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以来,时雨时晴,天气一天天变冷。每天上下班,走过长长的路,发现人行道的花坛里,不知不觉盛开了朵朵洁白的兰花。
不曾开花的时候,它们就像野草一样。半截的烟蒂、饮料瓶盖、彩票纸、塑料袋、落叶等等包围着它们,一片狼籍。可是突然有一天,它们结出了白色的花苞儿,纤细的腰身也纷纷挺立起来,路过的人的目光被不由自主地吸引到花坛里,也许并不会为此停下来,可是内心就仿佛伸出了蜗牛的触角,捕捉到生活中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
我每每垂头看着这些低在尘埃里的兰花,随后也就会抬头看看路边另外那些正在逐渐凋谢衰败的夹竹挑,每株夹竹桃都正好齐人高,鲜红娇艳的花枝都已枯萎,花朵凋零的过程精微而残忍 ,但是依旧很美。
然后就自然而然想起了阿来写成都花草树木的随笔集子,回家后迫不及待地将这书翻找出来。
“我在成都生活十来年了,常常听人说热爱成都的话,但理由似乎都比较一致地集中于生活享受的层面。我也爱这座城市,但我会想,还有没有别的稍离开一下物质层面的理由。即便是就人的身体而言,似乎眼睛也该是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感官。而且,眼睛这个器官有个好处,看见美好的时候,让我们反省生活中何以还会有那么多的粗陋,可以引导我们稍稍向着高一点的层面。”这段话印在《草木的理想国》的封底,也算是圈点出了这本书的主旨和意义。这本物候随笔集在阿来的丰富著作中并不引人注目,但这本书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更真实更生活化的阿来。
2010年前后,在成都养病的阿来,陆续写了这组关于城市的花木记,发表在他的博客上,后来被出版社邀约结集出版,这本书的问世,几乎可算意外。因为写作的初衷并非出版,在这二十一篇关于花木的文字里,就不仅仅只是科普意义上的观察与描述,而是在力图从历史中,从自身的省察中,挖掘每一种花卉的独特美感。用阿来自己的话说,这是一种对写作者的自我教育。
其实阿来在对于美的领悟上与蒋勋在《美 看不见的竞争力》中的美学观点倒有不谋而合的意思,如今这个时代发展得越来越快,我们什么教育都不差,唯独缺少了一门“美”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任何书本也给不了我们的,只能由我们自己放下书本,去除浮躁,观察四周的变化,留心四季的更迭。美,无处不在。发现的美的眼睛,也无处不在。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以谦逊的姿态去了解它。”——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