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曾说:“与其做好人,我宁愿做一个完整的人”。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上面这本书的读后感及收获,这本书是黛比.福特的《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其核心理论是架构在荣格的阴影理论之上的。是一本心理方面的书箱,对本文的共鸣完全取决于你是否有同样的经历或察觉。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极度自卑,做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件话都觉得不对,会懊恼当时我为什么要那样说那样做?特别是家人的不理解和不停的指责,真心觉得自己好无能,以至于我根本不敢说话,碰到问题更不敢表达想法,生活和工作陷入了极度的黑暗与孤独。
你们难以想象,一个人不知道该怎么说话,担心说什么做什么都是错的恐慌是一种怎样的煎熬,我第一次有想到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找心理医生?这确实让人难以接受(现在我清楚寻找心理医生疏通情绪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怎么会走到这一步?可我知道我必须要走出这个困境,一定要勇敢跨过这个坎,这种日子一天也过不下去。
幸运的是我的老师告诉我“你要学会接纳自己,对自己好一些,不要太苛责自己”。
学会接纳自己,这6个字像一汪清泉流入我的心间;是啊,为什么要这样苛责自己,以至于午休的时候不敢上床,内心会有严重的罪恶感,认为自己在浪费生命,不敢让我自己有片刻停歇。此刻我好像抓到一根救命稻草,希望顺着思路走出去。
我想幸运之神总是会眷顾想努力改变的人,眷顾有自我觉察的人,此时我正好无意中读到一本书——《接纳不完美的自已》,开始了自我心理治愈之旅;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恶毒的一面;会做对事,也会做错事,这一切就像呼吸那么自然。
我们要做的是去承认人性,接受这些事情的存在,承认它们是我们内心世界的一部分。
正义与邪恶、乐观与悲观、勇敢与儒弱,这些特质都潜藏在我们心中,倘若我们刻意压制,它就会以我们意料不到的方式显现出来。
正如我之前不肯承认自己的悲观与儒弱,为什么我不敢在某些环境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为什么我不坚持自己认为对的观点?我儒弱,但我又不肯承认,所以内心与现实就开始折磨我。
后来我明白,我必须承认这点,而且必须清楚不是我一个人具有这样的特质。有的话说了就说了,有的事做了就做了,无论什么结果都是正常的,也许这些所谓的严重的结果也只是自己的臆想,一台只有一个人的戏。
接纳自己,就是要接纳自己的好的一面及不好的一面,只有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才能更好的改变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一种投射效应,即你有很多看不惯的事情,其实那是你没有得到而已,你羡慕别人的拥有,但又为自己没有恨得咬牙切齿。
有的人有仇富心理,证明他想富有但他现在不富有;有的人说漂亮女人是红颜祸水,只能证明她想变得漂亮但她目前自觉不漂亮;周围的物质世界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反映。
我慢慢明白,我之所以会讨厌一些人,嫉妒一些人,只不过是因为他们恰巧表现出了某种尽管我们自己也具有,却不愿意承认的特质;
比如有人喜欢在人的面前吹牛,我不再会因此而瞧不起他们,因为我知道,我自己也有吹牛的欲望。有的时候我看见一个母亲对孩子破口大骂,我很反感这样对待孩子的方式,但我清楚我同样有缺乏耐心的时候,也会无缘无故对孩子发火。
当你讨厌某件事的时候,你一定要有所警觉,你也有同样的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只不过当时环境和条件没让你表现出相同的特质,否则你根本不会生出讨厌的这种情绪。
只有我们去承认自己身上也有自己所看到的、感受的这些特质。当我们能够接纳自己、原谅自己的时候,开始尝试将心比心,自然也就可以接纳和原谅别人。
我的父母都是非常善良的人,虽然自己家庭不富裕,但总是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帮助别人,在我看来是典型的老好人;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受父母的影响觉得对别人好就是应该的,哪怕可能会损害自己的利益;
比如下雨了我有一把伞,我会将它给别人而自己淋雨;比如外面刮大风我有衣服,我会将衣服给别人而自己挨冻;我企图用这种好去寻求关系的和谐,但结果往往不是我希望看到的。有了付出就希望得到回报,如果回报不是你希望的就会产生怨恨。
荣格说“与其做好人,我宁愿做一个完整的人”。我也有自私的特质,我可以在先满足自己的情况下再考虑帮助别人,这没有什么不正常,当然也不影响我做一个助人的人,助人者先自助,做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一个完美的人。
现在很多时候我不表达,但这不是之前的软弱,这是觉察后的清明,是我的“选择”,就像我现在仍然愿意帮助别人,那是我“愿意”,助人是我的价值观,内心从未有声音逼迫我必须这样做。换言之,所有事情都是我选择的结果,每天内心都感觉自由自在,这也是我追求的理想状态。
我庆幸读到这本书《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THE END—
酒店副总/生涯规划师/广告策划师
15年职场经验的快乐辣妈
追求自由、智慧、有影响力的人生