我在想,是不是该成立一个父母学堂,让一对新人步入婚姻殿堂时,便开始着手学习如何做爸爸妈妈。
现实恰恰相反,很多人在思想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时候升级成爸妈。当一个小生命呱呱落地之时,新手爸妈才开始和孩子一起成长,开始了一段全新的生命历程。
那么,在陪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有哪些话不能随便跟孩子说呢?
第一句:都怪它
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带着父母的影子。
有一次,我和表妹一起吃饭,她的女儿不到一岁,我扶着她站在窗前向外看,突然她额头碰到窗玻璃上,哭了。我下意识地说,“碰到头了,很疼是吧?”我抬起手,拍了拍玻璃,“都怪玻璃,碰到宝贝的头了。”话音没落,表妹说,“姐,你怎么跟我妈似的,碰到头是自己不小心,怪玻璃干啥?”
是啊,玻璃好好的在那,明明是自己碰上了,却怪玻璃。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样,孩子摔倒了怪地不平,碰到桌子怪桌子硬,不想吃饭怪饭不好吃,总之都不是自己的问题。久而久之,孩子就把这些托辞当成理由,孩子对父母的依赖越来越大,独立性的培养就会变得更加缓慢。
第二句:你再不吃,我就给别人吃了
楼上姐姐全职在家带孩子,儿子刚会走,在家里待不住。
姐姐时常带儿子去小广场玩,广场有很多年纪差不多的孩子。小孩子对什么都感兴趣,动动这个,动动那个的,随手抓起东西就往嘴里塞。因为正处于长牙的阶段,留着口水,姐姐一边给他擦嘴,一边往他嘴里塞小馒头。
不一会儿,孩子就不愿意张嘴了。姐姐随口道:“快吃啊,再不吃我给亮亮(在一旁玩的小孩儿)吃了。”亮亮一听,满怀期待地走过去,张开嘴,姐姐给了他一个,亮亮心满意足地吃了,吃完还想吃,姐姐就跟儿子说:“真真,你再不吃,就没有了啊,快过来吃!”
这样的场景经常可见,这种“你再不怎样,我就怎样”的略带威胁的话语,有时候真的会让孩子无所适从。
第三句:你要是怎样,我就怎样
中国的父母总喜欢在孩子做事的时候加一些筹码,慢慢地,孩子也学会了“谈判”,做事也背离了自己的初衷。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你要是这次考双百,我就答应你什么条件;你要是听话,我就喜欢你……这些附加了条件的话,会让孩子变得功利起来。
在我们周围,有不少这样做的父母,我也不例外。孩子在物质刺激下,学习变得很功利,每次考试前都会跟你讲条件。即便这个方法起作用,但成绩的提升却不是来自于对学习的兴趣和热爱,一旦没有类似的“动力”,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成绩反而会出现滑坡。
第四句:不好好学习,长大准没出息
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成才,却忽略了首先该成人,成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
学习好,固然为成才增加了筹码,但求学并不是成才的唯一道路。中国父母对孩子的高期望,部分源于集体文化所形成的单一的评价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的选择更为丰富,对价值评判也更为多元。朋友曾当过十年的高中老师,前段时间师生聚会,不少学生的成长让她感慨良多。最让她惊讶的是,当年那些成绩平平的学生,在社会这所大学里历练多年,反而比上学的时候优秀许多。
人生是一次长跑,而非百米冲刺,求学阶段固然很重要,但不是人生的全部,不要轻易地给孩子贴标签、下定义,毕竟,谁也不知道未来的他是怎样的。
第五句:我都是为你好
“我都是为你好”,这句话可算得上是家庭教育糟粕中的精髓,俨然成为一种另类的“家庭暴力”。
当父母经常对孩子说这句话时,其实并没有关注孩子自我人格真正需要的东西,而是以过来人的身份,从自己角度出发衡量孩子的需要,一厢情愿地认为这是为你好,而没有想过会给他们带来的巨大的压力和束缚,其潜台词是:我不信任自己的孩子。
其实,这是以爱的名义,绑架孩子的人生。
第六句:不许哭
哭是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可是我们从小到大被灌输的却是,“不许哭”!打针疼不许哭,受了委屈,不许哭,小时候不许哭,长大了更不能哭,好像哭是一件很丢人的事。
其实,哭和笑一样,是我们情感的自然流露,中国人习惯压抑自己的情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高兴的事要低调,难过的事得憋着,坚决不允许酣畅淋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从孩提时代,我们就被要求打针疼也不哭才是坚强的孩子,为了成为坚强的孩子,我们得遭多大的罪啊!还好有一首歌解救了我们,《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男人都可以哭了,孩子哭的时候啥也别说了,只需给他一个拥抱,让他想哭就哭吧!
第七句:为了你,我怎样怎样
很多中国父母,把自己未实现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甚至不惜为此放弃了自己的人生。
殊不知,这会让孩子从小背上沉重的枷锁:“我的到来,给别人带来了烦恼,因为我,妈妈放弃了工作,都怪我,惹父母生气。”这一切,重重地压在孩子身上。”
可是,没有一个孩子是哭着喊着求父母把自己生出来的。所以,千万不要把自己的颓废怪罪到孩子头上,是你自己放弃了自己的追求,降低了对自己的标准,根源在你自己。
与其唠叨指责,不如自我提升,与孩子一起成长。
真正的爱,是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并懂得放手,允许孩子去尝试和体验,乐于看到孩子自我独立和成长。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什么是适宜的环境,孩子知道,他有足够的能力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判断,父母不要总以“过来人”的身份去指责和干涉他们。
孩子是在父母家里暂住的客人,总有一天,他们会组建自己的小家庭。趁着他们还在陪在我们身边,趁着他还乐意跟你悄悄耳语,做一个乐意为他鼓掌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